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午后朋友提及‘厕’勾起胜负欲,探寻其究竟及背后故事

二次元 2025-05-08 15

某个午后。

[id_1290440447]

笔者:“厕是啥?”

朋友:“难道你平常都不上网的吗?你不是学网传的吗?”

这一下勾起了笔者的胜负欲——

[id_1553620220]

图片

全文共381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 引言 ·

2022年7月26日,一位名叫雷颖琛的18岁香港女孩,网名“依奈”,因遭受网络暴力,悲痛之下选择了跳楼自尽,当场不幸离世。这一悲剧事件,将原本仅限于亚文化小众群体的互联网“厕所”话题,迅速推入了公众的视线之中。

图片

图片

[id_97485501]

提到“厕所”,大家都会想到肮脏、污秽等词。

那么,“厕所”到底是什么?它又有着怎样的运行机制?

01

图片

什么是“厕所”?

1.名词解释

“厕所”一词,原本是各类极端、消极情绪的汇聚之地。起初,它仅被用来指代那些充满恶意、带有攻击性的“隔空喊话bot”。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称呼逐渐演变为对“隔空喊话bot”这一群体的泛称。

“bot”是“robot”的简称,通常指的是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最初在推特上出现,比如能自动发送天气、交通等信息的账号,以及能够自动回复的账户。如今,微博上的bot大多是由真人负责手动更新内容。之所以叫“bot”,是因为它表明该账号的运营者只是在客观上负责信息的传递,并不带有任何主观倾向。(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完全如此。)

(来源于百度百科)

隔空喊话bot,即社交平台上由真人管理的用户生成内容发布账号。这类账号充当了向其他用户传递信息、发表喊话的桥梁,与早期网络情感倾诉平台的功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来源于腾讯网-全媒派)

2.运行机制

真人管理的账户背后存在一套独特的运作流程,各类“虚拟助手”的运作模式大体相似。通常情况下,投稿者会通过“私信”途径向账户管理者——“幕后操作者”提交稿件,幕后操作者在“审核稿件”过程中会进行挑选,不符合标准的稿件将不会被发布。与真实世界的厕所相仿,许多虚拟助手会在其主页的“个人简介”中标注性别信息。然而,存在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这些性别限制的网络“洗手间”主要指的是“女洗手间”,男性被禁止进行关注、评论以及发送私信。这便是用户为何常被昵称为“厕妹”的缘由——其受众群体主要是女性。

图片

图片

(部分厕所标有女性符号) (部分投稿格式要求)

为了避免“局外人”的搜索和平台官方的审查,用户群体渐渐建立了一套独特的隐语。只有掌握了这套隐语,人们才能理解文章内容及其评论。她们彼此之间以“劳工”或“老公”相称,将私下交朋友的行为称作“圆角”,而将表达消极情绪的行为称为“吐黑泥”。此外,她们还将一些亲属称呼转换成了大众不太熟悉的谐音词汇。

这套黑话构建了一个独立的体系,通常采用谐音作为转换的准则。尽管其理解难度并不大,但对于微博的推送系统来说,确实能够有效地防止大多数非圈内人士的“误入”。

图片

(部分投稿中的“黑话”)

02

图片

“厕所”究竟是怎么来的?

据网络传播,首个“隔空喊话bot”诞生于2019年,专为游戏《最终幻想14》打造,即“FF14隔空喊话bot”。该账号不仅为隔空喊话bot类账号的活动范围确立了核心基调,而且主要聚焦于游戏、动漫等二次元ACG领域。

这类账号源自于用户的需求,它们主要面向那些热衷于关注冷门小众圈子的人群,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支持、共同取暖的平台。

图片

(游戏《原神》的隔空喊话bot)

“康帕斯隔空喊话bot”在成立之初仅是一个小众的兴趣群体,然而在依奈不幸离世的事件中,它却成为了网络暴力的核心推手。

自那时起,“隔空喊话bot”等匿名投稿的账号普遍被称作“厕所”。

图片

(依奈自杀后,康厕群里的匿名讨论截图)

03

图片

那么,这个最初被定位为面向小众兴趣群体的“隔空喊话bot”,究竟是如何从良性的互动演变成为恶性的传播方式的呢?

