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阿宅爱上纸片人,X幻想爆棚咋解决?如星野爱、生盐诺亚
排版丨鹿九
问个大伙应该都经历过的问题:
作为后现代的宅男宅女,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对某个虚拟人物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情况实属正常。然而,倘若你所倾心的角色出自一部适合所有年龄层的作品,而你内心对这位角色的幻想如潮水般汹涌,急需找到一个出口来宣泄,且你认定非他(她)莫属,那么你又将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
你或许只能无奈地爱上那个经历过生育的星野爱。在《我推的孩子》这部作品中,你对她那宛如高桥李依的天使般纯净嗓音感到痛恨,因为她已经尝过了牛乳的味道。你对那个只有一人进入而两人离开过的小房间产生了痛苦而又狂躁的占有欲,非她不可——然而她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无论牛牛再石更,也无法穿透显示屏。那么,你该如何解决这份幻想呢?
你简直就是疯狂地迷恋那位散发着卑微气息的香氛好友,生盐诺亚。在《蔚蓝档案》里,她给人的印象是理性且掌控全局,她非常珍视与优香的友谊,经常为了她而妥协。然而,她却又像小恶魔一样,不断地跨越师生间的界限,以观察优香的反应为乐,总是用调皮的招数来逗引老师。你深知她是在欺骗自己,看到这过分善良且自视甚高的女孩,你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心疼与不适,于是你下定决心,要勇敢地跨越那道伦理的界限,向她坦露你的心意——然而,她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作为一款持续运营的手游中的女性角色,她注定无法拥有一个真正的结局,那么,你又将如何处理这无处安放的情怀呢?
众所周知,通常而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应对之策往往——记录在册。
只要你对某个在动画、漫画、小说或V圈中颇具魅力的角色萌生了些许赛博情愫,那么最理想的途径或许就是投身于C102和即将揭幕的C103,借助充满活力的二次创作来满足个人需求。至少在同人本的世界里,你对那位心仪之人的种种未能实现的幻想,大都可以得到圆满的满足。无非是考察你所钟爱的角色是否冷门,亦或是游戏中的玩法是否合乎你的喜好。
(C102的劳模)
然而,再怎么说,本子,终究也只是本子。
终究这不过是一本漫画。漫画是静默的画像,是停滞的瞬间,从那冰冷的黑白画面中,无法嗅到任何体香,恋人的热情也不过是缺乏沉浸感的幻影。她与他,被困在分镜的牢笼里,无论怎样放肆狂妄、张牙舞爪、张口闭眼,也不过是纸面上的木偶在进行无声的戏剧。
然而,你所钟爱的那个角色本应充满生命力。在原著中,她或许拥有一个赋予她灵魂的配音演员,她拥有众多幕后工作者为她倾心打造的情节与动作,她拥有自己的思考、情感、原定设定,甚至还有她的母亲。
这本子里的她,最终被画师们独特的画风所塑造,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形象;她并非由声优配音,甚至可能因为过度OOC而使得人设出现崩塌,更有甚者,还可能不小心遭遇NTR情节。
通常情况下,这些扰人的思绪会在一阵颤抖之后,如同春日的云烟般消散无踪——然而,若你对那个角色怀有真挚的情感,即便在释放了所有的激情之后,你仍会感到一种空虚和不满,不禁会反思:我刚才的情感宣泄,究竟是对心中所爱之人的真诚奉献,还是仅仅屈服于本子中那些娇嗔造作的人偶形象呢?
