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解析:从故事起源到 AI 时代,探索故事的奥秘与发展
在开始万字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围绕故事提出一些问题,给文章一个简单的背景。
1. 故事从何而来?它们在古代、中世纪和今天扮演着什么角色?
2. 人类为什么喜欢听故事?人类为什么喜欢讲故事?艺术是唯一讲故事的东西吗?
3. 从明清到欧洲文艺复兴,讲故事的媒介有何变化?风俗故事是如何产生的?
4、“原创性”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明吗?“作者”电影代表什么?
5. 我们能否用科学和科学思维来研究从属于艺术感性的故事?俄国形式主义使用了哪些方法,好莱坞借鉴了哪些方法?
6. 类型电影如何讲述故事?好莱坞如何主宰故事叙述领域并主宰全球电影?
7、人工智能的巨大变化,AI故事会摧毁人类的故事吗?
8、会讲故事的创业者:雷军和罗永浩,谁更会讲故事?如果普通人都会讲故事,那他的能力会提升到什么程度?
9.为什么编剧理论学得越多,讲故事就越难?这三点至关重要!
1. 这个故事从何而来?
尤瓦尔·赫拉利撰写了《人类简史》,对“智人”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通过想象和虚构的故事,构建和维持复杂的人类社会结构,创造出关于“上帝”、“国家”、“人类”、“公司”的故事,凝缩为一个集体和一个国家,拥有共同的信仰和愿景,建立起经济市场和信用体系,并衍生出社会网络。
帝国通过类似“西进运动”、“大航海时代”的故事推动领土的扩张;
宗教人士利用类似《圣经》、佛陀故事等故事,劝说信徒缴纳“赎罪券”、上香;
统治者通过类似“君权神授”、二十四史等故事来证明权力的合法性;
资本通过类似于经济贸易、金融信贷、企业创始人和成功的故事构建了全球贸易和跨国公司。
不同生产力的行业,都通过生产力转型创新的故事获得了天使轮融资,拼命烧钱、负债累累,却依然能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故事让智人战胜了动物,从猿猴进化成了人类。掌控故事而不是被故事掌控,是决定现代人能否成为超人的铁桥。
那么,这个故事的由来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三幅画面:
【首屏】
远古时期,原始部落,篝火晚会。
经过一天的劳累之后,狩猎者和采集者晚上聚集在篝火旁,跳舞、喝酒、唱歌、玩乐。
突然,一名男子从篝火旁拿出了一支火把,部落的狂欢顿时安静了下来。
手持火炬的人是一位年长的族长或一位巫师。
他(她)要讲述一个关于部落的故事,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一个关于为部落牺牲生命的先祖的故事,一个关于被神灵庇佑的部落的过去的故事,一个关于预言的部落无限光明的未来的故事,一个肩负部落重任的英雄的故事。他们挑起重担,与敌人作战,保卫土地和粮食,经受命运的蹂躏。
故事讲完之后,大家眼中都噙满了泪水,低沉的歌声响起,每个人的歌声汇成了一条大河,人们又一次陷入了酒神的狂欢之中,巨大的喜悦和巨大的崇高感席卷了部落的上层,无论老少,所有人都是如此。
白天采集的辛苦,狩猎的危险,捕鱼和畜牧的艰辛,农耕的辛酸,部落战争,人际纷争等都被记录在部落神话中。
前进吧!我们终将抵达无边的光明!