1.匿名机制:情绪保护伞

(1)自我呈现的安全后台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提出,自我展示的舞台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前台与后台。在社会交往的压力下,人们更倾向于在前台展现“客我”的形象,而“厕所”这样的空间则成为了他们释放“主我”的表演后台。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所承受的规范与压抑,渴望在虚拟世界中得到释放与舒缓,因此,他们需要一个能够倾诉和宣泄真实自我的安全私密空间。

匿名机制化解了自由言辞与社交压力间的冲突,在陌生人及熟人之间搭建起一个缓冲的社交平台,使得人们得以在虚拟身份的掩护下轻松展现自我,从而避免了暴露真实身份可能带来的困扰。

匿名化社交的一个主要目标在于积极有效地避免网络暴力,然而,这种匿名性也可能助长网络暴力的蔓延。由于无需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有些人会无所顾忌地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不加节制地表达个人情绪。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使得“隔空喊话bot”的用户群体极易出现极端化倾向,他们从匿名的集体转变为混乱的群体,对特定个人或事件发起集体攻击,进而导致群体暴力行为,加剧了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冲突。

投稿者在匿名的庇护下,感受到一种安全感,这使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在表达时顾虑也随之减少。因此,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会以最直接的方式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

图片

(知乎下线充满争议的匿名功能)

(2)群体化的观念和行为

在勒庞的视角中,群体这一概念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并不以成员数量的多少为标准,也不以成员的外部特征或个人素质为依据。

匿名机制使得投稿者的真实身份被隐藏,所有意见汇聚在账号的个人页面,此时账号的关注者便自然地构成了一个集体。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部著作中,勒庞提出,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便更易受到群体暗示和相互间的感染,进而产生集体意识,并引发集体行为。

在“厕妹”这一身份认同和群体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群体成员们渐渐将个人见解与行为调整至与群体一致,不经意间失去了自我认知与判断能力,群体的思想与行为模式逐步取代了个人原有的观念与行为,显现出盲目、冲动、轻信的倾向。群体内部意见趋于高度一致,而个体意见则逐渐被同化。

2.真人运营:幕后的推手

以“bot”作为标识,这类与“robot”相似,具备客观性、自动化以及中立性的幕后操作者,若在缺乏统一价值观的约束下,依据模糊不清的个人准则对内容进行审查和挑选,便有可能转变为情绪蔓延的推手,进而影响账号是否沦为伤害他人的工具。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当个体在表达个人见解时,若察觉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声音受到广泛认可,便会主动加入讨论,此类观点因而更加大胆地被提出和传播;相反,若发现某一观点鲜有人关注甚至遭到集体抵制,即便个体持有相同看法,也往往会选择缄默不语。一方意见的缄默促使另一方意见的势头增强,这种状况反复出现,进而导致一方声音日益壮大,而另一方则逐渐陷入沉默,从而形成了一种螺旋式的进展模式。

这一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多数人倾向于避免因持有特定态度和信念而导致的孤立感。在幕后,运营者对内容的筛选和选择过程并不对外公开,用户所看到的可能仅仅是运营者操作后的结果。因此,在运营者未察觉的引导下,账号的受众在相关账号中的行为和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运营者价值观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依奈事件中,那个表面上保持客观中立的“康帕斯隔空喊话bot”持续不断地发布了针对依奈的侮辱性文章,然而这些文章与康帕斯游戏的内容并无直接关联。即便已经停止发布与依奈有关的报道,让她得以暂时摆脱舆论的干扰,然而运营者随后在微博上发起了关于是否解除禁令的投票,而这个投票最终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仅仅两小时后,依奈选择了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也与微博的“创作者广告共享计划”机制紧密相连,一旦账号管理者启动了所谓的“共享计划”,那么其微博所获得的点赞、评论、转发等流量便能够转化为运营者的实际收益。因此,账号引发的争议越多,所吸引的流量也就越大,进而带来的收益也就越高。

真人操作者不仅要保持公正无偏的形象,还要依据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内容进行审查和挑选,确保账号的信誉。然而,这种情况下,运营者往往面临着个人形象与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和困境。

图片

(部分运营者的正确引导)

3.扩大对立:“同温层”的狂欢

“隔空喊话bot”源自用户的需求,主要针对小众群体的互相慰藉。在这里,用户们的兴趣、观点和价值观念相近,他们渴望得到“心理共同体”的庇护,从而形成一种亚文化“同温层”。在这样的同温层中,人们寻求心理上的支持,以巩固自己的观点、态度和立场。然而,同温层的存在可能会加剧其与外界的隔阂,甚至加剧分歧和对立。即,小众文化圈的追随者们最初追求的是归属感,因此,他们对圈子的“纯粹度”有着较高的期待,同时,“排斥异己”的气氛也较为明显。一旦所谓的“圈外人”踏入其中,他们往往容易成为众人的攻击目标。表面上看,这是在寻求共识,但实际上,却加剧了与外界之间的分歧。