或许你尚未陷入对虚拟人物倾心却无法得到的痴迷境地,那么我要向你道喜,你的现实生活依旧充满幸福,请好好珍惜,不必来此。只要你能领悟到宅文化爱好者在二次创作中力求还原原作感觉的这种需求,接下来我们所要讲述的内容,你或许便能产生共鸣。
总之,为了力求最大程度地重现经典之作,众多怀揣梦想的创作者们,纷纷从“维度”这一角度出发——在更多的“载体”上丰富信息内容,力求还原角色的形象。
于是,除了漫画之外,一些高手甚至能够借助I社游戏以及MMD等工具,精准地制作出与角色原始设定相吻合的3D模型,这样一来,这些模型便能够活动起来。
某些高手亲自动手,逐帧绘制同人动画,构建了L2D角色的骨骼系统spine,并且寻得了合适的配音,使得动画中的角色不仅能够活动,而且还能发出声音。
一些业界前辈甚至亲自构思情节,融合多种资源,制作出了连贯的短片;TMA和众多二次元拍摄高手则通过cosplay的形式,试图将那些由数字构建的虚构角色从虚拟世界带入现实,与大家见面……至此,她们得以自由活动、发声、表演,仿佛真的获得了生命。
此事是否已妥善处理?关于纸片人的憧憬,此刻是否终于得以实现?
很可惜,并没有。
众多个人制作的动画作品往往受限于创作者的资源和商业考量,普遍显得制作粗糙、篇幅短小且缺乏创意,其观赏体验甚至不如手绘原作,如同queenbee与原著的关系;而3D动画模型虽然外观上往往较为精美,但动作表现却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只是滥竽充数,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这些资深爱好者对3D同人作品的印象,可能依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凌〇蒂法”,真正优秀的作品寥寥无几;至于充斥着坦克和龅牙的日本真人cos行业,更是如此。
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似乎唯有让该角色的原创作者及其创作团队亲自操刀制作其低俗内容,才能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面对原角色的独特魅力,任何二次创作都只能是对其单一维度的拙劣复制。然而,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要求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希望就此覆灭了吗?
NO!
由于——“音声”已崛起。这是其他同人文体作品无法实现的目标,而我们音声却成功做到了。
这是一个坎坷的故事,且听我细细道来。
尽管之前咱情报姬已经多次提及,但在此仍需简要介绍:世间存在一种名为“同人音声”的事物。这里的“音声”一词源自日语,在国内常与ASMR相提并论,它主要是指通过使用KU100等头部麦克风录制,旨在打造强烈代入感的“情景广播剧”。
这类音频作品与普通广播剧有所区别,它们不仅重视人声台词对故事情节的展现,更在音效与环境音的运用上下功夫,力求营造出逼真的现场感。这包括人声的远近感、听者与说话者的相对位置、对话的方向以及说话者的身体姿态等细节。无论是微风拂过还是草木摇曳,都能通过声音的细微变化一一呈现,让听众能够清晰感知。因此,诸多作品可能并不以剧情为核心,反而更侧重于音效,包括掏耳、耳边轻吹、伴眠,乃至更加刺激的R18级内容。
(比如伊ヶ崎綾香就曾以“女性才有真家伙,
才更懂真实音效”为卖点卖过一些碟)
每一部音乐作品,往往以听众的听觉为出发点,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细致描绘微观的情境,带来一段持续数十分钟的连续听觉享受。这可能是激烈的运动场景,也可能是共同完成作业的午后小憩,甚至可能是一段温馨的约会时光,内容丰富多彩。
“不停歇”这三个字绝不能被轻视,它恰恰是“音声”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相较于其他方式所拥有的显著优势。
仔细思考后你会发现,若采用其他媒介,如动画、漫画、小说或电影,均难以避免地采用剪辑、分镜、转场、分段等手法来中断故事的时空连贯性。这些手法包括对话中的短暂停顿、场景的转换、机位的频繁变动,甚至对话中的尴尬省略。例如,在观看短片时,你可能会发现前一秒还在讲述传教士的故事,下一秒镜头突然切换,人物便已坐在莲花之上。为了确保观众体验,所有看似繁杂的环节均被删减,究其本质,这些媒介所呈现的场景实则缺少了现场感和时间的连贯性。
音质各异,这源于音声本身是专为这一目的而创作的产物。它旨在为听者打造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场景感受。其中不包含刻意剪辑的片段,也不省略那些令人困惑的时刻,更无黑屏之后直接跳至下一幕,而是保持与现实时间同步的连贯情景,从头至尾陪伴着听者。
开场前衣物的沙沙摩擦声,随后你因疲惫而提出的变换姿势的小要求,那轻松的撒娇,请你将腿抬高些、腰部再低一些,中途想要喝口水再继续的日常感,这些在其他媒介中可能会破坏氛围的内容,在此都不会被删减。而那些在其他媒介中难以实现且并非必需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正是音声所固有的基本体验。
因此,“音声”这一媒介,其本质上相较于其他媒介,更擅长呈现角色的真实感和吸引力。你所钟爱的角色与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甚至他们呼出的气息能够触及你的脸庞,带来令人痒痒的触感,这比漫画、动画等直观的视觉信息在“还原”方面更具优势。(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依赖于声优的专业水平。)
那声音,难道不就是文章起始处所提及的——它难道不是我们对于所倾心的纸片角色那难以言表的情感的最佳寄托吗?