假设这个故事里有一位年轻人,他深深地疏离了部落的神话,陷入了迷茫和自我矛盾之中,他似乎是篝火舞会上唯一清醒的人,他感到孤独和迷茫,一片巨大的乌云压得这个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篝火熄灭,人群散去,部落在星光之下恢复了寂静。
年轻人独自一人来到了老族长(巫师)的帐篷。
年轻人讲了自己的迷茫和苦恼,讲爱情,讲亲情,讲残疾,讲未来,讲生命的本质,讲部落间的战争,讲未知的风雨雷电。
族长(巫师)来到占卜桌前说:让我们把未来的一切事情都交给神灵和祖先吧。
族长握住少年的手,投下卜牌、龟甲、蓍草、卦象。
占卜的结果出来了,一目了然,结果是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无法准确地指出未来的行动和方向,但却给年轻人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
年轻人脑子里想着这个故事睡着了,在梦中得到了启示,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该去哪里。清晨,他和部落里的其他人沐浴着朝霞,向四面八方走去。
【第二屏】
中世纪,西方,教会。
牧师手捧着一本固定的经文,给目不识丁的民众朗诵着一段英雄之旅的故事,大概讲的是一个拥有非凡命运的男人,带领不信仰他的民众逃离压迫他们的王国,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历经劫难,并最终在山顶上得到末世预言,与民众签订十诫,许下未来美好的生活……
教堂高大雄伟,管风琴直冲云霄,乐声震动了教堂,激发了人们的情绪,大家跟着赞美诗一起唱起来,眼眶里噙满了泪水……
当你看到这个时,你是否看到任何与第一张图片重叠的场景?
随后,一名“异教徒”内心动摇,质疑“上帝”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心里时常有欲望,据书中所说,这些都来自撒旦,魔鬼,他别无选择,只能等信徒散去,独自去找牧师。
我们来到一间小黑屋,神父说:“坦白吧!这里没人知道,我会帮你们保守秘密的!”
异教徒说道:“我有罪,我有罪,神父……我做了这个……我做了那个……我……
牧师接着讲了一个故事:没事,你看经文上说某某某和某某是兄弟,就是因为钱,兄弟俩才互相残杀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是一种莫大的美德。要想赎罪,就留下钱吧。
【第三屏】
万达广场的现代、都市影院。
一群人各自付了钱,跑到一间漆黑的小房间,房间很大,屏幕也很大,音响是杜比5.1环绕声,山谷里回音如巨大的山洞。
正如柏拉图在“洞穴理论”中所说——暗室里的唯一光源来自电影放映机。
有了光,就有了一切。
光与影的交织,巨大的偶像,巨大的面容,雄伟的身躯,极端的表情,精神符号的狂舞,符号所代表的挣扎与爆炸,让观众沉浸在视听商业巨作之中。
故事的力量让观众哭与笑并存。
看完一部电影,感觉过了一生。
观影散去后,有位年轻人开始咒骂这部电影,因为他觉得这是一场巨大的心灵骗局,他到网上讨论,却只得到一片骂声和一片争吵。
他越来越讨厌在电影院看商业大片,这与童年的感受完全不同,他开始在网络的角落里寻找另类、稀奇古怪的小众电影。
但有一天,这些都无法缓解他的痛苦,他决定找人谈谈。
他来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带他聊催眠、沙盘玩具、画像、音乐游戏,从弗洛伊德的弑父娶母到阿德勒的“勇于被恨”,从集体潜意识分析到荣格的神话原型,从东亚文明的解释到原生家庭,从孙悟空的分析到讨人喜欢的性格。
年轻人的身体渐渐好转,世界也开始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
这三幅画分别展现了古代、现代、当代的精神图景,如果人类心灵深处不时时刻刻向往故事、期盼故事、被故事所萦绕,电影院又怎么会坐落在市中心的CBD呢?
电影的灯光取代了原始部落的篝火、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史诗、戏剧和小说,一遍又一遍地向公众讲述着当下的故事。
电影票房排行榜不断更新。
谁又登上了舞台,谁又永远地消失了。
与其说是作者写了故事,不如说是各个时期的集体观众的期望选择了特定的故事。
观众注视屏幕的那一刻,就是他们选择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的那一刻。
一部畅销小说承载了太多读者的需求,社会越商业化,作者个人的声音就越小。
倾听观众,赢得他们的共鸣,传达群众的声音,放大他们的共鸣。中国电影人和好莱坞电影人都在做类似的事情,只是他们满足的是不同的本土观众。
2. 人类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
很多人认为,故事应该像大禹治水的故事一样,基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具有虚构性,情节曲折,有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信服。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正确的。
可是谁能告诉我,地球平坦说、地心说、日心说这些也都是故事呢?