图片

(比利时画家詹姆斯·恩索尔的画)

小众圈子的用户们往往缺少一个可以交流兴趣和情感的途径,而“隔空喊话bot”的问世,为他们开辟了一个可以自由交流与表达的第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不再受阶级、财富、出身、职位、地位、年龄和身份的束缚,他们可以平等且亲密地交流、对话和游戏,尽情享受狂欢的乐趣。在这里,一切常规逻辑都被颠覆、亵渎、嘲讽、戏谑、贬低、扭曲和模仿。在这种“狂欢化”的场合,人们暂时摆脱了以往的经历、社会地位和阶级差异,在“厕所”中释放出被压抑的情感,陷入一种非同寻常的混乱狂欢之中,享受着类似狂欢广场的生活,并从中汲取力量。然而,这种“狂欢化”的程度,实际上是非常难以衡量和控制的。

狂欢化理论源自巴赫金对文学经典民间文化根源的探究,他提出了“狂欢”这一概念,其核心在于全民平等自由参与的对话精神。这一理论涉及的狂欢范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突出了全民平等自由参与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它强调了广场形式的颠覆性、颠倒性和粗俗的戏谑性。

因此,受到匿名机制、真人运营、同温层狂欢等特性的影响,一些原本只是小众兴趣的“隔空喊话bot”逐渐转变,变成了臭名昭著的“厕所”。

04

图片

结 语

2023年7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将网络暴力作为核心关注点,并提出了通过治理网络信息来应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策略。在这份规定中,有一项具体条款引起了广泛关注:“严禁设立任何以匿名投稿、虚拟对话等方式传播不良导向的内容的版块或群组账户”。

图片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2023年8月,遭遇不幸的香港女孩依奈的家长透露,他们已经联络了律师,打算对那些对女儿进行网络暴力的网民以及社交平台提起诉讼,目前他们正忙于搜集和整理相关证据。浙江楷立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金晓航,曾处理过“粉色头发女生遭受网络暴力”的案件,他承诺将无偿为依奈的家属提供法律援助。

2023年9月14日,新浪微博发布信息指出,已对5223个进行远程发声和匿名投稿的账号进行了处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采取了微博禁止查看、昵称更名、暂时至永久禁言等一系列措施。

图片

(在微博已搜索不到“隔空喊话bot”相关)

图片

(部分较为恶劣的账号已被封禁)

对于Z世代来说,网络生活已成为他们现实生活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厕所文化”实则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认同感的渴求。一旦摆脱了现实身份的束缚,观众面前只剩下“稿件编号”,他们不再担心自己的情感无处发泄,也不再忧虑自己的合理见解会受到指责。

若非存在不当行为,仅是封闭自我、独立发展,那么这种虚拟的花园对某些人而言,作为心灵避风的港湾,其存在自有其合理性。

图片

(部分氛围良好的“厕所”)

网络环境的整治任务艰巨且漫长,不良导向和煽动网络暴力等行为确实有害,理应受到遏制。因此,我认为,“厕所”治理需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迅速切断恶意,同时适度保留交流空间。在这个时代,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示内心世界的场合已经变得极为稀少。“匿名”本身并无过错,但以“匿名”为名任意散播恶意则是错误。

当愤怒与温情同在,选择权便落入了我们的掌握。或许,那份看似陈词滥调的爱心与和平,能够化解一切纷争。

— END —

参考文献

侯茜苑在其研究中探讨了青年群体进行匿名化社交的心理动因,选取了小红书平台上的momo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并详细分析了相关情况,该文发表于《全媒体探索》2023年第8期,页码为135至136。

李芳在其论文《信息茧房、乌合之众与舆论偏向:网络社群舆论极化现象研究》中,对网络社群中出现的舆论极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文发表于《新闻研究导刊》2022年第13期第12卷,页码为19至21。

魏冬雪在其研究论文中,从《乌合之众》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对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分析。该文发表于《今古文创》杂志2021年第43期,页码为79至81。

彭兰在其文章《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中,对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41期第2卷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涵盖了20至37页。

肖步云在其文章中,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运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文发表于2019年第14期的《西部广播电视》杂志,页码为28至29。

作者 | 邓熙涵

圈层效应:激发向往对城市商业更新与演变的启示及思考
« 上一篇 2025-05-08
上海新天地安达仕酒店全新威士忌精品酒吧Bleu Bar来袭
下一篇 » 2025-05-08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