当然,假如我们声音领域也能像同人本那样迎来一场热闹非凡的二次创作风潮,基于现有角色的原创音声作品层出不穷,那岂不是让人兴奋不已?
确实是爽翻了。但是,市场不允许。
确实,若您稍作浏览DLSITE的音声板块,便会发现,绝大多数内容均为原创,仅有少数作品,如《碧蓝航线》和《蔚蓝档案》,是由官方直接推出的。
为什么全是原创?
在同人音声市场,“二创”原则上是不太被允许的。
相较于那些随心所欲创作、随意销售且不受任何限制的“同人本”,“同人音声”在日本市场上则受到较为严格的“市场规范”约束,其地位与“正规出版物”更为相近,或许可以将其比喻为常见的音乐CD。
同人作品的创作者有权明确标示其作品是基于何种IP的二次创作,以及涉及哪些角色。除非遇到类似赛马娘这类版权方明确禁止特定类型二创的规则限制,否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作者不会遭遇版权方面的困扰。
(所以我们得以有直观的数据统计
每次CM某些作品或角色出现的频率)
然而,对于那些形式上更贴近正规出版物标准的同人音声产品,情况则截然不同。这类同人音声与AV作品相似,每部作品都拥有一个独特的“编号(RJ号)”,并且它们同样需要面对正规出版物所必须经历的严格版权挑战。一旦发生侵权行为,影响的不仅仅是某个知识产权,还会波及到背后的动画制作公司、配音演员等众多相关个体。
众所周知,成人电影制作公司TMA曾因对《命运石之门》进行翻拍而遭到法律诉讼。
总之,也就是说,无论是同人音声还是影片制作公司,都无法像原著那样光明正大地宣称它们是哪部作品的二次创作。
(所以大家都做原创)
这实在是令人惋惜,每个季度都有大量魅力十足的二次元角色崭露头角,无论是同人动画还是同人短片,都在努力围绕这些时下最流行的二次元形象进行创作,难道你就连蹭一蹭热度都做不到吗?
倒也不是。
民众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的,既然不能光明正大,那暗中行事岂不是也能达成目的?
是的,接下来就是咱们中国人几十年来最熟悉的操作了——
碰瓷!
恰似雪碧拥有学霸雪霰雪雷的系列,康师傅有康帅博康巾搏的众多产品,我们同人的音乐作品亦是如此,岂有不蹭之理!
现在来回收伏笔,你还记得文章最前面放的这几张图吗?
(生过孩子的最强偶像!CV:星野天)
(你最喜欢的人气cosplayer给你〇〇,
“老师,稍微占用你一点时间可以吗”)
(老师,稍微休息一下吧。CV:箱河诺亚)
这些图像并非同人本子中的插图,而是同人音声专辑的封面设计。
而且,你以为的可能并不是你以为的——
毕竟这几张图里的角色,根本不是星野爱和生盐诺亚。
她们全部都是“原创角色”。
当然,一看便知,那闪烁的眼神,那独特的发色,以及被誉为“生过孩子的最强偶像”,这不正是星野爱吗?那耀眼的光环,那雪白的毛发,那领带与制服,这不正是生盐诺亚的形象吗?
