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 1中秋档票房大卖,为何却遭网友狂喷?
中秋节是血淋淋的。
原本不太被看好的《诛仙1》,三天票房2.43亿,势头强劲。
另一方面,豆瓣、知乎上负面评价铺天盖地。
豆瓣上热门的长评都是一星、二星的评论,称“罚仙不仁,把观众当傻狗”。
“第一部那么烂,为什么还要拍续集?”
从质量、服务到配音。
网友形容“诛仙演员的配音和演技是中国电影的百年耻辱”。
这位网友提到,自1931年有声电影出现以来,演员们都拥有自己的原创声音。如果声音无法同步,则事后由自己配音。他提到“连AB、鹿晗、吴亦凡这样的演员都有自己的原创声音”。
不过,《诛仙1》使用了配音演员,但片尾并没有配音演员名单。
边江工作室发文声称配音,却遭到(疑似)肖战粉丝的大骂。
极大影响路人观感:配音演员这么辛苦,没有名气,却不让说出来,说出来就被骂?
影评人程青松骂《诛仙》男主角“明明是为了流量,却要通过营销来提升演技”。
很快,有网友举报程青松被拖下水并安排“肮脏信息”成为热搜话题。
肖战粉丝表示,这纯粹是谣言,与他们无关;某群持续批评肖战粉丝“造谣澄清”。
这里的血腥风暴还没有结束。另一边,饰演陆雪琪的李沁又发了一条短文,称“世人都说你是张小凡心中的执念”,引起了碧瑶粉丝的极度不满。是张小凡的执念”,指责她带头撕红白。
原著小说中,谁是真爱,谁是红白玫瑰的女主角,是一个可以猜测万年不停歇的问题。说到女演员的戏份和戏份数量,就更狗血了。
这里的粉丝圈还没有结束。那边,第六台评价“肖战、李沁、唐艺昕的演技中规中矩,而孟美岐的演技则不太好,有点烦人”。它再次成为热门搜索。
孟美岐并不是这次评论中唯一受到批评的人。虽然他称赞影片的动作场面设计,但批评故事情节短路,影片前半段节奏缓慢、幽默。
但如果只看热搜前排热门内容,你就会产生“只夸肖战李沁,批评孟美岐”的错觉。
自然,也有粉丝为孟美岐感到委屈。
此外,还有网友反映,疑似“鬼场”,疑似海军任务截图被泄露。
一场血腥风暴。
事实上,舒新江觉得这只是一部普通的烂片。电影本身很平庸,不值得写。要不是豆瓣6.7的开播评分不算太高,对书迷来说太刺激,对路人来说太反感。如果不是“流量”,“电影”这个大问题实在是平庸无奇,毫无讨论价值。
《上海堡垒》票房和口碑双双失败,导演道歉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不受欢迎却没有“好处”的风波。似乎彻底宣告了“流量+大IP”模式的红利期结束。
这部电影被调侃为“关上了中国科幻的大门”,同时又被乐观地认为是“关上了大众电影的大门”。
事情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在鹿晗“老一代”流量电影作品扑街的同时,另一批“新生代”流量依然火爆,创造了一次又一次数据王朝的繁荣。
过去,我们可能认为流量数据的堡垒是“电影”和“热搜数据”之间的屏障。毕竟,一个拥有十个账号的粉丝所赚取的网络积分,并不能在票房上换取真金白银;
毕竟,球迷和他们看似华丽的数据,在庞大的路人基数面前,往往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
某位艺人在周杰伦之前长期霸占荧屏排行榜,并不意味着他能驾驭票房。
电影似乎是“交通泡沫效应”的终极考验,也是最严格的阀门。
然而,此次《诛仙1》以某品类6.7分开画,首日票房破亿,似乎暴露了另一层乐观假象:或许不存在“流量”屏障网剧和电影之间,流量(zi)(ben)依然可以征服八方。
《上海堡垒》的失败只能意味着某种流量已经过时,但并不能意味着“流量独霸”的时代已经过去。
当然,《上海堡垒》不完全是一位主演的错,《诛仙》也不完全是肖战一个人的粉丝红利。两者相比,从宣传到外观的很多细节都非常有趣。
首先,《上海堡垒》捆绑了“中国科幻”的大概念,寄予厚望却遭到强烈反对; 《诛仙》因素材过早而屡遭诟病,预期不高,以免提前受到火力影响。
如果不是《上海堡垒》和《流浪地球》的鲜明对比,如果不是画面《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上海堡垒》又关了。” 》凌乱的外表或许不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即使有前顶尖艺人加持)。
如果错误地将自己绑在最耀眼的位置,一旦揭开虚假的面纱,反弹力将是数百倍或数千倍。
比如,《诛仙》如果前期宣传自己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复兴”、“奇幻奇幻先锋”或者“最受期待的古装”等,又或者是嚣张地表现关了,它早就死了。 。
因此,这部电影不仅没有上映,甚至没有被媒体看过,做到了“密不透风”。
素材发布后,画风基本遭到围观嘲讽。就连原作者小丁也对海报进行了“有内涵”的操控。
看完预告片后,舒新江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在一颗星左右,她认为这部电影或许能与《上海堡垒》甚至《梦幻演艺圈》抗衡。
看完正片,我觉得勉强给两星甚至两星半。因为我的期望太低了,所以我真的不能再低了。
第二点,创新牌难打,保守牌容易维护。
坦白说,《诛仙》比《上海堡垒》整洁多了。 《诛仙》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新意。二十、三十年前拍的电影是这样,几十年后还是这样。
(还是那句话,从路人的角度来说,不是说书迷提到的魔法修改问题)
与她相识十三年的书迷舒新江表示,死在张小凡怀里的人不是碧瑶,也不是因为诛仙剑。她实在是有些受不了了。
如果说别人的老方法是换汤不换药,那么《诛仙》就是换汤换药,什么都不换。它是如此的古老和过时,让人目瞪口呆。
如果不是演员阵容中的肖战和孟美岐明确表示这是2019年,我还以为这是一部直接修复上映的老电影,或者只是简单更换了老电影中的主角。我剪了一张照片。
都9012年了,电影怎么还这么老套?
