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法有哪几种?关键词法的优点与缺点是什么? (主题词法有哪些类型)
本文目录导航:
主题词法有哪几种?关键词法的优点与缺点是什么?
主题词法有三种类型,包括标题法、叙词法和关键词法。关键词法的优点与缺点如下:
一、关键词法的优点
关键词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直观性强,能够直接采用自然语言进行标引和检索,符合普通用户的检索习惯。
此外,关键词法采用的轮排方式,可以多途径检索文献,提高了检索效率。
关键词法的另一个优点是标引简单,可以由计算机自动抽取,降低了对人员水平的要求,节省了人力。
此外,关键词表达事物、概念直接、准确,不受词表控制,能及时反映新事物新概念,这也是其优点之一。
二、关键词法的缺点
然而,关键词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它不揭示关键词之间的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这可能导致相同主题的信息或文献因作者用词不同而导致漏检,从而影响查全率。
其次,关键词法难以进行族性检索。
此外,由于关键词法采用机械抽词和轮排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少关键词款目失去检索作用而徒增篇福。
总的来说,虽然关键词法存在一些缺点,但其优点仍使其在检索语言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计算机的深入发展与应用,关键词法的优势将更加突出。
提升文献检索能力的方法:
1、学习基础知识:了解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和术语,例如关键词、布尔逻辑运算符、检索式等,这些基础知识是进行文献检索的基础。
2、确定检索目标:在进行文献检索前,要明确自己的检索目标,包括要查找的主题、时间范围、文献类型等,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3、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选择适合的检索工具,例如学术搜索引擎、数据库等。
什么是关键词分析法
分析关键词法是日本创造工学研究学中山和教授创建的一种解决问题和开发创造性发明方法。它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W·J·弋登提出的综摄法所发展而来,它以使用问题的关键词作为出发点,并对之重新构思,进而找出新的灵感。 什么是关键词分析法 分析关键词是一种以人类的语言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找出需要解决问题的语言表达中的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将已知的具体问题进行重新构想,由此产生更多的新的构想,进而去发现和把握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解决个案的方法。具体说来:关键词分析法的具体操作 1、准备阶段1)确定议题(如发明洗衣机)。2)准备好会议室,确定参加人员,确定会议时间。3)主持人应具备关于本方法的一切常识及细节。2、实施阶段1)主持人向参加者介绍本方法概要及应注意的问题。2)宣布议题,接受咨询,开始会议。3)找出关键字(Keyword,简称KW),一般指具有可思索性的动词。如对发明洗衣机而而言,首先考虑的不是“机”(内部构造),而是动词“洗”,这一能反映洗衣机的功能的词语,同时也可以联想的它的同(近)义词,如“清洗”,“清洁”、“使……干净”等等。4)找出关键字的背景因素(BACK ground)。从若干个关键词中选出一个,分析并列出实现该动词特色、要素的各种方法,并找出他们的组织结构。如对洗,可以联想到:用手搓洗、浸泡衣服、用洗衣板搓洗、用打衣棒高洗、用水流冲洗等等。5)将得到的各种方进行本质的概括、抽象,如水流冲洗的本质是利用快速流动的水将衣服上的灰尘和油渍洗去。6)提出能完成上述本质抽象的方案。如使水快速流动的方法有水泵、喷枪、螺旋浆等。7)对提出的方案进行整理加工,根据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既经济又可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分析法的实施要点 1、本法可以供个人使用,也可供小组通过脑力激荡法使用。2、在实际中,可能会出现第一次选用的关键词经分析后,未能得到解决问题较佳方案的情况,但仍可以选择其它关键词,用相同的步骤寻找最佳方案。3、本法可大量应用于现场工作中,以现场分组,设定议题,追求解决方法的程序,寻找解决议题的方案。但用于现场解决的条件是,必须先管理者和参与者对这种方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否则一场讨论就会变为一次毫无目的的闲聊,辛辛苦苦提出的创意,都要白费功夫了。4、唯有取得管理者的理解和认同,然后依据具体议题挑选参加者,关键词法才能得到最大的效果。5、进行讨论时,仍应畅所欲言、大胆构想,仍应遵循脑力激荡法的五大原则。 关键词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法最大的特征是重视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它有非常广泛的适用范围。它主要适用于:产品的设计与改造,开发新产品等等。凡是研究发展部门、制造生产、技术现场都可广泛地应用。它还可用于促销及开发市场,进行资料分析。 关键词分析法的特别提醒 1、首先,要让管理人员对此方法有新的理解。2、一次分析失败后,还可用其他关键词试一次,不要气馁,更不能忽忙放弃。
书籍看过就忘?可以试试这三种读书方法