的确,你对这事儿挺有研究的。然而,不管怎样,这些作品必须是出自原创。与“同人本”中的角色不同,这些音声作品的角色绝不能公然宣称自己是星野爱或是生盐诺亚。这就构成了同人音声作品的二次创作环境。
这三幅图像恰巧分别展示了当前环境下同人音声普遍采用的“绕过版权”的几种策略,而这些策略的严重性各有差异。
《生过孩子的最强偶像》这张海报的发布,恰逢《我推的孩子》动画的热播时期,很明显是在利用星野爱这位怀孕偶像的知名度,直接复制了其人设。
(不过,音声的女主角设定上的名字叫“yume”)
即便角色的描绘再逼真,若是在设定中给她取一个全新的名字,那我的行为便只是徒有其表。现在,星野爱的替代版本二次创作音声得以实现。恰巧,这部音声的配音演员正是业内小有名气的星野天来,而她的姓氏也与星野爱不谋而合,可以说,这股热度真是达到了顶峰。
这位偶像yume的粉丝故事描绘得十分到位——你作为她的单推人,却意外发现她曾秘密生育,于是你打算利用这一信息对她进行威胁。然而,她为了成为顶级偶像不惜一切代价,于是与你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最终,在情感交织中,你竟意外地成为了她孩子的父亲。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CV星野天几乎完美地复刻了高桥李依的嗓音特色。那种既狂野又纯真,还带有一丝恶魔般诱惑力的声音,被他演绎得栩栩如生。这样的表现实属罕见且令人惊叹,因为音声创作中对原角色的声音还原至关重要。而他们的实力,实际上并不逊色于那些海上的同行。创作者借势热度赚得了一些微薄收入,而星野爱的粉丝则享受到了高品质的音声二次创作,这样的结果可谓是双赢的巨大成功。
此类“工地张翰”“鹿哈”“小马云”之类的例子实际上颇为常见。以近期某部新作品为例,其封面上女主角的形象便是如此:
那标准的侧边金发马尾,内染蓝色,gyaru风格的服装露出胸口,腰间还绑着外套,老动画迷们只需一瞥便能认出,这不就是我们今年10月份最受关注的新番作品中,“我出门就能遇到七八个你的前男友”这一角色的女主角吗?
(大家来找茬)
同样地,当去年《孤独摇滚》这部作品广受关注、热播之际,我们依旧在音乐领域目睹了借势炒作的暗黑风格波奇现象。
(“波奇酱你tm的为什么在这啊”)
而真正的波奇酱(青山吉能),跑去隔壁东方cos早苗了:
(当然这部东方同人音声是全年龄的,
而东方也是难得鲜少需要规避版权的一个IP)
不久前,《蔚蓝档案》推出了新角色眯眯眼大杂鱼一花,随后,便出现了与之极其相似的另一人设。
(而且还是关西腔风纪委员,大多要素都对上了)
在MyGO节目播出前几个月,音声界突然出现了一部极为罕见的作品,这部作品融合了音乐元素。
(弹吉他的淡色短发“猫少女”,你说是在蹭谁?)
