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街头沉浸式演出日出:老剧新演,重现百年前天津风土人情
中新网天津11月17日电 (刘跃)下午两点刚过,天津大铜钱广场就已经挤满了人。
十一月的秋风带着黄叶,吹过古色古香的汇众酒店。突然,一个身穿灰色长袍,提着行李箱的英俊青年从人群中央走了出来。他站在那里凝视了片刻,然后俯身向身边的陌生人问道:“请问,您听说过陈白露小姐吗?”
“你知道她在哪儿吗?”
得到答案后,年轻人无奈地笑了笑,转身离开,灰白色的围巾随风飘扬——别误会,上面不是任何民国剧的拍摄场景,而是一部《沉浸在话剧《日出》的天津街头。风格”的表现。
老戏重新上演,我们看到了曹禺笔下的一百年前的天津往事、风土人情,以及如今的“新繁华”。
《日出》正在天津和平区大通前广场以“沉浸式”方式上演。刘悦 摄
老剧《日出》汇众酒店新演出
11月16日,“老街新动向”线上主题推介活动媒体团队成员来到天津市和平区津街采访调研。复古的“当当车”一路穿过繁华的街道,各种历史建筑让人眼花缭乱。
天津被誉为“戏剧的摇篮”和“民间艺术之乡”。 20世纪30年代,著名剧作家曹禺以天津汇中饭店为背景,创作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瑰宝《日出》。
当满载记者的车辆停在汇众酒店楼下,伴随着《玫瑰玫瑰,我爱你》的优美音乐,《日出》中迷人的“陈白露”华丽亮相。车夫拉着穿着旗袍、手拿洋扇的漂亮姑娘绕了一圈,旧天津的滚滚世界和奢华生活浮现在她的面前。
天津市和平区大通前广场,《日出》正在“沉浸式”上演,“陈白露”惊艳亮相。刘悦 摄
随着剧情的进展,“张乔治”、“潘跃亭”、“王福生”、“小东西”等人物陆续登场。向观众抛媚眼的花花公子、穿着粉色西装的油腻男孩、可怜哭泣的孤女……仅仅两三米的距离,让演员的表演更加生动,也让观众更加沉浸。在。
“你看这里,你看那边”“她进了这个房间”“搜!让我看看她跑到哪里去了”……现场,几名观众临时充当“暴徒”,抓捕“小东西”“来来来”玩得不亦乐乎,引得全场哄堂大笑,观众一下子就变成了看戏的观众,有时甚至成为了剧中的人物,打破了观看与表演的界限。
而当陈白露站在二楼露台独自表白内心时,不少观众红了眼眶——“太阳出来了,黑暗还在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觉了。” ”
《日出》正在天津和平区大通前广场以“沉浸式”方式上演。刘悦 摄
这段话也是《陈白露》的扮演者王志宇最喜欢的台词。 “因为汇中酒店是曹禺先生创作《日出》的地方,所以能够在这里表演如此经典的故事,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每次表演到最后的时候,当我看酒店的时候,我总是觉得最感人、最感动。”
演出结束后,很多人热烈讨论这部剧的新颖性和特殊性。和平区居民刘阿姨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看话剧,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剧中人物”,和主角们一起体验一百年前的世界。
作为“打手”中的一员,大学生小赵向记者展示了“群演”的台词。他笑称,周六本来是来凑热闹、看演出的,没想到却找到了一份有“台词”的工作。
“我很高兴、很兴奋,感觉自己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一种参与感和荣誉感。”他直言,与传统话剧剧场不同,这里的互动性更强,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
“因为在大剧院里,有些人可能不是特别感兴趣,只是玩手机。但在这里,大家都很专注地看剧,有一种沉浸感。”
“沉浸式演艺”助力文旅产业新发展
“沉浸”三个字表达了《日出》这一转折中将天津文化景区转型为“城市剧场”的关键。
对此,主创们有话要说。王志宇表示,“沉浸式”表演的优势在于更贴近观众,打破了戏剧表演的“第四堵墙”,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演员的适应能力。
饰演“张乔治”的演员何子钰也感触颇深。作为开场的主要演员,他需要迅速炒起现场的气氛。放电、对话、眼神,“张乔治”以多种形式与观众互动。而当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在会场外牵着一位女观众的手,两人以“戏”的方式互相表达感情时,引发了无尽的嘘声和笑声。
在天津和平区大通前广场,《日出》正在以“沉浸式”的方式上演,演员与观众互动。刘悦 摄
何子玉笑着说,所有的技能都是在不断尝试中学会的。一开始,主创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如此近距离的观众。他们尝试了拍照等方式来升温气氛,但效果并不好。
“最后,我们决定以一场热闹的舞会开始,跟大家打招呼,营造气氛。作为话剧演员,我们会以200%的热情面对观众。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表演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欣赏戏剧的魅力,希望为天津文化旅游产业做出贡献。”
