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的成就介绍
1、简要介绍苏轼的成就。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歌、词曲、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首先是文学成就:他的诗题材广泛,清新大胆,善于运用夸张比喻,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鑫”;他的散文作品气势磅礴、奔放、奔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苏轼也擅长书法,是“宋四大家”之一。其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又称《韩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评价此书也是颜鲁公、杨绍史、李西泰的文风,力图还原东坡,但未必如此。
三是其绘画成就: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奇石、枯木等。2018年11月26日,苏轼名画《木石图》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以4.63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117亿元)成交,创下中国古画最高拍卖纪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轼在文学、书画上的任何一项成就都足以在历史上留下印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更何况他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如此杰出和辉煌的成就。方面!
2、简述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
第一个是“五台诗案”,差点死在新党手里。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出任湖州知府,向神宗写了例行公文《湖州致谢书》。由于才华横溢,文章中不可避免地流淌着个人感情,因此被新党指责为“嘲讽政府、鲁莽行事”。 “无礼,心怀不轨,对皇帝不忠。”苏轼上任仅三个月,就被御史台官员逮捕,送往京城。数十人受到牵连。新党人欲置苏轼于死地,金陵退隐的王安石却劝神宗说:“有圣界,何必杀才人呢?”苏轼被从轻处罚,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如果宋太祖赵匡胤没有制定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可能就死在新党手里了。
其次,他成为党争的牺牲品,多次被流放。神宗驾崩,年轻的哲宗即位,高太后执掌朝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重新任用苏轼。但苏轼看到,旧党上台后,并没有振兴朝政,安抚百姓。相反,它坚持“党内团结和反对”。他先是废除了一切新法,然后拼命镇压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势力。政府处于肮脏的状态。苏轼再次向皇帝求婚,批评旧党上台后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他受到旧党的诬陷和陷害。此时,新党和旧党都不允许苏轼上朝,于是苏轼请求外调。 。后因政绩突出,被司马光召回京师。随后苏轼又因上书极力整顿朝廷而再次被贬。新党上台后,继续打压旧党。 60岁的苏轼被流放到海南儋州。这只是比斩首罪轻一点的刑罚。苏轼半生都在降职与升迁之间折腾。六十四岁时,在被召回京城的途中突然去世。
三、导致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的原因。
一是才华横溢,被嫉妒陷害。苏轼是千载难逢的天才,有着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名。连皇帝和太后都对他的才华刮目相看。在苏轼的光辉下,其他人都显得黯淡无光。对于很多文人来说,永远写不出“到江东寻宝”这样的千古佳作,但苏轼却可以信手拈来。这种能力,让无数人感到嫉妒和憎恨。即使他为官,所到之处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杰出的政绩,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没有人喜欢被苏轼这样太过耀眼的明星盖过风头,所以苏轼太优秀了。这成为一种罪孽,成为别人攻击和拒绝他的自然理由。
二是正直、朴素往往会酿成灾难。苏轼的一生充满坎坷,大部分是由于他本人的直率和朴素造成的。比如,导致“五台诗案”的“湖州致谢词”,新党就摘录了这篇文章中的这样一句话:“明知某人愚昧无知,难追随先进;明知某人愚昧无知,则难以追随先进;明知某人愚蠢无知,则难以追随先进;明知某人愚昧无知,则难以追随先进;明知某人愚昧无知,则难以追随先进;明知某人愚昧无知,则难以追随先进;明知某人愚昧无知,则难以追随先进;明知某人愚昧无知,则难以追随先进。”如果你观察到一个人年纪大了,不惹事,他也许能够牧养百姓。”总之,就是说苏轼倚仗旧人,出卖旧人,恶毒攻击皇帝任用新人,对朝廷变法的政治政策说三道四。他忍不住向皇帝出谋划策,批评旧党上台后暴露出来的腐败行为,势必招致报复。太正、太真、太纯,是苏轼的长处,也是苏轼仕途生涯的弱点(绝不是缺点)。性格决定命运,这在苏轼那里是一种悲剧性的诠释。
三是党争之毒所造成的祸害。北宋时期,王安石、司马光之间的新旧党争异常激烈。诸官非此即彼,不得夹在中间。新旧各方势力随着新旧皇帝的更替而更替,导致政务频繁更替。改革与反改革不断交替,朝廷官员不断被折腾。一方面,新旧两派在需要苏轼人才的时候都调动了苏轼;另一方面,由于苏轼不同意,不肯迎合,他们多次得罪两党,多次将苏轼流放。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轼的坎坷命运和漂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造成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