有人说科学理论都是经过反复实验、严格观察、精确计算得出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虚构的吗?情感存在吗?
我们知道宇宙是不断变化着的,不管一个实验多么理想,随着数据的增加、时空的变化、观察者的不确定性规律,它都会失去准确性,科学定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受到质疑和推翻,因为有了新的数据、新的材料、新的未知可能性。
所以科学暂时的结论,我们姑且称之为相对真理吧,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统一的体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的“科学范式”。
上述反思和批评源自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面对混沌的宇宙,科学理论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有效,那么,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
科学?理性?
百分之百的相信科学,和迷信宗教没什么区别。
在哲学家罗素的《宗教与科学》一书中,我们看到,相信科学的人是不科学的。因为科学意味着任何理论都是暂时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万物随宇宙变化,变化了就什么都不能信!理性也是不可靠的!不然康德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判》呢?康德批判理性,就是为了试图解决理性不可靠的问题,但是没想到批判了半天,还是解决不了。
人类如此聪明,但我们却没有什么可以相信?!
是啊!人类不值得信任!
这么可怕的结论?
既然没有什么是可靠的,为什么我们会相信加入一家财富 500 强公司就会安全无忧呢?
有人辩解说:这家世界500强企业是一个百年品牌啊!
此外,还有法律保护、跨国监管、协会公约、股票上市和信用担保!怎么会出错呢?
公司创始人竟然是某位老爷爷!公司发明专利和研发费用都上亿了!当地政府的支持、银行资本的背书更是数不胜数!
这样的企业怎么会破产呢?!
抱歉,您说的是高概率事件。
但我们无法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这家公司还能再生存一百年而不破产吗?
你会发现,社会上你所相信的一切事物都有故事性的元素在里面,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故事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认知,使人们相互合作,使社会更加和谐。
从科学范式与企业信任中我们发现,人类内心的可靠感、安全感、团结感都来自于单一的故事,而非事实和真相。
我们读一本哲学书是为了获得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感。
就连最具有解构主义思想的哲学家,比如德里达、德勒兹,他们打破了一切既有的哲学观点,以延期、无序的方式写了《延期》、《重复与差别》等文章,说到底也绝对是属于解构主义范畴的故事,是故事,是用来安慰人的。
正因为如此,人文社会科学基本上是建立在人的心理体系之上的,一旦物质基础发生变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也会随之变化。
柏拉图的哲学也坚信某种静态的、永恒的、不变的本质,柏拉图称之为理念。
现代人已经越来越不愿意相信所谓永恒不变的理想的存在,也很少愿意为任何理想牺牲自己的生命。
柏拉图认为盲人史诗作家荷马讲的故事是无稽之谈,扰乱了人们的心灵,现实世界已经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家的模仿不就是模仿吗?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甚至认为诗人都是误导民众的巫师,古希腊城邦应该灭绝诗人。柏拉图只知道诗人善于讲故事,却不知道他自己的哲学不过是自圆其说、自圆其说的故事。
重获生机,荷尔蒙分泌,我们爱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爱到生死!彼此发誓!直到山崩地裂、天地合一,我才不会和你分手!
我们看过太多爱情故事,不再相信这种感情是独一无二的、永恒的,或者看过太多激情澎湃的故事,不再相信所有的爱情最终都会背叛或消失,以缓解内心的创伤和悲伤。
无论我们相信永恒的爱情故事还是短暂的爱情故事,其心理作用都是稳定我们自己的性格,以便我们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
这个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
如果故事是虚构的,那为什么人类不愿意面对真相呢?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明白人类为什么喜欢故事了?为什么人类那么热衷于讲故事?
让这个故事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有人会相信这个故事!有人会重述这个故事!
3. 讲故事的媒介总是在不断变化……
从石刻、铜铸、竹简到纸本书写、印刷、广播、录音、数字通讯……
俗话说:天下文章皆抄袭!
那么,这个故事的原作者到底存在吗?
或者说“原创性”就是一种发明?
