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会痛的十七岁有感:原生家庭阴影对孩子一生的循环影响
近期,我与友伴一同观览了影片《会痛的十七岁》,该片中的一幕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夏远远,故事中的女主角,自幼父母分道扬镳,她便寄居在奶奶家中,与年迈的奶奶共同生活,相互扶持。
父母不仅对女儿不闻不问,偶尔见了面也是不停地吵架。
在那个本应被美好梦境和无限幻想所包围的青春年华,却充斥着由原生家庭带来的挥之不去的阴霾。
这给远远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他只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无助地哭泣,遭受着校园里被贴上“学渣”标签的冷暴力,他在自暴自弃和逐渐沉沦中挣扎。
家庭背景对孩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会在孩子组建自己的家庭时,以某种形式反馈到其家庭生活中,这种影响循环往复,贯穿了我们的一生。
01
在观看《超级演说家》的前几期节目中,我注意到美丽的女导演黄莉正站在演讲台上发表讲话。
今年我已满38岁,在这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历经艰辛,终于能够平静地接受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行为,以及母亲对我所施的虐待。
身体的伤痕会消失,可是心理的阴影很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
她的言辞坚定,但情绪中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今温婉理智的黄莉,曾一度饱受心理疾病的困扰,其影响甚至波及到了她的社会交往。
她表示:“在随后的所有亲密交往中,我始终遵循着一种相处之道,那就是忍耐与奉献。然而,这种持续的忍耐与奉献并未换得对方的关爱与尊重,反而导致了对方更加贪婪的索取与伤害。”
经过数年的心理治疗,她终于摆脱了阴影,勇敢地将那20年来一直深藏心底的羞耻之事公之于众。
回想我们年幼之时,若不幸面临棘手的难题或遭受不公的对待,又将如何应对呢?
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会选择向父母寻求帮助,亦或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独自解决问题。他们深知,即便自己勇敢面对困难,也始终有深爱着自己的父母作为坚强的支持。
而那些在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呢?
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不是选择默默忍受并避开,就是采取截然相反的策略,将恶劣的情绪视作保护自己的铠甲,试图以此来隐藏内心的不自信,并抵御外界的挑战。
他们缺乏支持,所以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宛如在茫茫大海中仅凭一块漂浮的木头挣扎求生的溺水者,一旦稍有差池,便可能跌入万丈深渊。
原生家庭,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02
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孙俪与邓超,提及他们的名字,绝大多数人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恩爱夫妻”这四个字。
娱乐圈里,出轨、离婚等新闻频发,物质欲望横流,而他们却宛如一股清泉,始终保持着新婚般的恩爱,哪怕是偶尔浏览微博,也会意外地被甜蜜的狗粮喂得满满当当。
但是,深入了解孙俪,却发现她能过上如今的生活实属不易。
在12岁那年,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她,仅依靠每月2000元的抚养费,母亲不得不日夜不停地打几份工,以勉强维持家庭生计。
孙俪年幼时目睹了母亲的辛酸,心中曾一度对亲生父亲充满怨恨。
她经常在脑子里幻想一个画面:
我手头宽裕了,驾驶着我的跑车穿梭在上海的繁华街头,信号灯转为红色,我缓缓停下,不经意间回首,发现父亲正站在路边注视着我,他的目光同样落在我身上,绿灯再次亮起,我驱车离去,父亲默默地跟在后面,脸上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即便后来凭借公认的高超演技成为众人皆知的明星,她仍旧对爱情抱有畏惧,甚至在2002年的访谈中坦白表示:“我对爱情感到恐惧,不愿意步入婚姻的殿堂。”
