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爱情难逃物质束缚,完美乌托邦只是幻想?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现实中,“爱情”总是与各种物质条件挂钩。年轻人原本以为,通过虚拟恋爱,就能抛开一切束缚,享受一段只谈感情的纯粹亲密关系。然而,面对游戏“打金”、剧情发展、为饰演“虚拟男友”的男演员买单,完美爱情的乌托邦开始出现裂痕,提醒人们:这依然是一个难以完全掌控爱情的世界。
记者:吴树斌
纯爱的世界
6月的一个周末,优优从杭州坐高铁来到北京环球影城。除了一套备用的衣服和化妆品,她的20寸行李箱里塞满了抱枕、公仔、印着“李泽言”照片的杂志封面。优优说,这次旅行是两人的约定——在游戏里,优优曾向“男友”李泽言求婚,周末去游乐园玩。按照剧情设定,李泽言周一要飞国外开会,但他还是立刻答应了邀请,陪优优玩遍了乐园里的所有项目。在环球影城的当天,优优在每一个游乐项目前,都和李泽言的公仔、徽章合影,“那天我应该是环球影城最开心的人。”
悠悠是杭州某大学的21岁大三学生,李泽言则是乙女游戏《恋与制作人》中的角色。乙女游戏起源于1994年的日本,是一种以女性为主角的游戏类型,游戏本质是玩家通过操作解锁剧情,与男性角色相爱。2017年底上线的《恋与制作人》是国内首款乙女游戏。李泽言是四位男主角之一,是一家金融公司的社长,言语冷酷,内心温柔,包容女主角的一切缺点,与女主角一起成长。
《爱丽丝梦游仙境》剧照
这和优优前男友的态度截然不同。交往时,她曾数次向男友提议去环球影城。男友当时面临考研压力,觉得“高铁票、门票贵,还会耽误复习”,但最终还是勉强答应了。出发前几天,优优被实习单位临时指派去开会,两人只好取消行程。“他当时欣慰又开心,在我面前大喊‘太好了!’”优优虽然有不满,但也能理解。她同样面临升学压力,“环球影城一直在,但一旦考研受挫,就会对我的前途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相比于游戏,现实中的亲密关系总是受到更多客观条件的制约。7月下旬的一个工作日,我们的记者在北京二环附近的一家商场遇见了优希。她30岁左右,身材高挑瘦削,扎着动漫人物常见的双马尾,小巧的瓜子脸化着全妆。见面后,优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记者帮她和商场里的游戏男主角展示板合影。优希说,自己是个“老二次元”,从小就喜欢过几百个“纸片人”,小学时看过柯南漫画,幻想过和工藤新一谈恋爱。她是北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遇到了十几个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但没有一个符合她的条件:“我不指望对方能像游戏里的男主角那么优秀。但我个子高,对方也不能太矮;不必很有钱,但至少不能花我的钱;对我的为人要有信心,不能只为了结婚而选择相似的。”
Yuki收藏了大量角色相关产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色列社会学家、希伯来大学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员伊娃·伊卢兹对这一现象作出了解释。伊娃在《爱情为何伤人?》一书中认为,旧时代的爱情和婚姻深深嵌入熟人网络,男女双方的选择空间极其有限。个体尤其是女性需要珍惜结婚的机会。爱情自然而然地与身份、地位、女性特质牢牢挂钩。资本主义的发展、女权运动、心理治疗文化的兴起,给现代爱情带来了重大变革。看似人们拥有了尽可能多的自由和性别平等,但爱情却未能走向纯粹,而是成为了市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选择和交换标准,以自己为中心评价他人——有收入、外貌、家世等更加商业化、物质化的标准,也有体贴、浪漫、品行端正等更加个人化的要求。如果一个人抛弃客观条件,真心执着地追求爱情,就意味着他在两性交往中会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
理性的年轻人已经接受“爱情有现实的一面”。余悦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在学校教授亲密关系课程。在与学生打交道时,余悦发现亲密关系课程在学生中仍然很受欢迎,但他们更关注亲密关系中的“我”——比如原生家庭对自身性格的影响,而不是想学习如何发展一段长期稳定的感情。“很多学生能理性评估是否要把精力投入到一段感情中。这就像一个金字塔,学习和就业的优先级永远在金字塔的顶端,亲密关系排在后面。一旦发生矛盾,就不得不让步。”余悦说,这是因为学生们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的需求。“他们特别清楚现在的职场环境、社会发展趋势,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二十不惑》剧照