近年来,新业态不断涌现,“沉浸式娱乐”在文旅行业持续流行。国庆假期期间,天津顺势推出“沉浸CITY SHOW无处不在——戏剧之都国庆文旅”活动,重点关注天津津街、木南公园、观音浩等文化景区,根据不同点的环境氛围,将不同的戏剧元素与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将城市打造成“戏剧沉浸式舞台”。
《日出》正在天津和平区大通前广场以“沉浸式”方式上演。图为演员们“谢幕”。刘悦 摄
其中,在汇中酒店旁演出的《日出》赢得了游客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参与,并迅速“出圈”。为此,天津市政府积极回应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将和平区津街大通钱广场打造成标志性常态化沉浸式演艺区,每周六及节假日(极端天气除外)凌晨2点:晚上30点,《日出》等经典剧目将在这里上演。
“(这种方式)可以通过戏剧向游客传达天津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大家爱上天津。” 《日出》演员、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李阳曾表示,天津有很多特色景观和建筑,比如解放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等。不同时期的天津故事,体验‘完全还原’版的戏剧。”
“活化”老街区文旅创新表现形式
“沉浸式”玩法的“涌动”,与天津在文旅赛道的布局密不可分。
10月22日,天津市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会议暨全市旅游发展会议召开。会议明确,加快建设城市化、体验式、年轻化、人文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握体验需求,增加高层次高质量供给,增强沉浸式综合体验,强化精细化文明服务,顺应年轻人潮流,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引领消费新时尚,打造新热点用于旅游休闲。
在本次活动的走访调研过程中,媒体团队成员深有感触。 “亭外,古道旁,绿草连天……”金秋的夜晚,在位于海河北岸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记者参与了“ 《舒通之夜》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项目,通过主线剧情讲解、解谜、支线任务签到等多种游戏模式。在了解天津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了解了叔同先生的一生。
曹禺故居沉浸式演出《寻找戏剧家》。刘悦 摄
在曹禺故居,沉浸式感官剧《寻找剧作家》正在上演。观众不再被动地听解说员的介绍,而是蒙住眼睛,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还原角色,更形象地了解曹禺先生的人生历程和艺术成就,欣赏他对家庭和国家的感情。灵性。
此外,媒体组有幸看到天津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老街区向顾客敞开大门。劝业场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有机更新、品质提升、招商运营,打造成为传统与时尚融为一体的文化新地标;棉三创意区在保留老厂房现有特色的同时,引入了娱乐、餐饮等。 、文化旅游等产业实现了工业记忆向文化创意的转化。
著名的宜丰区甚至实现了“逆增长”。通过名人故居升级改造、“钟书阁”等亮点项目开发建设、改善街区面貌、引入更多消费场景,转变为富裕年轻街区。一个充满活力和烟火气的年轻人聚集地。
在宜丰区,梁启超故居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刘悦 摄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天津成功将传统街区与现代文旅融合,打造了一系列文旅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也给市民和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体验。
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鲜明的城市气质。它融古今、中西、开放、包容。老城区正在出现趋势。在保护与更新的对唱中,天津的老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和未来文化旅游发展的生力军。
真正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尊重历史、珍惜历史。虽“老”却“新潮”,天津的老街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文旅融合的新篇章,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超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