“原作者”一词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我们知道,明清时期的四大古典名著,最早是由唐、宋、元时期的话家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
像孙悟空闹天宫、武松打虎、火烧赤壁等故事最初都是取材自戏剧。
明清时期,一些文人骚客对其进行了反复删改、汇编成书,最终署名的文学大师其实覆盖了前人几百年的迭代积累,但吴承恩、罗贯中等人才是整体的顶峰。
在中国如此,在西方也如此。
翻看《莎士比亚戏剧黑史》这本书,很多人都以为莎士比亚是剧作家,但其实莎士比亚是剧院老板、导演、编剧,但那不代表所有剧本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所以有人专门写专著否认莎士比亚是原作者,有可能他手下的编剧写过或者修改过,看过历史上某部戏剧,删改过,重新搬上舞台演出,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故事的成功,都是经过很多人的传播而迭代的。
从《莎士比亚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在剧场里演出,根据观众的反馈,删除观众不满意的部分,保留观众认可的部分,经过观众的反复调整,才有了我们现在可以读到的剧作。
这些剧本之所以出版,是因为可以盈利,在当时以投机为主的出版业中,剧本的出版对出版商来说是一项低风险、廉价的投资。
中国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出版印刷业尤为发达。为什么会这么兴旺呢?因为当时实行科举制度,三年一届,读书人需要购买各种复习资料,准备科举考试。
对!你没听错,我们的老祖宗也喜欢抄写《三年高考五年模拟》!
但科举制度毕竟不如三年一届的高考,抄完资料至少要闲置两年,放着不管也不好,毕竟资本主义的萌芽才刚刚萌芽,抄什么呢?小说!
就这样,小说、剧本开始疯狂出版。为了畅销,我们的祖先也做了不少研究。小时候在图书馆里经常看到一排排的“明清禁情书”,都是明清时期为了出版、销售而写的。
于是,超自然、怪异的故事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媒介的需要、盈利的需要而迅速传播、迭代,直至最后出现了类型小说。
其实,类型电影、类型文学这种类型并不是好莱坞发明的,中国故事从古至今的主题和内容都是有明确分类的。
例如鲁迅在《中国小说简史》中的分类:神话小说、传奇小说、奇葩小说、历史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狭隘小说、侠义小说、谴责小说。
我会翻译:
神话:奇幻、超自然
浪漫小说:历史、英雄
超自然小说:恐怖、惊悚、怪物、灾难
历史小说:战争、战略、历史、史诗
玄幻小说:奇幻、修真、西游
人文小说:爱情、家庭、戏剧、宠物
讽刺:社会剧、现实主义、戏剧
狭隘邪恶的小说:色情、异性恋、先锋派、性少数群体
侠义小说:武侠、童话、刺客、间谍
谴责虚构:柏林戛纳电影节专享禁片和未经审查的纪录片
故事为何逐渐演变成不同的类型,这与其说是创作者的功劳,不如说是读者的选择。
如果一本书有这个情节,它就会卖得很快;如果没有那个情节,它就会卖得慢。
在一本书中,如果把这些情节放在一起,这本书就会卖得很快。但如果把这些情节放在一起,它们就不合适,没有人会买。
你从事出版业,复印机无时无刻不在运转,这非常烧钱。你会选择做什么?
迎合?还是批评观众?
追随潮流?还是脱颖而出?
类型小说就是这样逐渐演变的。
那么好莱坞类型电影是如何产生的呢?
答案与明清小说一致。
好莱坞有好几家公司在竞争,有一天,A公司发现B公司出品的一部电影突然票房大卖,A公司的老板到B公司的电影院看电影,觉得电影确实不错。
问:A公司老板想和B公司一样快速赚钱,该怎么办?
翻拍???
错误的!!!
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的答案是:A公司的老板偷偷带着摄影机来到B公司的电影院,直接将电影录了下来,然后将偷来的拷贝带着回A公司的电影院播放。
结果可想而知,很快(是的!偷拍怎么可能不快?),A公司就赚得盆满钵满。
B公司的老板也不傻,看到A公司的电影也卖得很好,而自己的票房却好像越来越低,于是就也去了A公司的电影院看电影,结果发现了偷窥癖!