为什么说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呢?因为通过读书,能花很少的钱从别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中,获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认为,一个人一生应当掌握上百个思维模型。
如何才能快速获得有用的思维模型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
成甲在《好好思考》介绍三种高效的阅读方法,能帮助我们快速地从书中获取思维模型。
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查字典法-不读书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
01 查字典法-不读书法查字典法,顾名思义,就是像我们平时查阅字典的方式去阅读,翻阅封面、目录快速查找有没有我们需要的内容,然后找到内容所在的地方进行阅读。
成甲认为,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思考以及练习有价值的解决策略,而不在于知识的多少。
“查字典法”这个方法虽然快速有效,但是记忆起来不牢固,容易忘记。
针对“查字典法”的缺点成甲建议与“不读书法”配套使用,能扬长补短,效果更好。
成甲举了一个自己阅读的例子: 如果只有半个小时,他是这样读书的:拿出一本书/文章,快速浏览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一旦发现让他感觉有趣的地方就会合上书,而这个过程基本不会超过10分钟。
剩下的时间他就用来思考,向自己提问: 成甲把时间的80%花在了思考问题上,只有20%花在阅读。
这样的阅读所取得的效果,比我们从头看到尾的效果明显好得多。
成甲老师把这个阅读方法称为“不读书法”。
这个“不读书法”让我想起了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建议的RIA便签阅读法,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与自己生活相联系,并思考有没有更多的适用范围。
每种工具或技能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也就是在它们的能力范围以外是没有作用的。
“查字典法-不读书法”也有它鞭长莫及的地方——它不能“一个锅配多个盖”。
它只能“一个锅配一个盖”,一个问题对应一个思维模型,复杂问题它懵圈了。
有问题,就肯定有解决方案。
复杂问题可以使用系统的思维模型解决。
02 关键词法“查字典法-不读书法”是针对一颗“树”,是从点出发看问题。
面向整片森林,就需要用“关键词法”了。
也就是说“查字典法-不读书法”是针对书中的其中一个知识点,“关键词法”是针对整本书的知识架构和逻辑思维。
“关键词法”的具体步骤包括三步:首先,需要弄明白作者想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核心问题?其次,里面有哪些关键词与核心问题有关?最后,关键词之间有什么关系?使用什么逻辑去解决核心问题?有效策略是什么?简单总结为:确定全书主旨→寻找关键词→厘清关键词与主旨的关系。
书籍的封面、封底、腰封、序言、推荐序可以找到书籍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经常在书籍的目录中,我们就能找到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
但是也有很多书籍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内容比较难找,可以借助网络借鉴别人的思维导图,找到核心问题和关键词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除了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关键词法”能帮助我们快速的汲取书中的核心内容,同时我们也会错过一些作者没有明说却又潜藏在书中的思维模型。
比如我去读《红楼梦》,我只能知道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公卿家族的衰败,有野心的没能力,可能有能力的又不喜权势嬉戏于后宅女眷之中。
其他的暗喻、隐喻,我看不出来。
(这个举例暴露了我非常浅薄的文学修养和见识。
)那些文学造诣很高的读者们是如何阅读的呢?他们常用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法”。
03 知人论世和思想地图法对于很多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红楼梦》这部巨作却是隐含着非常多的意义。
除了本书之外,他们还会从作者曹雪芹当时所处的朝代、环境来进行分析理解。
“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即是对书籍进行全面的解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当时的处境,最后再回到书中。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分析一颗树的特点和整片森林的特点和规模、组成,我们还需要分析森林周围的气候、地理位置、地质情况等。
从多种层面去分析“为什么这片森林位于这里?为什么有这些树种组成?为什么这片的树种单一,另外一片却是多种混杂。
等等……”这样就能一点一点,一面一面画出思想地图。
“知人论世和思想地图法”是读书的第三层境界,这样才能把书读懂读透,有利于熟练掌握书中使用的思维模型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写在最后对于成甲老师介绍的三种读书方法,我目前只学习并练到第二种。
个人觉得确实很实用,特别是“关键词法”,对我学习听书稿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技能的熟练掌握,离不开有目的的练习。
坚持下去,才可能看到效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