在成长岁月里,那些在原生家庭中缺乏教育引导的孩子,对于爱的感知显得迟钝,他们既不敢主动去爱,也羞于承认自己受到了他人的关爱。这种心理状态,在遭受周围人的排斥时,愈发显得突出。
就像电影《会痛的十七岁》中的夏远远:
遭受了同班同学的排斥,学霸顾明耀主动提出与她成为同桌,而她起初的回应是难以置信。
遭受了那位脾气暴躁但责任心强的班主任的严厉指责后,她只注意到了老师的怒火,情绪激动地站起来反驳,进而冲动地摔了桌子,愤然离席。
遭受父母遗弃,她选择封闭自我,保护自己,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奶奶的关爱。
由于内心深处根植的自卑与敏感,她总是将自己隐藏在虚拟的二次元空间中,不敢跨出一步,去窥视现实世界的一角。
……
她拥有的虽然不多,但却也不少。
正因缺少了原生家庭的关爱,她眼中只聚焦于那些无法触及的渴望,而忽视了身边所拥有的美好何等宝贵。这无疑是最令人痛心的悲剧。
所幸,故事的最后,孙俪拥有了主动用爱感化她的邓超。
所幸,电影的最后,夏远远也终于接受了奶奶的关怀。
一直爱着她的奶奶在临终前仍然牵挂着她:
奶奶即将踏入另一个世界,远远,你要坚强地生活,切勿独自困于室内,勇敢地迈出家门,你会发现真挚的关爱。
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众多如同孙俪与远远那般的孩子,他们自出生起便遭遇了命运的不公,手持一副糟糕的牌。若想在未来的岁月里将这副牌打好,他们必须付出比那些幸福的孩子多得多的努力。
原生家庭,影响孩子对爱的触觉。
03
经常听到一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
话虽然糙,道理却不糙。
不幸的出身背景与不当的教育手段,正是造成孩子未来人生格局差异的根本原因。
我们无从挑选我们的亲生父母,无法决定我们的出身家庭,遭遇风雨刀剑的考验时,我们唯有拼尽全力,勇敢地迎难而上。
某些孩子不仅运气极佳,而且勤奋刻苦,他们凭借着坚定的意志,成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然而,众多儿童深陷于由原生家庭所形成的漩涡之中,难以挣脱,最终沦为社会最底层的一员。
就像电影中的夏远远,遭受了太多不公正、太多冷言冷语。
在历经了诸多挫折与孤独的磨砺之后,她并未将原生家庭带来的思维局限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反倒是果断地选择放弃学业,离家外出寻找工作机会。
她的原生家庭,影响了她的格局。
她从未深思,作为一个未成年少女,仅凭高中辍学的文凭,独自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都市,凭借自己的力量,究竟可以成就何种事业。
她从未想过,实际上,以她目前的家庭状况来看,唯有通过读书才能找到出路;若不读书,前方的道路只会变得更加崎岖难行。
04
之前看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写过这么一段话:
家庭,有时却成了以爱为名构筑的囚室。它令人畏惧之处在于,尽管门上并无锁扣,但你却不敢轻举妄动,强行推开。你只能愤怒地承受着所有的爱之安排,直至最终在爱的漩涡中沉沦,或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消磨。
或许确实如此,无论我们处于7岁、17岁、27岁抑或是47岁,从孩提时代直至青春期,再到成年,我们的一生始终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束缚。
原生家庭是否幸福,甚至决定了你的未来。
遗憾的是,众多父母往往忽视了聆听子女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遗憾的是,众多孩子始终缺乏向父母倾诉青春期所承受的痛苦与困惑的勇气。
对孩子而言,最优质的教育源于父母的敬重与相随;而最大的快乐,则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温暖与呵护。
倘若你曾目睹《会痛的十七岁》的故事,或许便能深刻领悟青春的苦涩,从而给予自己一份温馨的慰藉,与那些深藏记忆中的过往挥手作别。
期待在十年或更远的未来,当你回顾往昔,心中能充满青春的活力、友情的温暖、梦想的激情,而唯独不要有痛苦的痕迹。
就算有,也让它停留在17岁,成为生命中最短暂的注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