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圈热不等于票房好?排球后劲不足引发网友热议
前段时间,倪坦一位网友的帖子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尤其是“热度高谷圈并不代表票房好”成为了大家争论的焦点。
作为一部粉丝向的作品,《排球》在电视圈的确很受欢迎,首映当天电影院爆满,不少人都身着COS服装观看。
我就问你人多不多。人多,但体力不济也是个问题。首映才一周,场馆就座无虚席,观影人数急剧下降。
有网友评论说:归根结底还是娱乐圈的姑娘消费能力不够,你看日本,电影票房好啊。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5月底,《排球少年!!垃圾工厂决战》在日本的票房收入为106亿日元,《间谍:代号白》的票房收入为62亿日元,《机动战士高达SEED FREEDOM》的票房收入为46.4亿日元。
拳打阿尼亚,脚踩高达,遥遥领先,观影人次超过746万,位列日本影史第41位,排球是日本票房大鳄。
看看那边再回头看看这边,怎么就两派风格迥异呢?我们都是排球迷,怎么战斗力就差那么大呢?都是因为山谷圈的姑娘们太抠门了。难道是女数据工作者独有的“嗓门大,钱包空空”的特点?
脾气暴躁的老头说的有道理。受众这么小,怎么能指望拿到金币呢?我看不出来。我们这些大头宅男说我们看不出来。
什么是小米,什么是小米圈?
“咕子”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GOODS与日语单词グッズ的音译。GOODS是商品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周边。二次元咕子又分为官方咕子、同人咕子、盗版咕子等。
古子是外设的意思,一般只有2010年以后的女生才会这么叫。外设在中文里有,为什么用音译呢?这样更高级吗?
他们用这个称呼只是为了和三次元粉丝区分开来,三次元粉丝的粉丝是真人,二次元粉丝是纸片人,男团里的女生被称为周边,而我们二次元世界的人应该叫她们小米。
在日本,偶像宅男、动漫宅男、漫画宅男之间,存在着完整的鄙视链,互相看不起。
其中偶像宅男又分为正式偶像宅男和地下偶像宅男,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连串的鄙视,正式军认为地下偶像太low,而地下偶像的支持者则认为正式军不懂努力的女孩子有多美。
没想到国内也引入了这个系统,三次元追星族和二次元少女还建立了鄙视链,这个很好,很好。
如果你点进微博的“古子超话”,就能看到全是卖二手周边的推文,闲鱼就更不用说了,现在的古泉更像是一个二手周边交易市场。
很难形容顾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但看完下面的《购买须知》后,你或多或少可以体会到顾语的独特魅力。
“少量吃谷物,稳定2,好看最多5,大概2,橡皮2,纸2......拜托妈妈,招募(全部>分享>诚实1)......”
这是啥?C语言还是Java?还是叶文洁用来和三体人交流的特殊术语?你懂吗?我完全不懂,小脑都快萎缩了。
非宅男路人更是被这种抽象文化吓到了,味道太浓了,受不了,真的受不了。
作为一个80后资深老前辈,我真的很难理解现在年轻人的语言,这就是代沟吗?老头子你太没用了。
不只是《排球少年!》,几乎所有体育节目都是以腐女为主,从《自由!游泳部》到《黑子的篮球》,从《随风奔跑》到《青之监狱》,都逃脱不了CP的命运。
这种针对重度粉丝的剧场版几乎无法吸引路人去电影院,更不用说宅男圈的人了。
括号里的字是删掉的吧?是的,括号里的字是删掉的。他比何润东有脑子,但没多多少,还是拿不到五毛钱。
票房惨淡,是否是因为宣传推广出了问题?
用女性向的APP去瞄准女性向的作品,这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么窄的宣传渠道,真的需要两三万的宣传费吗?
楼主想表达的大概是营销策略上的错误,如果主要付费客户是核心粉丝,那么就不应该投入太多的钱去破圈。
相比过去引进的电影,路影其实已经明显减少了对《排球》的宣传,他们也很清楚,这种以粉丝为导向的院线版不太可能破圈。
为什么路画此前引进的《海贼王:红发歌姬》《铃屋的旅程》《灌篮高手》宣传量那么大?因为他们知道“大IP动画”“新开新开”三个字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无论投入多少宣传费用都是值得的。
粉丝向作品观看门槛高,无法吸引路人,应该节省宣传推广费用。这次《排球少年!!》路影虽然没有亏本,但赚得没有《谍战》多。
票房失败(X)没有赚到足够的钱(√)
随着买粮的小女孩越来越多,各类粮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仿佛是为不方便网购的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
当然,这些周边商店无一例外卖的都是盗版产品。
不管山谷圈有多火,票房都不会高,这不是看两三遍就能解决的事情,毕竟圈内人就那么多,不可能跟圈外的作品比,能引进来就不错了。
在小众圈子里,开心最重要。
请小心,这里是古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