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脉的脉象及主病 弦 滑 试述涩 (细脉的脉象及主病是什么)

本文目录导航:
试述涩、滑、弦、细脉的脉象及主病。
【答案】:⑴涩脉:往来流畅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伤精、血少。
⑵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
⑶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
主病:肝胆病、胸胁胀痛、痰饮、疟疾等。
⑷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显著。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气下注。
中医何为脉涩又何为脉弦滑?请知道者解答!
涩脉就是那种坑坑洼洼,摸下来就觉得摩擦力好大的脉象,推不过去的觉得;弦脉就像用手指放到一根绷紧的细铁丝上的觉得的脉象;滑脉就是你用手指放到桌子上的小珠子上而后搓着它走动的觉得。
。
。
涩脉的意思涩脉的意思是什么
涩脉的词语解释是:中医名词。
脉象的一种。
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
涩脉的词语解释是:中医名词。
脉象的一种。
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
结构是:涩(左右结构)脉(左右结构)。
拼音是:sèmài。
注音是:ㄙㄜ_ㄇㄞ_。
涩脉的详细解释是什么呢,咱们经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引见:一、引证解释【点此检查方案详细内容】⒈中医名词。
脉象的一种。
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
涩,一本作“_”。
引《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切脉》:“滑脉如珠多流利,涩脉滞_往来艰。
”二、网络解释涩脉涩脉,脉象名。
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涩与滑相反,脉来流畅,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
脉涩而有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流畅。
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碰壁,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
《医源资料库》:涩脉,脉往来流畅,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主血少伤精,津液盈余,或气滞血瘀。
涩脉脉象特色: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缓慢,往来流畅不畅,如轻刀刮竹。
往来涩滞而无滑润感,脉搏坎坷较徐缓,指下如轻刀刮竹状流畅不畅的脉象。
涩脉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
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流畅,故脉涩有力。
如慢性出血、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心痛肢冷等,常常出现脉涩有力。
属虚证。
若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碰壁,则脉涩而有力。
如腹中包块,症瘕积累等,常常出现脉涩有力,失实证。
临床上,涩脉的构成,重要是因血液黏滞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测得涩脉者全血比黏度、全血恢复黏度、血球压积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
血液流动性削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遂呈涩脉。
可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动脉软化,及重大吐泻脱水者。
涩脉与细脉兼见,主重大吐泻而津亏血少,不只要脱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重大无余。
涩脉与弦脉兼见,则主气滞血瘀,可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动脉软化、高脂血症等。
如这类疾病并见心律正常,则可呈涩脉与结脉相兼的脉象。
在临床上,涩脉需与迟脉、结脉相甄别。
迟脉以脉率小(每分钟59次以下)为特色,脉势并无流畅不畅感;而涩脉以往来流畅为特色,脉率可以正常。
涩脉的脉律规整,无歇止脉,结脉则脉有歇止,脉率小,容易甄别。
滑脉与涩脉在脉形、脉势上相反:滑脉往来流利,坎坷快,有圆滑流利指感;而涩脉则往来流畅,坎坷慢,有如轻刀刮竹的不畅感。
涩脉讨论(文章起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常出现的一种复杂脉象。
历代医家对涩脉的形容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呼;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鲸吞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把握。
因为每团体手指觉得配置和临症阅历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形容不一。
涩脉自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联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审核,发现涩脉是房颤脉。
因房颤有阵发性极速(脉率>100次/分)和慢性继续性(脉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反。
留神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取得主观、规范、准确的脉象消息,关于了解和把握中医脉象有协助。
兹不揣浅陋,依据历代脉学著述,参以现代学者的观念,并联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及团体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色,讨论如下。
1.涩可散,散涩并见《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新校对云:一曰‘浮而短’。
一曰‘短而止’。
或曰‘散’。
)”《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
”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常出现脉象称号和特色,使脉象有了明白的命名规范;李时珍《濒湖脉学》堪称集先人钻研脉学之大成,二位前贤皆系涩散(短止)并提,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
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极速房颤脉。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极速不协调乱颤,造故意室率快而不规定,普通在100~180次/分。
此时听诊,心律相对不规定;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脉诊,脉律相对不规定,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脉力强弱不等。
其强的脉搏应指显著,过于本位,堪称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无余,堪称短小有力无余位。
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相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
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和怪脉之解索脉。
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
”《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
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有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无法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
”《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隐没,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
”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有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相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
极速房颤,因脉搏力气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构成了“浮而短”之涩脉。
散中有涩,涩中有散。
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
《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以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有力,至数不齐。
近经过临床通常,觉得涩脉与散脉有独特之处。
临床意义相反,外形分歧。
识别的关键是:错落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
”并以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
”2.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
”《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
短脉涩小。
”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
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有力,不迭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缓慢。
阵发性极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显著,堪称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无余,堪称短小有力无余位。
强即浮大,弱乃短小。
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产生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
强弱之间则构成“浮而短”之涩脉。
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繁多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
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
慢性继续性房颤,因室率降低,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
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极速房颤时显著;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无余、短小有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
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究竟,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
特意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有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流畅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
《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
”《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流畅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
”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非结代之脉。
《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
涩脉往来不利,其势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
”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
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错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分歧,除间歇之外,其他脉律相反,无涩短之象。
无论是极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极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继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
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3.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有力,难以接续,出现脉体粗壮、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流畅不畅,犹如轻刀刮竹。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
”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
极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
其强的脉搏,应指显著,堪称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无余,堪称短小有力不到位。
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
脉形非细,脉位非沉。
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
4.涩非迟,可数可迟迟脉:指脉来缓慢,以致数而言,一息脉动无余四至,即脉率<60次/分。
《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_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
”《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
”从前贤之文字形容剖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
但亦有持不同观念者,《中医脉象钻研》:“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了解。
《病理学》曰:‘涩脉虽以情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缓慢。
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
’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外形,来去缓慢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
”房颤临床常常出现的有阵发性极速和慢性继续性之分,极速房颤脉之脉率>100次/分,继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继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常出现。
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缓慢,非独迟也。
故云:涩非迟,可(疾)数可迟(缓)。
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定,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无余四至,堪称迟脉。
脉力相对平均,但仍有短小有力,难以接续之感,堪称迟细而短。
此时容易兼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正常,指下可有“通畅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堪称“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5结语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色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缓慢,往来流畅不畅,如轻刀刮竹,与中医的房颤脉相反。
参考文献[1]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2]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3]金栋.间歇脉讨论[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4]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36(6):377.[5]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6]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7]白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迷信技术出版社,1995:92—102.[8]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9]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钻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131.[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鲸吞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男性非孕既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关于涩脉的成语才短思涩脉脉含情涩于舆论含情脉脉盲风涩雨通俗流畅僻字涩句脉脉相通关情脉脉关于涩脉的词语流畅难懂国脉民命通俗流畅急脉缓灸僻字涩句盲风涩雨才短思涩一脉相通涩于舆论点此检查更多关于涩脉的详细消息
文章评论
涩脉的脉象特征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判断病情和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段关于涩脉的解释非常详尽,涵盖了脉象的特点、成因以及与其他病症的鉴别,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