时间再往前拉一些,你还能看到暗黑版冬优子:
(连衣服的配色都一模一样)
偶像大师系列历来问题频发,尤其是像这位被誉为“校园王子”的角色,她可以被想象成家族中的真正兄长,亦或是SC中的透明兄长。
那下面这两位相信我不用说你也看得出来是谁了:
是的,正是:
(《更衣人偶坠入爱河》的女主角
喜多川海梦也短暂引领了一个时代)
大春物火的那一阵,还有这种:
你在同人音声界的表现丰富多彩,各种边缘操作也不少。只要你愿意去寻找,总能从音声中找到那个能替代你心中所有美好幻想的存在,即便不是完美的替代,也能找到次优选择。
谈及第一种避版权的策略,实则是一种典型的无赖行径,即“我尽管完整复制了人物形象,却坚决不承认”——其核心策略在于,只要我坚持不认,便无人能将我追究——当然,若对方真的采取法律行动,恐怕我难以逃脱法律制裁。
第二种方法涉及在设备上套用一个二点五次元的防护层,这种防护层被称作“cosplay”型防护套。
就像我们前面那张诺亚图一样:
这幅画作,尽管你第一眼就能认出它是诺亚的作品,但他巧妙地安排了剧情,其中有一个巧妙的设定:我们正在进行角色扮演。
确实,画面中的那位“诺亚”形象,实际上只是身着诺亚服装的扮演者。在剧情中,你只是在与你极其喜爱的一位扮演者尝试新颖的游戏方式,而你所扮演的角色恰好是诺亚。因此,当你说出“老师,能否请您稍作停留”这样的请求时,这不过是一种增添乐趣的互动方式。
(“老师,占用你时间可以吗”这句台词是《蔚蓝档案》
官方出品的一系列小动画的标题格式)
通过“cosplay”这一边缘化的手段来绕过版权问题,此类案例比比皆是。例如:
这部作品明显是关于初音未来的,但它实际上仅是“coser摄影会”主题的产物。提及cosplay,便能简化诸多问题——没错,这种将文字套娃的游戏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颇为狡猾。在各个领域,“cos”都充当着一种模糊的版权保护工具。
而第三种规避方式就稍微简单一点。咱们来看这张图:
此类作品普遍不涉及成人内容,普遍适合所有年龄层观看。由于面向全年龄观众,作品中鲜少出现有损角色形象的片段,因此整体语气更为强硬。在简介页面上,他们至少敢于公开角色的名字,尽管是以加密的方式呈现。
(“生〇诺亚”“蔚蓝〇案”。敢说,又没完全敢)
这部诺亚的二创音声深受众多教师赞誉,被誉为“超越官方”的杰作;而那位恰好也叫诺亚的配音演员,他对诺亚角色的理解甚至超越了原版配音者。这种讨论,正是在同人音声二次创作被允许的背景下,关于还原与真实感的罕见探讨。
总体而言,一旦作品跨越了全年龄的界限,遭遇版权方纠纷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仍需注意避免嫌疑。举例来说,当阅读富士见文库的轻小说时,人们对于其他文库的轻小说只能用简称,不能写出其全名(对于读过《碧阳学园学生会议事录》的读者来说,这一点应该感触颇深)。
所以,我们还能看见阿鲁,当然也是以打码形式。
也能看见白子,当然也是打码的:
(质量相当一般,没模仿出小仓唯的味道)
的确,同人音声构成了一个充满魔力的领域——在这里,那些对虚拟角色痴迷至极的你,能够寻找到释放内心情感的真正途径。
题外之言,音声类产品的封面实则颇为尴尬。通常情况下,音声内容的品质与封面的优劣并无直接关联。即便封面设计得不尽人意,音声内容也可能极具吸引力,让人听得如痴如醉;而那些设计得非常符合个人喜好的封面,购买后却可能发现内容平淡无奇,毫无动感。
(所以现在音声市场里出现了
大量这种让人绷不住的AI封面)
即便深知这个道理,人们仍旧会无意识地倾向于挑选那些封面设计更吸引人的作品。
在幻想的领域中,人类的潜能似乎无边无际。一幅出色的封面可以深深烙印在人的记忆中,即便闭上双眼,那缕余香仍能感受到。微风吹拂,发梢轻轻掠过鼻尖,人体的热度,这一切都在激发我的想象力。此刻,耳边低语的人,正是那封面上的她。
人的想象力异常强大,正因如此,我们对于幻想的极致探寻才能专心致志地摒弃视觉,最终回归到纯粹的听觉享受。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通过“看”获取的信息量,唯独在与人偶谈情说爱这一方面,远远不及通过“听”来得丰富。纸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肤浅,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还需亲身实践。聆听音效,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讨论虚拟角色和奇幻故事的忠实粉丝来说,便是这个时代我们能够做到的最极致的亲身实践。
不说了,刚躬完三次,又想去躬行了。拜拜。
往期推荐 点图可阅
中老年人最爱看的心理咨询专家,如何成为新晋网络小丑
电子竞技相信女性,不相信巨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