在正常语境中,“老香港电影”一般指的是黄金时代,这是一种极大的恭维。但这次确实不是这样的。它只是不假思索地使用过时的套路。
笑点老套,剧情老套,滤镜特效也同样老套。
众多飘逸服饰的镜头让我怀疑这是缎子还是窗帘的广告,还是缎子卖完后又卖窗帘了?
鬼王四个手下出现的场景,有点许先生巅峰时期的诡异,但只是外表相似,精神上却一点也不相似。
整个场景最有趣的新点可能就是“树皮和猴子”的组合了?
我原本以为演员是最大的缺点,但事实上“陈词滥调、平庸乏味”的电影制作才是。
相比之下,大写的《上海堡垒》就吃力不讨好了。
从题材上来说有难度:大家都知道科幻片很难拍;从创作背景来说,还是有难度的:一个拍家庭爱情片的导演来拍科幻片,太难了。
创新很难,但保持成功却很容易。
然而,最终《上海堡垒》没能克服重重困难,被拍得如此惨不忍睹,让那些想称赞其难能可贵的内心和勇气的人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第三点,主演与角色的契合度不同。
每个艺术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批评领域都带有不同的标签。
对鹿晗的批评并不是对他这个人的客观评价,而更像是“世间苦难已久”的情感宣泄。
无论是对四大三小的不满,还是对缺乏专业精神的谣言的厌恶,还是对流量扰乱正常有序市场的痛恨,各种情绪都集中在“流量+大IP”的典型身上。 》《上海堡垒》以上。
等于说鹿晗为小鲜肉的所有负面品质买单、背锅。
肖战不一样。首先,他目前处于上升期,范(水)丝(君)控制和评价能力在线;
其次,肖战虽然通过网剧出名,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行业突围。他正处于“享受偶像红利,但不成为靶子”的有利时期。
任何艺术家都必然有优点和缺点。很难说哪个特征适合当前的舆论场并被拿出来广泛讨论。
用一个更简单的概念来形容“路人缘似乎是一门玄学”。
另外,对比两人在电影中的表现,确实存在差异。
肖战粉丝的彩虹屁“牺牲式演技”太夸张了,根本不值得被夸演技。
不过变黑时的表现确实很中规中矩,至少没有到让人发笑的地步。
对比偶像普遍的失败,考虑到他个人没有任何学术背景,被捧捧也是可以理解的。
《诛仙》演员们的主要弱点就在女主角身上。
101期的孟美岐确实是我的一选,但她在电影中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
李沁很适合演绎悲剧的结局。当他在空中持剑飞落时,哪怕像窗帘广告一样被衣服压垮,他依然美丽。问题是,两个被撕扯的女主角根本没有表达的余地。
按理说,按照目前版本的改编,从戏份数量到角色重要性,女主角应该是唐艺昕专门饰演的田灵儿吧?
在目前的剧情中,没有任何感觉张小凡喜欢红玫瑰和白玫瑰。最后,他抱着碧瑶下了山,突然许诺“答应带你去一个人们找不到我们的地方”。变化变得非常突然。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张小凡依然爱着自己的师姐田灵儿,最多对陆雪琪和碧瑶有零星的、微妙的感情。
因为是书中众所周知的红白玫瑰,所以可以不顾感情发展线,只顾彼此不同意,安排有爱情。
虽然剧情里突然安排了爱情,但男主和红白玫瑰自始至终都没有俗套感。
他们互相拥抱,互相亲吻,互相拯救,刀剑相向,同生共死,没有发生哪怕一毛钱的化学反应。
作为一部以爱情为主的电影,像《红白玫瑰》一样,电影里连一点闪光点都没有,这不是很可怕吗?
更可怕的是还有第二部。
朱仙要感谢这一次同期没有人能打败他。性喜剧被阉割,变成了怪物。罗小黑颜值高,但二次元却很难出圈。哪吒已经上映太久了。鳄鱼有着惊心动魄的外表,但即使是熟悉的面孔也很难卖出去。
第二部还能这样吗?
最后回应一下粉丝说“肖战不是流量”的讨论。
肖战刚才不是说“恋爱等于失业”吗?这不是很清楚自己偶像的身份吗?
(实力派演员可不是这么看待婚姻爱情问题的。)
人气偶像叫做流量。有什么问题吗?
至于粉丝表示《诛仙》收稿时肖战还是18级演员所以不叫流量的问题。去年夏天,《陈情令》开拍的时候,肖战就已经被预定要爆红了吧? “预订”。
更何况,无论当时是否是流量,《诛仙》现在造成的显然是“流量+IP”模式的问题。
最后,不要仅仅因为“流量时代已经结束”而感到高兴。一旦一种流量流失,仍有数以百万计的其他流量争相流行。
流量红利期越来越短,影响电影能否如期上映的不可控因素也越来越多。
如今选队不只是“赶流行”,需要眼光和运气,更需要合适的“下一站流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