揭秘二次元与二刺猿:从动漫文化到网络蔑称的演变
欢迎大家乘坐二次元巴士,此车的时速为 666。请各位乘客抓好扶手,并且系好安全带。千万不要在中途跳车!
不知从何时起,在网络上针对二次元出现了这样一种称呼,即“二刺猿”(或是“二刺螈”)。从字面意思去看,“二刺猿”属于带有贬义性质的蔑称。那么,原本单纯的二次元为何会招来这样一个蔑称呢?此次老巴便来与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搞清楚“二刺猿”的来源,首先要弄清楚“二次元”的概念。有人认为二次元很简单,就是动漫。二次元等于动漫,这或许是没关注二次元但听说过的人对它最基本的认知,这种认识较为笼统。人们有这样的印象,原因在于二次元的发展深受动漫文化的影响。然而,二次元与动漫并不相等。现代动画和现代漫画都诞生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欧美,而“二次元”则诞生于 20 世纪中后期的日本。
现代动画之父“埃米尔·科尔”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二次元”是一个日本的外来词。在中国,最早是不存在这样一个东西的。它在日语中的意思是“二维”。实际上,这个二次元需要分成两个东西来看,一个是日本式二次元,另一个是中国式二次元。
日本二次元在上个世纪中后期诞生。萌文化开始生根发芽,这个时期的二次元有了全新含义。它被用于指代动画、漫画和游戏等的“画风”,代表着一种“表现风格”,能与真人电影、电视剧、小说等形成对比关系。
中国二次元诞生于 2000 年到 2010 年这个时段。中国年轻人最早受日本动漫影响是在上世纪 80 至 90 年代,像《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圣斗士星矢》以及后来的三大漫等日本动漫,在国内青少年群体中引发了一阵热潮。但那时大家只看动漫,不涉及二次元的话题。21 世纪初,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在中国亿万家庭中得到普及。国内的 ACG 网络社区和论坛随之诞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是 07 年的 AcFun 和 09 年的 mikufans(如今的 B 站)。众多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传播日本 ACG 文化当中的一些相关词汇,由此才有了中国的“二次元”。
“二次元”这个词在从日本传入中国时,其意义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国内,人们普遍认为:二次元是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通常指动漫世界、游戏世界等,它代表着一种世界观。
知道了“二次元”的原本含义之后,接着我们来聊本次的主题“二刺猿”。那么“二刺猿”以及“二刺螈”这类词是怎么产生的呢?实际上,发明“二刺猿”的并非那些对二次元不喜爱的人,恰恰是那些最为喜爱二次元的人。在网络环境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常常喜欢用“二次元”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以自己属于二次元而感到自豪,仿佛能俯瞰整个大地,傲视世间万物。在他们构建的世界里,二次元就像是举世皆浊而唯独自己清明的一种境界,是那些凡俗之人永远都无法踏入的乐园。二次元如同混沌初开时的第一缕光芒,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理想之地。由此,国内的二次元从原本的“一种世界观”转变为了“一类人”。
这类人常常挂在嘴边的是动漫语录。他们喜欢通过显摆自己看过众多动漫,以及展现自己对二次元领域的资深程度,以此来获取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要是你稍微说他几句,他就只会扔给你一句话:“你根本不懂二次元!”然后就大摇大摆地离开,把你独自留在那里,让你拔剑四顾,心中一片茫然。你甚至都没法和他进行沟通交流,因为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信仰:“错的是这个世界,不是我。”然而这种行为在真正的“老二次元”眼中其实是遭人唾弃的。他们以与这类人为伍为耻,所以把这类人称作“二刺猿”。
老巴此前不信邪,认为这样的二次元应该只是一种在键盘上活跃的生物,倘若在现实中遇到,他觉得“很蓝的啦”。然而在毕业后的第二年,老巴在公司招人之际遇到了一位这样的大佬,这位大佬自称是资深二次元,曾担任大学动漫社的社长,举办过各式各样的线下动漫活动,他的手机里也装满了二次元游戏,从他的举手投足之间能够散发着“我很强”的气息。在工作时,他依旧以二次元强者的姿态自居,上司的意见听不进去,周围小伙伴儿的建议也不接受。最终,这位强者工作了半天,就带着未实现的二次元梦想离开了。当然,他离开时很潇洒,留给大家的只有那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霸气背影。
这位大佬给老巴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候,我开始相信“二刺猿”在如今这个社会并非个别特殊现象。如今有许多喜欢二次元的年轻人变得较为极端了。过去的孩子们表达喜爱的方式是放学后一同唱动漫主题曲,模仿人物的帅气动作,或是画画自己喜欢的角色……而如今的孩子们表达喜爱的方式却是向他人炫耀自己看了多少部动漫,买了多少个手办,又知晓多少动漫知识。
老巴觉得,喜欢二次元本身是纯粹之事。二次元不应是有门槛的东西,也不应将其当作获取虚荣感的资本。不是说你买了很多手办、看过很多动漫、玩过很多游戏,就有资格说自己喜欢二次元。二次元唯一的门槛仅仅是“爱”。
只要你自己知道你爱它,那就够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