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汉字发音揭秘:益山为何读作Iksan?探索汉字文化圈的语言奥秘
导读
韩国人该怎么念汉字、人名和地名,你有想过吗?
在韩国全罗北道益山高铁站的附近,热情的韩国朋友金教授邀请我去吃烧烤。喝完酒带着醉意走出时,车站大楼上的韩文以及汉字站名“益山驿”这几个字,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得特别明亮。我心情十分愉悦:“你好,益山!”原本醉倒在地上的金教授立刻坐了起来,结结巴巴地用刚学没多久的汉语说道:“益山不能读作‘益山’,而是要读作‘Iksan’!”
一个发音居然能让他这么敏感?
韩国车站的站名、路线图以及指示牌分别用韩、中、英、日等文字进行了标注,这组照片是由彭婷拍摄的。
汉字使用时间久且使用人数多,对世界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有了汉字之后才有了“汉字文化圈”。然而,“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和地区对汉字的认识与感情较为复杂,例如韩国对待汉字的态度十分纠结,甚至在人名、地名该如何念的问题上都要苦恼一番。
前面那一幕提示了一个问题,即韩国人希望中国人以韩国发音来念他们的人名和地名。
“朴钟国”这个名字,中国人能很自然地读出来,是“Piáo Zhōngguó”,声韵调整齐,有抑扬顿挫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然而,名字的主人若是一位中老年“阿加西”(大叔),他听到后可能并不乐意:你们怎么能用汉字的中国读音来读我的名字呢?我的名字应该用韩国读音念成“Pak Jongkook”,那才是它的发音啊。
每当和中国朋友谈及这个问题时,朋友就笑着说:“我没学过韩语发音,发不出来呢。难道我读汉字还得先把韩国的语音全都学会吗?”
是啊,只要见到汉字,无论在何处,中国人都会依照中国发音来念。然而,有相当一部分韩国人对该问题极为敏感且极为抵触。这种态度甚至对一些国家层面的政策与措施产生了影响。
用韩、中、英、日等文字标注的韩国车站站名、路线图、指示牌 | 摄影:彭婷
韩国地铁会以韩、英、中、日 4 种语言进行报站。在使用中文报站名时,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在中文语流中,汉字地名采用的是韩式发音。比如“下一站是江南站,有到江南站的旅客请做好下车准备”,实际听起来却是“下一站是‘Gangnam’站,有到‘Gangnam’站的旅客请做好下车准备”。在流畅的中文语流中,突然被嵌入了两个不带声调的韩式读音。中国游客常常会对此感到一头雾水,他们会想:“这个‘Gangnam’站到底是在哪儿啊?我是不是坐过江南站了?”原本,使用中文报站名是韩国的一种国际化举措,其目的是为了方便中国游客,然而,在关键的字眼上却设置了一道障碍。
用中文表达给中国人听,最简的办法是把地名翻译成中文并直接读汉字的拼音,比如把“江南”读作“Jiāngnán”,这样既自然又合理。然而韩国却不这样做。韩国人期望,中国人说汉语时要用韩式发音来读韩国的人名和地名。实际上,这除了给中国游客带来不便之外,似乎没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实际效果也不佳。首尔的大街上有很多中国游客,他们依然像往常一样大声用汉语交谈。他们说自己今天去了东大门(韩语发音为‘Dongdaemun’),随后打算去看一场宋慧乔(韩语发音为‘Song Hyegyo’)主演的电影,晚上要是有空就去仁寺洞(韩语发音为‘Insadong’)吃些东西。
用韩、中、英、日等文字标注的韩国车站站名、路线图、指示牌 | 摄影:彭婷
韩国人说汉语时会用韩语发音来读韩国的人名地名。那么,当他们说韩语时,对于中国的人名和地名又是以何种方式来念呢?