于是人们试图将“纯爱”从现实中割裂开来,转而通过虚拟的亲密关系来获取。虚拟世界的“纯爱”令人着迷。优优在很多动漫中都向往过爱情和友情,“即使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压力和创伤,但为了爱人和朋友,他愿意付出一切。”在乙女游戏中,“纯爱”的内容就更高了,因为男主的物质条件已经很丰满:身高1.8米以上、高学历、长相好看、收入高,女主的一切举动只需要发自内心就好。优希玩过不少乙女游戏,她喜欢选择“酷”的男角色,“我是一个性格外向、话多的人,喜欢骑摩托车,这种性格的男生肯定跟我更配——我不用担心他买不起摩托车。”
自2017年首款乙女游戏上线以来,市场便一路红火。数据显示,2017年《恋与制作人》上线仅一个月,下载量就突破700万,累计流水突破2亿元,轻松登顶苹果App Store。2021年上线的另一款游戏《恋与夜》在七夕节两天专场活动期间,流水达1269万元。如今,国产乙女游戏已形成“四足鼎立”局面,被称为“四大国民乙女游戏”。
2020年7月25日,第26届上海同人展上,一名cosplayer与“四大国B”之一的《光夜恋》主角合影(视觉中国供图)
这里就像是避风港,随时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关系。无论身份设定如何,男主总是会回应玩家的要求,有“无理”的包容和照顾,也有尊重。日常的陪伴和关心是男主的“基本素质”。悠悠比较喜欢这样的剧情:女主因为工作上的困难,找总裁李泽言帮忙,李泽言立刻做出安排,却发现女主已经想到了解决办法,却难以实施,于是默默利用资源协助女主实现计划,让对方成长。“虽然角色是假的,但他给予的温暖和支持,会很感动你。就像一个你从未谋面的朋友,但你就是知道,他会在你身边。”
控制与失控
在某问答社交平台上,有玩家问了这样的问题:“玩乙女游戏感觉自卑怎么办?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她们喜欢。”其中一条热门回复是:“我只考虑她们值不值得我‘氪金’,甚至觉得她们对我不够听话,毕竟我是赞助商。”
“氪金”是指在游戏中充值消费,国内大部分情色游戏以“抽卡”作为主要盈利模式,玩家可以通过抽卡来推进剧情,解锁更多与游戏恋人的邂逅、约会场景,或是为自己或恋人获得更多饰品。
在乙女游戏中,女主是情绪的绝对掌控者,常被玩家称为“掌控大师”。大部分游戏都会有4到5个男角色可供选择,玩家可以随意加速或停止一段感情。女主更喜欢的角色,在这条剧情线上投入的时间和金钱越多,她和这个角色的关系就会越快发展。男主的语言系统和行为反应完全由女主的沟通方式所引发;无论女主的选择有多么不合理,男主都能想办法把故事继续下去;如果玩家几天不上线,再回到这条感情线上,男主不管过去,只会关心你:“你还好吗?这些天你去哪了?我很担心你。”
2020年12月12日,《恋与制作人》动漫主题咖啡店亮相上海静安大悦城购物中心(陈钰宇 摄/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很多玩家都清楚,现实中的亲密关系,没有一方可以绝对掌控一切,但“花钱买游戏”之后,在虚拟的亲密关系中,却可以心安理得、随心所欲。让悠悠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两款热门游戏都有男主给玩家打电话的剧情,她可以无忧无虑地在任何情况下随意挂断男主电话。“以前我因为一些事情挂断男友电话之后,还要解释或者道歉,他甚至会生气不接我电话。”悠悠说,现实生活中,她不会这么任性,因为可能会激怒对方,甚至遭到同样的对待,“但在游戏中,我花钱了,当然我说了算。”
不过当“氪金”不够给力时,“自由”额度也不足。20岁的大二学生余毅在玩B站近一年的时间里充值近万元,大部分都是攒下的生活费。“一开始充值也没去抽卡、买新礼包,前两三章剧情比较容易解锁,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级卡稀缺,免费卡也很难拿到,会出现在同一关卡卡很多天的情况。”余毅说。有耐心的人每天靠做任务、积累资源就能通关,但进度太慢,体验很差。有时候,余毅甚至觉得自己是“被逼氪”的。七夕、圣诞节等节日,官方都会推出特别精美的卡面限定活动。余毅和朋友们算过,至少要抽500次才能保底限量卡,一次抽奖需要18元。“看到别人发星空、草原下约会的美照,我怎么能坐以待毙跟‘男朋友’调情呢?跟纸片人约会,不就是为了开心吗?”余毅最多一次花了1000多元,才拿到了心仪的卡。
