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时代短视频行业新玩法:AI 技术能否破局增长窘境?
笔者注意到,百度快手近期上线了一键动图功能,用户在拍摄时,点击“一键动图”,便可在几秒钟内生成一段流畅自然的卡通视频。
这是国内短视频播放器首次引入二次元人像效果玩法,短视频引入AI动画玩法或许意味着短视频行业的竞争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用AI技术解决用户审美疲劳,进入新的增长曲线。
AI如何突破短视频行业增长困境?
从目前整个短视频行业的情况来看,如今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方面,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和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正在达到顶峰。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11.35亿。2019年上半年,整个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已超过8.2亿。尽管短视频需求旺盛,但行业面临着同质化、泛娱乐化、增长瓶颈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方面,各平台玩法雷同、同质化,短视频创作者和用户陷入审美疲劳。如何让用户在平台上停留更长时间,提升活跃度,让更多内容被创作、分享、消费,是短视频当下面临的问题。
如何打破当下的困境?除了优质内容的支撑、从算法上加强对优质内容的流量支撑外,AI驱动玩法创新也成为短视频企业的重要共识。虽然业界承认引入AI技术是打破短视频增长和留存问题的可行路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产品层面进行创新。
事实上,短视频的发展离不开AI的融合。从行业角度来看,AI与短视频的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利用AI让用户在短视频中变得更漂亮、更瘦,这是目前短视频平台吸引用户的常用手段。
在短视频发展初期,美拍主要以自拍为主的美妆短视频,但当时还没有AI技术。
后来,在抖音、快手兴起的过程中,AI和短视频结合在一起。
例如,抖音在今日头条AI实验室的支持下,推出了“跳舞机”、“实时染发”、“大脸怪”、“狗头摇”等特效;快手则在短视频的内容理解和分发上加入了AI技术;随后,抖音和快手加入华为HiAI生态联盟,利用华为的AI芯片算力,支持抠图、美颜等功能。
腾讯重新上线的微视也大打AI美颜牌,包括实现实时拉长腿部、重塑五官等。
第二阶段是通过AI优化内容创作,比如利用AI构图、AI剪辑等提升短视频内容制作和剪辑的效率。目前AI剪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苹果的Memories软件就利用AI技术剪辑短视频,自动识别并生成精美短视频。
在AI作曲领域,国内也有音乐短视频公司利用智能合成提取并匹配用户声纹,生成音乐短视频作品。网易云音乐也与ACRCloud合作,通过AI算法识别人声旋律。此外,2019年还有消息称抖音收购了英国AI创业公司Jukedeck。业内认为,抖音想利用AI为短视频自动作曲,规避音乐版权。
这两个阶段,短视频与AI的结合重点在于优化拍摄、美颜、优化创作效率,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和用户拍摄积极性。
百度快手近期上线的一键动图功能,为趣味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这或许是AI与短视频结合的第三阶段。
为什么说快手的AI动画玩法是AI短视频的第三阶段呢?
这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它击中了年轻人在二次元的痛点,填补了年轻人对于短视频玩法的潜在需求和市场空白。
如今,95后为动漫付费的比例比95前高出10%,二次元世界已经成为影响年轻人的主流文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Z世代(1995-2000后)如今已达2.6亿人,动漫位列年轻人关注TOP榜首。
动画是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但在以往的短视频产品演进中,并没有引入动画功能,但动画短视频的观看需求一直都是普遍而真实的。
例如在动漫短视频领域,《狗哥杰克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狗哥杰克苏》的设计团队通过用小狗、小猫等动漫头像设计角色,打造出连续短剧IP故事,迅速吸引了大批高粘性粉丝,目前在各大平台已积累近3000万粉丝。
行业观察人士注意到,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一些创作者借用其他动物形象,打造拟人化的情侣IP,也带来了大量热度和关注度,甚至模仿者拥有数十万的粉丝。