以前,韩国对于中国的地名和人名有一套独特的读法。这种读法就是直接按照汉字词在韩国的读音来进行读取,在这个过程中不会遇到什么烦恼。例如,“北京”的读音不是“Běijīng”,而是“Bukkyoeng”;“上海”的读音不是“Shànghǎi”,而是“Sanghae”;“厦门”的读音不是“Xiàmén”,而是“Hamun”;“四川”的读音不是“Sìchuān”,而是“Sacheon”。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韩国的“原音主义”者持有这样的观点,即韩文是世界上优秀的记音文字,能够很接近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发音。基于此,他们主张用韩文直接拼写并记录中国人名地名的“普通话发音”。这种意识迅速强势地袭来,使得韩国文教部的《外来语标记法》规定,所有外来语标记在原则上都要以外来语本来的发音为标准。
用韩、中、英、日等文字标注的韩国车站站名、路线图、指示牌 | 摄影:彭婷
我的切身体验表明,用韩文记录中文地名人名发音,效果不佳。像“泽”“日”“淑”“人”等诸多汉字的普通话发音,韩文无法准确标记。我的名字“陈明舒”,其中三个汉字在韩文中有对应的发音,韩语读作“Jin Myeongseo”。可是在必须登记姓名的医院、银行等机构,职员都严格执行《外来语标记法》,用韩文来标记我名字的中式发音,并且十分固执。问题在于,“陈”的声母与“舒”的声母在韩文里并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我就得到了 4 种以上发音不同的韩文姓名,然而没有一个能让我满意,因为它们都不是我名字的中文发音。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倘若一个韩国人坚持《外来语标记法》的“原音主义”,那么在他读中国人名地名时,用韩文来标记汉字的普通话声韵,就会存在两个难以回避的小苦闷。一是,许多中国的地名和人名,若以韩国的所谓“中式发音”来念,既非中文的发音特点,也非韩文的发音特点。因为这种发音既没有声调,声韵也不能完全一一对应,所以只能是大概模糊地进行记录。二是,要想用韩文来标记人名地名所使用汉字的中国式读法,那么韩国人就必须了解所有常用汉字的中文发音!
用韩、中、英、日等文字标注的韩国车站站名、路线图、指示牌 | 摄影:彭婷
中国常用汉字大概有 3500 个。其中,涉及地名人名的汉字,有很多并非常用字。在朝鲜李氏王朝的末年,政治家金允植,他既是思想家,也是外交家。在清政府学习洋务以及商谈联美对策的过程中,他能够不用口译人员,直接用汉字与清朝重臣李鸿章进行无障碍的笔谈。现在的韩国人要标记中国人名地名,仅认识汉字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知道这些汉字的中文发音,并且要通晓所有的拼读方式。
以前,韩国人念北京、深圳、四川时,直接依据汉字念出对应的韩语发音即可;然而现在,他们的法规明确规定,对于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中国人名与地名,必须换成无声调且与原发音相似度不高的韩式中文发音。不过,对于辛亥革命以前就存在的中国人名与地名,依然要按照汉字对应的韩文发音来念。于是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在一句话里,同一个词会有两种念法。比如“四川人吃四川菜”,其中第一个“四川”要读成“Sichuān”,而第二个“四川”则要读成“Sacheon”。
有趣的是,如果情况反过来,中国人依据韩国的“原音主义”原则来标记韩国人的汉字名字,那么韩国人或许也难以接受。例如韩国明星丁一宇,在韩语中,“丁”的发音是“Jeong”,“一”的发音是“il”,“宇”的发音是“Woo”,这样整个姓名听起来就变成了“郑日佑”。韩星不再从事相关活动了,韩国的媒体也不再进行相关工作了:我们的“丁一宇”在你们中国怎么就变成了“郑日佑”呢?
然而,对于韩国的年轻人而言,这些纠结如今正变得越来越少。世界是属于青年的,他们具备更为开放且宽容的心态去应对这些问题。我在韩国从事汉语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常常在课堂上依据韩文对应的汉字来念出中文发音,同学们听后感到很开心,并且会不停地、叽叽喳喳地跟着念。学生首次听到自己名字的中文发音时,其表情充满好奇与欢喜,这种表情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用韩、中、英、日等文字标注的韩国车站站名、路线图、指示牌 | 摄影:彭婷
韩国高校中文系的学生早已习惯在说汉语时用中文读音读韩国的汉字人名与地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像前面提到的金教授那样固执敏感,我也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在中方正式场合介绍自己时,他都会很认真地说“我姓‘Jīn’”,而非“我姓‘Kim’”。
汉字的流传属于文化传播。它传播出去后能够落地生根,并且会结出具有别样滋味的果实。这些果实中包含着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都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无论如何,最好不要将欧美外来语与汉字相提并论,因为汉字在韩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汉字如同拉丁文、阿拉伯数字一样,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我向韩国文教部门提出一个小建议,即在韩文系统中,按照汉字的韩文读法去读;在中文系统中,依照中文发音来读。这是最为自然的选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