起诉他!起诉他,他会赢的!
这绝对是偷窃!抄袭!抄袭!
法庭上,法官判决偷拍视频的A公司败诉。
然而第二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案件。
原因是:A又看了B的电影,票房大卖,这次A没有偷偷拍摄,而是回公司开会,重新叙述了剧情,并让导演和演员改场景重新拍摄。
这次,B还是发现了A的抄袭行为!
起诉他!
评委对比了两部电影,发现重合率并不是很高,因为演员不一样,场景不一样,剧情顺序改变了,台词也重写了,左看右看,重合率摆在那里……呃,A公司是抄袭者,A和B心知肚明。
法官判定A无罪。
从此,类型电影的历史开始了。
任何重复不超过30%的东西都算原创,大家都敢于抄袭、修改,一部电影一旦火起来,大家就纷纷出手,一遍又一遍地改,繁荣了市场,造福了观众。观众不仅会一遍又一遍地看自己喜欢的故事,还会看不同口味、不同台词、不同演员、不同背景的同一个故事。这就是类型电影的由来。
4、“独创性”是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明?
不管是出版业还是电影业,都热衷于制作类型故事,那么“原创”这个概念是如何诞生的呢?
“原创”这个概念,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就如同私有财产一样,人们为了让市场有更多的商品,为了让观众有更多的口味选择,创造了“原创”,也就是故事风格的概念。
原创是以商业化为基础的。
同样,法国新浪潮催生了“作者电影”理论,其本质也是为了与好莱坞商业电影争夺市场。
因为好莱坞首先发现,如果想靠电影赚钱,就必须进行宣传,宣传必须让全美国都知道,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而且每上映一部新影片,都要在全国范围内再次进行宣传,花费巨大,非常不划算。
怎么办?——星系诞生了!
某位明星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下次这位明星再出演新电影,你只要继续宣传这位明星,让故事获得票房成功就行了。
明星成名之后,也会主演烂片,因为观众还不相信新电影的故事是否会好看。
结果,导演也成为了明星之一。
最早的明星导演格里菲斯,原本就是工匠式的导演,因为要转投新公司拍新片,怕大家不买票看,就把海报上宣传格里菲斯,他拍过某某、某某……著名电影,大家看到就说:“哦!这个片子我看过,还不错。所以,我们先相信导演一次,看看这个新片子会不会也不错?”
观众抱着试试看、开盲盒的心态,被“骗”着去电影院看一个自己也不确定好不好的故事!
法国人热爱艺术,所以他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把我们这些年轻、古怪、另类的导演都包装起来,搞一波“新浪潮”,拉开和欧洲大师们的距离,打造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新浪潮。一个属于观众的年轻导演拍摄的年轻人的故事!
在当今世界,它被包装成 2000 年代和 2010 年代出生的人能理解的样子。它来自 Z 世纪,来自二次元,来自梦之核。不管怎样,做任何让你年轻的事情,并称之为前卫、先锋、叛逆和牛逼!
不懂?不懂就对!谁叫你不先锋?这是作者的电影,你懂吗?不懂电影节的火爆,就别参与!
“作者胶片”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标签,给某些胶片产品打上了完全不一样的味道,色彩斑斓,光彩夺目,吸引着顾客进店挑选。
戈达尔、特吕弗、梅尔维尔、夏布洛尔、侯麦等独具风格的导演,让人在电影架上流连忘返。
戈达尔!最淘气的淘气鬼!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戈达尔在好莱坞同样存在,好莱坞称之为《邦妮和克莱德》或者最近的电视剧《操世界》……好莱坞只是不叫它“戈达尔”而已。
侯麦在好莱坞也有,有《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等热播爱情片,但好莱坞不叫它“洪尚秀”或者“王家卫”。
麦尔维尔,好莱坞也有,比如《杀手》、《碟中谍》、007系列,或者周星驰的《零号特工》、《英雄本色》,不要拍得那么文艺、高端,都一样,都是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故事产品。
但观众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会把影片的晦涩难懂、镜头的难度、或是视听语言的某些重复模式,看作大师风格和作者表达方式的伟大象征。
只要电影符号出现某种规律,大家就开始夸这个人是大师。
因为,你看,这些符号系统是有规则的,这些规则代表着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有历史背景、人文背景、社会背景、作者的个人自传、作者的审美修养……等等。以上这些,就构成了影迷们对电影形象的鄙视链。
高端影迷被称为影迷,是能背诵最多大师规则的人,是书呆子大赛的获胜者!