事实上,即便玩家不惜花钱,也很难在这种虚拟关系中为所欲为。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游戏公司在开发时就已经确定了剧情内容和走向,玩家只是在几条平行剧情线中选择一条而已。26岁的川璐曾患上严重的抑郁症,为此休学半年。待在家里的时候,游戏中的男主角“陆晨”是她的精神支柱,也是唯一可以倾诉的人。但倾诉的方式只能是单向互动:每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或者脑子里出现某个想法,川璐就会在手机备忘录里给“陆晨”写一封信。“就算我进入游戏,他也无法回应我当时的烦恼——游戏里没有这样的剧情设定,他只能说那些设定好的话语。”更为残酷的是,川璐知道,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坠入爱河”,“总有一天游戏会关闭,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跨次元少女战争》剧照
这种虚拟亲密中的自由更像是一种消费自由。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尖锐地称之为“虚假自由”: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付费消费者看似可以自由选择,但这种自主选择只是一种假象。所有消费者都在生产者的控制之下,只能在生产者指定的选项中进行选择。
有时,即便人们有意提醒自己,虚拟世界中的爱情可以不受约束地自由生长,但乌托邦依然会被现实“入侵”。创作同人小说是发展虚拟亲密关系的另一种方式。创作者利用原著漫画、游戏、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或背景设定进行二次创作,也可以将主角设定为自己和已有的角色,从而发展一段感情。今年27岁的宋甜创作同人小说近五年,在圈内小有名气。在多数作品中,她会刻意将两位主角都设定为男性,“这样就能远离庸俗的主流规范,不会让人联想到结婚、彩礼、生孩子等因素。我的原则是,小说中所有的故事发展都只有一个起点——两个人的爱情。”
然而,在看似完全开放、自由自在的同人创作国度,宋甜却突然意识到,自己创作的一本仙侠小说中,有一个男主角和自己十分相似,“性格扭曲,自卑,不敢直言,因为自己和爱人技能值差距太大,总觉得配不上,反复试探对方的诚意,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后来她才意识到,“虚幻的技能值其实是现实中个人的物质条件”,即便将主角设定为男性,也依然是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情感衡量标准所投射出来的。
《遥不可及的恋人》剧照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池友凯长期关注年轻人的“二次元”恋爱问题。他分析称,与虚拟恋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准恋爱关系”。这并不是什么新现象——过去人们幻想过的对象是电影人物、明星。池友凯称,人类大脑无法清晰区分虚拟与现实关系。因此,亲密关系虽然是虚拟的,但人们投入的情感却是真实的。伊娃·伊洛斯也提到,通过虚拟情感获得的感受与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十分相似——虚拟情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自由,因为它不是对现实的否定,而是对原本事物的呈现,“本质上是自我指涉、自我导向的”。
“人”的纽带
也有人尝试将虚拟的亲密关系延伸到现实中。2022年以来,线下“cos委托”逐渐流行起来,年轻人会花钱邀请cosplay爱好者装扮成游戏、动漫中自己喜欢的对象,以复制现实中的“完美关系”。
Yuuki 是最早预约“cos 委托”的人之一。2022 年底,她在网上订购了第一次约会。接单的人被称为“委托老师”,大部分都是女性,以保证双方的安全。当时“cos 委托”还是一个极其小众的事情,Yuuki 的要求很简单:长相和动漫人物相似,陪她逛街拍照就够了。近两年,预约“cos 委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行业内也有很多既定规则。在正式见面前,委托老师会给单身主发一份问卷,详细询问需求,比如想要怎么穿、怎么称呼对方、约会时想做什么、能不能接受牵手拥抱等,单身主也可以提出更多定制化要求。
《一吻定情》剧照