快手一键动效功能的一大亮点,是利用多种平滑技术,将二维虚拟形象成功“动画化”。比如眨眼、说话等小动作,以及转身、走路等大动作,全新“一键动效”功能都能真实还原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该技术将真人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为短视频内容的创意提供了想象空间。
比如,现在短视频中流行各种脚本化的故事演绎,如果将短剧团队中的角色转化为卡通形象,显然是更加有趣、新颖、吸睛的创意呈现,其实也找到了年轻人对于短视频动画的潜在需求和有趣痛点——年轻人终于可以通过二维动画演绎出个性化的短视频。
第二:这是短视频对接动漫产业,为创作者实现动漫IP商业化的机会。
迎合年轻人兴趣的可爱卡通形象一直都具备爆红的潜力,而卡通动画的趣味玩法也催生出不少爆款产品。比如2014年的Face Meng就是一个典型——用户可以通过Bitstrips创建自己的头像,包括脸型、五官、发型、身材等元素,在当时引发了用户间的刷屏社交。
国外也有相关案例,去年11月,一款基于虚拟形象的社交产品Zepeto在全球火爆。Zepeto的功能基本包括虚拟形象创作和社交互动两部分。用户设计自己的卡通虚拟形象,然后用它们开启一段社交之旅,比如制作表情包、拍摄视频,或者和开通了ZEPETO的明星或好友合影,这也带动了分享风潮。
作为年轻人的社交语言,动漫的二次元虚拟形象一直具备爆款潜质,在短视频陷入玩法疲劳的今天,往往能激发用户的创作与分享欲望。
它带来的是两点变化:一是利用平台的AI技术,根据个人、团队表现生成二维虚拟卡通动画作品,本质上降低了动画短视频作品创作的门槛,可以激发更多普通人加入创作阵营,而且短视频动画形象在社交分享方面也有着良好的优势,或将带动用户的分享创作热潮。
其次,这也是利用AI连接动漫产业的一次尝试,为二次元内容的制作和变现带来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比如,可以帮助网红创作者开拓动漫IP的收益空间——比如通过优质动画内容的制作输出,打造个性化的动漫IP,向粉丝售卖个人动漫形象T恤、衍生玩偶等,激活粉丝对动漫的付费需求,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新的商业变现路径。
因此,这不仅是一个吸引用户关注的玩法创新,也是让普通人参与动漫创作、连接动漫产业的尝试,或将给快手带来一定的商业增长空间,一旦引发分享风潮,其他短视频平台也有可能纷纷效仿。
5G之年,AI或成短视频突围大方向
从如今的趋势来看,包括Facebook、谷歌、百度、腾讯等国内外巨头都在积极推动AI与视频的结合。
例如谷歌YouTube部署了AI系统,可以分析视频片段解读令人不适的视频片段,然后屏蔽这些内容。Facebook提出了一种新的AI模型,可以在原始视频中定位并提取动态人物,提取出来的人物可以由开发者控制,添加任意背景即可生成新视频。百度的短视频玩法一直以来都是由AI驱动,快手动画的这次创新,也是AI技术的加持。
短视频与AI结合为何会成为一大趋势?
一方面,过去上半场短视频的核心策略是优质内容的输出,通过筛选出优质、有趣的内容来吸引用户消费观看。但当前短视频行业的增量空间已逐渐见顶,短视频的竞争方向也在发生转变——一方面注重流量增长,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用户的商业价值挖掘。
换言之,短视频行业上半场玩家的主流策略是通过内容吸引用户注意力、占据用户时间、积累流量,而大量普通用户则充当内容消费者。
下半年,随着用户增速放缓和AI技术的进步,平台更加注重调动用户自我表达的欲望和对内容互动、分享的深层需求,让用户从围观者、观看者转变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互动参与者。
这种转变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所预言的: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将逐渐模糊,他们就是所谓的“产消者”,即用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从快手一键动画的推出来看,这种“生产者-消费者”理论正在短视频领域得到验证。
此外,随着5G的商用,以及手机AI芯片等硬件能力的不断提升,与AI的结合也会越来越紧密,AR、人脸识别、动作捕捉等都将应用到短视频中,AI还将推动短视频平台审核效率、编辑制作效率的提升,提升玩法体验的创新,甚至融入、渗透到很多行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AI将是未来整个短视频行业重点投入、拉开差距的领域。
从2020年的趋势来看,快手目前的AI动画玩法,其实也是这次短视频AI趋势演进的一个注脚,AI技术在短视频行业的渗透会越来越深刻,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竞争点,也是化解用户审美疲劳,驱动行业进入第二曲线增长,影响行业竞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
201936氪年度商业科技观察
2018 年钛媒体十佳作者
2017新浪科技年度作者
2016年度科技自媒体洞察之星
2015腾讯科技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百度、钛媒体、虎嗅、36氪、今日头条、腾讯、搜狐、澎湃新闻、雪球等40余家公司的专栏作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