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姆渡遗址,探寻世界人工种植水稻起源
7000年前,当一轮红日从耀江平原升起时,原始村落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劳动。男人们肩上扛着骨头,走到村外的稻田里,在江湖里划船,拉弓箭;妇女们手里拿着骨头。制作工具、穿针线、煮饭、鱼汤……1973年,河姆渡文化在浙江余姚被发现,古江南的繁荣展现在世人面前。
50多年来,余姚不断加大对河姆渡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力度。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围绕河姆渡文化的探索从未停止。
11月11日至12日,余姚市委宣传部与澎湃新闻联合举办的“读懂阳明故里”主流新媒体巡展期间,潇湘晨报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井头山遗址等,感受河姆渡的博大精深传承文化在余姚不断重生。
考古发掘进入“大河姆渡”时期
世界人工水稻种植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的榫卯结构干轨建筑、杰出的原始纺织技术、中国原始船舫的发源地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过程,给了许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惊喜。
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7000至5300年的历史。 1973年冬、1977年冬两次对遗址进行发掘,揭示面积26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6700多件,还有大量人工种植的水稻、大型木结构建筑等。遗骸和丰富的动植物遗骸,为研究提供了基础。它为农业、畜牧业、建筑、编织、艺术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并入选2021年“世纪百项考古新发现”之一。
在余姚,河姆渡并不“孤单”。
2001年,考古人员在河姆渡遗址附近发现了同样属于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 2013年,在河姆渡、田螺山遗址附近发现了井头山遗址。
“从时间轴上看,井头山遗址可以说是河姆渡遗址的‘祖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办公室主任孙国平介绍,井头山遗址距今约8300至7800年,比河姆渡遗址还要古老。这种文化早有800年历史。它是我国沿海最深、最古老的滨海贝丘遗址,为探索河姆渡文化起源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2020年,井头山一期发掘工作完成,被评为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目前二期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在井头山发掘现场,我惊讶地看到出土的数量巨大的海贝、石器、木器、兽骨等。石斧、木桨、木铲,这些八千多年前的木制工具保存完好,似乎随时可以使用。
“这是因为井头山遗址的文化层深埋在水饱和的海洋沉积土之下,没有暴露在空气中,没有受到酸性土壤的腐蚀。”孙国平说,大量的海洋贝壳表明人类当时就已经使用了这种方法。吃食物是中国祖先适应和开发海洋的第一步。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标志着河姆渡文化版图的不断扩大,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和研究逐渐走向一体化、系统化的“大河姆渡”时代。
从博物馆到遗产公园
“包括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内的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启动区将于明年底竣工。”工作人员解释,2022年,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成功立项,河姆渡文化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又向前迈出了一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据介绍,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四明山和翠屏山之间的姚江流域。以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昆山遗址三个文化保存单位为中心,均属于河姆渡文化。其中还包括井头山。遗址、石岙遗址,打造具有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价值传播、科研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分为四大区域:河姆渡遗址区,重点再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6000至7000年前的稻作社会;河姆渡遗址区,重点再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6000至7000年前的稻作社会;田螺山聚落考古及稻作农业考古展示区,主要呈现新石器时代中期,东南沿海山水环绕,是江南最早的鱼米之乡。昆山遗址区展示了原始的自然环境和聚落布局。井头山遗址区阐释了中国沿海海洋文化的起源和沧桑。缩影,沿海文化与内陆文化的交汇。
“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全面建成,不仅将为河姆渡文化提供更多的学术探索,也将为浙江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宁波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孙国平说。
“产城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对于余姚来说,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机遇。有着七千年历史的河姆渡,正在为这座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潇湘晨报记者 李新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