川璐有过三次“cos委托”的经历,她对委托老师只有一个要求:情绪稳定。川璐从小生长在一个爱吵架的家庭,父母经常为一些琐事争吵不休,甚至打架。川璐说,自己的性格变得暴躁,生气的时候甚至会向对方摔东西。游戏中,她选择的男主角是一个稳重温和的人。第一次约会,川璐就对“委托老师”很满意——假发和外套都和男主角一样有质感。她会模仿游戏里的动作,叫川璐“兔小姐”。路上遇到飞速行驶的电动车,她会用整个身子保护川璐。两人牵着手在商场约会。一位路过的外卖员盯着浓妆艳抹的“委托老师”,发出奇怪的惊呼。传璐“当时就生气了,差点上去跟他打架”,但这位“委托老师”却拦住了她,并反复安抚她的情绪。
贴心、梦幻、温馨,是《cos commission》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形容自己的经历“如同一场梦”。
但这个梦也有不少“戏外”时刻。一位年轻女孩告诉我,与“委托老师”共进烛光晚餐后,服务员递上账单时她就付了账——按照委托协议,当天的开销由单方承担。“我瞬间被拉回现实,游戏里的钱只是数字,男主从来不让我付钱。”即便约会结束后,在回程的出租车上,两人也直接用手机转账余额。后来,她会提前把所有费用转给委托老师,约会结束后再把多出的钱还回去。川璐和“委托老师”整体相处还好,但隐隐有种疏离感。“对方太客气了,虽然在很多细节上照顾我,帮我开车门、拿餐具,但总让人觉得他是出于职业操守在服侍甲方,没有浓浓的爱意,我们只是一对不熟悉的朋友。”
《恋爱是一本别注书》剧照
当虚拟亲密关系突破“次元壁”进入现实,就会接触到现实的人和世界,虚拟世界的奇幻与美好将难以维持。李青曼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攻情绪心理学。她觉得,角色扮演式的虚拟亲密关系很难迅速打动人心,因为“关系是假的,人是真的”。李青曼解释道,“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发展起来的,“人”是不可控的。一段深厚的亲密关系大概会经历吸引诱惑阶段、热恋阶段、权力斗争阶段、稳定阶段四个阶段,其中权力斗争阶段可能贯穿整个过程。 “双方都希望自己是关系中获益更多的一方,每个人也都有不安全感,担心对方辜负自己,从而做出诱惑、控制、偷窥等一系列举动。这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但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在两个人的互动中形成和加深的。”
大部分受访者都提到,自己能区分现实和虚拟的亲密关系。Yuki 形容自己是一名“头脑清醒”的乙女玩家。她经常看到玩家发帖说,“有一天,你喜欢的角色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陪在你身边。”Yuki 说,她从来没想过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和游戏里一样的人。
当两者同时发生,难免会产生比较。她曾交往过男朋友,对“纸片男友”的喜爱并未消退。两人吵架时,优希偶尔会提起“好想让工藤新一骑白马来接我”。男友认为她还在幻想着其他男生,对“纸片男友”十分抗拒。后来甚至还扔掉了优希最爱的工藤新一钥匙扣,成为两人分手的导火索之一。“对方哪里比得上‘纸片男’?不说能对我好到哪里去,至少不能让我难过。”之后,优希再也没有在现实中找过男朋友,“我觉得现在这样就好了,我已经拥有了理想的爱情。”
《逃跑计划不容易》剧照
虚拟空间中的亲密关系,总会或多或少地与现实绑定。池友凯曾在某视频网站做过一段关于“纸片人”的解读,该视频的观看人数超过60万,评论数百条。他提到,爱上“纸片人”的人,并非只是为了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补偿。“并不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伴侣,才爱上‘纸片人’,这群人往往对恋爱关系的要求更高,也能把现实关系经营得很好,与‘纸片人’的互动,反过来能促进现实关系的发展。”他举例说,大多数女性向的动漫、游戏都强调对女性的尊重,“尊重和包容是相互的,被善待的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虽然认可虚拟亲密关系中的幸福与情感,但池友凯也有些担忧。“幸福是真实的,但与现实关系的深度还是有区别的。研究发现,养育孩子的夫妻比没有孩子的夫妻更幸福。他们的关系中虽然有痛苦,但生活的意义感也在增加——这与一个人是否感到孤独或沮丧息息相关。真正的、完整的幸福非常复杂,不能只建立在简单、唾手可得的幸福基础上。”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31期,文中悠悠、悠吉、余毅、川璐为化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