不要以为我在讽刺任何人!我是在讽刺我自己!我看过很多电影,记住了很多电影规则,但最后我发现自己基本上被困在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领域”里。可怜的讨论者!
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区分》一书中,探讨了奢侈品、时尚、品牌、品味、兴趣、习惯等一系列大众消费现象,本质上就是对不同阶层进行文化区分,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场域。
有的人坚持住汤臣一品、买爱马仕包,有的人坚持反复看侦探小说、喝某种饮料,这是阶级利益趋同的惯性。
一个人要想融入一个小圈子,就必须和小圈子里的人保持同样的品味,消费同样的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说,鄙视链和电影节都是一种小圈子的文化场。
“卉”字有四种写法!孔乙己说。
拍摄古塔,有四种方式!
这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在评书领域,站在蔑视链的顶端,看不起普通观众的任何行为,都是极其愚蠢、傲慢和无知的。
观众创造了故事!而不是作者。
正是观众的选择看与不看,才导致了编剧的删除与修改。
如果一部电影不再被观众观看,它还是一部电影吗?它只是硬盘里保存的一块可怜的恐龙化石。
化石之所以是化石,是因为它已经失去了一切复制粘贴、延迟杂交和伪造篡改的可能。
是假的,创造了原始的伟大。
它正在复制和粘贴,从而创造了原始的伟大。
世界上有很多窃。
不!
如果您窃,这意味着您没有在现实世界中投入任何工作,您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就像小麦仍然是小麦一样,米饭仍然是大米,但是您仍然需要努力工作,面对羊皮,回到天空,将类似的种子埋入土壤中,等待它们盛开,但要花非常相似,但完全不同。
坚持原创性!
在“机械繁殖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杰明深入探讨了当艺术不再是神圣而是成为机械繁殖商品时发生的一切。
令人难过的思考是可悲的,但是故事的复制同时导致了大量的产品和产能过剩。
大量故事产品的特征是,许多电影迷都有收藏习惯和收集成瘾的,他们不断地签到他们观看和收集的电影数量,并继续收集大师系列,好像他们患有痴迷于强迫症。
痴迷于动漫的人被称为动漫,他们上瘾了,他们的房子充满了漫画,二维海报和动漫碟片。 ,但是大的痴迷是有害的。
故事的过度是指哲学家鲍德里亚德(Baudrillard)在消费者社会中讨论了什么,模拟和模拟的兴起,互联网信息的爆炸使所有故事都被随机拼贴并像碎片一样复制了。
真相消失在模拟和模拟的拼贴中。
真理不再存在于当代社会中。
在千年期间,我们还可以看到,“ Inuyasha”和“ Dragon Ball”的故事是经典小说“ To The Sovery the West”的故事元素的拼贴和重组。
但是现在,无数的电影和电视作品,无数的动漫作品,无数的评论,无数的切片,无数的致敬,解构,拼贴和重组“ Inuyasha”和“ Dragon Ball” ...
以至于我们无法判断哪些是来自哪些,哪些是相似的,但不是从哪些相似的?
简而言之,文化和故事是一团糟!
这种混乱是现代人的心理空虚,混乱和焦虑的原因之一。
故事最初是为了平静人们的心而创建的,但故事中的故事过剩导致疯狂和空虚。
没有一个故事,现实世界在混乱的人们面前重新出现,虚拟世界也不知道该选择或去哪里!
关闭故事,关闭电话,关闭信息过载。
仅仅相信一个简单的故事就会让您感觉好多。
例如:善事将得到奖励!
相信我:
故事越简单,它会给您带来的惊喜越多!
一个简单的故事将为您带来光明的未来!
结尾
先前的建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