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玲:让藏区非遗氆氇编织技艺焕新,用艺术羊绒讲述中国故事
郭秀玲,上海莎娟时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从内蒙古到上海,她让内蒙古的羊绒织造扬名上海;从西藏到上海,她复兴了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布编织技艺,上海工匠助力脱贫攻坚,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从上海走向世界,她将自己的品牌带到了海外,用触手可及的美丽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感人中国故事。
9月底,2024款Sandriver西藏普普新品在纽约亮相。此前,在青藏高原上,以天地雪山为风景,以金色青稞田为舞台,30名藏族普普工匠“阿嘉”(藏语:姐姐)呈现了繁复的普普手工,而模特们穿着的面料缓缓从云端而来,在蓝天下上演了一场大秀。这是艺术羊绒品牌“Sandriver沙娟”以“雪域交响曲”为主题的西藏普旭系列发布秀。此次演出在西藏江孜县半觉伦布村举行,并得到了上海浦东对应方的支持。
“普普”是产自藏区的手工毛织品。 2009年,“江孜歇马氆氇编织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由于工匠传承困难、产量不足……普普手工艺的发展陷入困境。
郭秀菱是如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缘的?这要从她在内蒙古的生活故事说起。
郭秀菱出生于内蒙古。 1991年大学毕业后,她分配到鄂尔多斯集团,成为一名普通车床工。为了提高学历,郭秀玲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读书和自学中,先后取得了英语和计算机专业的自学文凭。凭借自学的英语和对原始指令的理解,她优化并修改了她每天使用的日产纺织机的性能。从一名普通操作工到一名技术高手。
命运的齿轮确实因她的勤奋而转动。 2000年,他应邀赴德国工作。在此期间,郭秀玲持有200多项技术专利,成为针织领域世界前五名的技术专家之一。
2002年,德国STOLL公司在中国启动了工业项目。郭秀玲担任公司总经理,作为国际一线品牌的供应商,提供技术和产品供应服务。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郭秀玲意识到,必须打造自己的中国制造品牌,才能向世界诠释中国工匠精神。
因此,郭秀玲决定停止一切代工业务,创立自己的品牌“Sandriver沙娟”。沙,就是沙子,它来自于内蒙古广阔的草原,这是一个不能抛弃的故乡; River是水的意思,黄浦江就是黄浦江,是梦想成真的地方。沙娟是第一个进驻巴黎时装周的中国羊绒品牌,也是唯一进驻巴黎乐蓬马歇百货公司的中国品牌,实现了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跨越。
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走向世界的羊绒品牌。当它们碰撞时,会产生怎样的奇迹呢?
“这是藏族人民手工制作的一种毛织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人们不再需要编织了,手工艺开始消亡,女织工也开始流失”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从前如此辉煌,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亡,所以我启动了普普十年复兴计划。”郭秀玲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2年,浦东新区第十批援藏江孜队联手郭秀玲敲定方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普”进行深度产业帮扶,全面立体打造江孜优质普普。不久,上海工匠沙卷援藏氆氇工作室在江孜县成立,通过产业帮扶为藏族妇女提供居家就业机会。在此期间,在龙马乡宗卓村推进试点,更新江孜绒山羊新技术,优化原有养殖方式,成立绒山羊养殖合作社,羔羊成活率跃升至100%。并策划首届“雪国·回声”普普秀。
今年,普普普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活动排得满满的。 1月亮相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 9月,举办“雪域回声”演出; 9月,在联合国会议期间的第一夫人午宴上,PuPu时装秀再次亮相。
在上海援藏队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西藏、青海建立了8个普普工坊,开发了披肩、围巾、枕头等一系列新产品;上海技术团队改革了“分配”“脚踏”“配色”等技术,研制出新型织机,民族工艺不断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据称,江孜县半觉伦布村青稞田秀旁的一栋藏式古建筑也将被改造成青藏高原首个专业纸浆检测研发中心,吸引全球设计专家和纸浆检测实验专家留在那里。 。
如今,江孜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初见成效。江孜县阿甲格桑普普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首批500条围巾订单后,后续订单源源不断,农民收入比上年翻了一番。
“我们坚持长远主义,我和上海援藏干部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留下来,投身家乡建设。”郭秀玲非常有信心,来自美丽高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氆氇变得更加绚丽。颜色和阶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