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戏剧爱好者的盛宴,00 后男生的特种兵之旅
11月12日,2024年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上,戏剧爱好者围坐在火边聊天。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10月,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上,观众在崩湾剧场观看了《青春竞赛》单元剧。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11月10日,2024年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上,观众在露天剧场观看了《广陵之歌》。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为了参加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2000后男孩潘玉春的日程堪称“特种部队”:“我早上4点30分就起床,打车去兰州站一个小时,早上7点坐高铁,下午2点左右到达成都,然后从成都到西昌,走进酒店已经是晚上9点30分了 房间。”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剧社成员沉子经常“看剧之旅”——沿着巡演路线,去不同的城市看同一部剧。比如今年她北上哈尔滨,南下深圳,在多个城市跳舞。诗剧《唯有绿》;她还“继续”——高密度观看不同的电视剧。比如她在上海去各个小剧场看戏几天,一天能看3部剧。
北京师范大学三年级学生花花上午10点开始去阿那亚戏剧节看戏,个人电池“超长”坚持到晚上11点,她“一有机会就卡了很多戏” ”,甚至暂时停播节目。门票可以看看。偌大的公园里,花花一直在追赶,买了个热狗充饥。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热衷于成为“戏剧特种兵”?
一进剧场就能感受到巨大的能量
在北京读大学的许嘉木2023年去看了话剧《江先生的脸》,非常喜欢。这部剧诞生于南京大学,那是她高考时梦想的大学。今年3月,《蒋公脸》在南京演出第500场。许嘉木决定去南京重写这部经典之作。
“前一天晚上,我乘坐硬卧火车,第二天一早到达南京。下车后,我直奔总统府,吃了一个汤包,然后去参观总统府。”下午,我看了一场戏,收拾了麦当劳的晚餐,又去了总统府,在沙发上呆了两个晚上。”两侧都是水杉林道路两旁,非常独特。
许嘉木表示,《蒋公脸》主办方为第500场演出准备得非常周密。他们不仅提供了特别版的节目,还在剧场内设立了物资交流区。很多剧迷带来了精致漂亮的材料,或者自己刻的印章。 “那天剧场就像一场嘉年华,当时我约了小红书的一个姐姐来交换资料,聊着聊着,我发现我们是同学。”
林菲高中时,语文老师提到她在北京读书时去看话剧的经历,引起了她的好奇。
来北京读大学后,林飞开启了“特种兵看剧”模式。 “2023年,我一年看40部剧,今年上半年已经看了40部剧,我身边看剧的人也很多,我们文学院的学生都很感兴趣话剧,我会因为原创作品去剧院看戏。”
林飞分享了今年夏天去郑州和上海的经历。在郑州,“取消资格”结束后,她晚上11点去海底捞吃饭,第二天凌晨2点乘坐卧铺火车,中午抵达上海。当天下午和晚上她“无缝”去看了两部剧。在上海呆了很多天。林菲在两个城市一共看了十一部剧。
大四学生路遥表示,看话剧《恋达》是一种享受。去一个城市后,除了看电影,剩下的时间就逛逛附近的商场、博物馆,或者去“快闪店”打卡。去上海看电影的时候,她以为路费、酒店费都花完了,就看个够了。 “本来我最想看的电影只有两三部,但在上海待了四天后,我就把八场都安排好了。”
国庆假期,于思天去上海、苏州看戏一周。 “我在去卧铺火车的路上出现了痛经和肠胃炎,在火车上我差点晕过去,周围都是列车员照顾我。接下来的两天肠胃炎没有消失,所以我没有‘没有吃太多,因为担心演出期间需要洗澡。幸好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第一天我们看到了很好的音乐剧。”
于思甜表示,生活中的她性格很“平淡”,是个“i人”,但当她走进剧院时,却能感受到巨大的能量,释放自己的情绪。 “如果剧本中的人物和情节与我自己的生活和思考有一些共鸣,那就更好了。”
感知戏剧情节之外的精神力量
一些“戏剧特种兵”为同一部好戏涉足多个城市;有的人连续去剧院,用戏剧作品打发时间;有些人热衷于参加戏剧节。
在剧目密集、戏剧活动密集的戏剧节上,年轻人对戏剧的各种想象和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不枉千里迢迢。
今年入冬后的第一周,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在四川西昌举行。长途跋涉、专程赶来的“话剧特种兵”潘宇春观看了开场剧《星归来》。
潘宇春虽然听不懂易,但他能将自己的种种经历与剧中的场景联系起来。这大概就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魅力吧。 “实际上,我来戏剧节的另一个想法就是‘看看世界’。今年,来自11个国家的艺术家将呈现100场戏剧,我可以集中精力了解世界上发生的最新艺术并拓宽我的知识面。”
潘玉春从中学起就热爱戏剧,大学时加入兰州大学弱水戏剧社。 “兰州演出的戏不多,很多时候只能在网上看视频。但线下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以前看过陈佩斯的《梦》,真的很好看。”潘玉春说,“戏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瞬间发生’,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作为大凉山戏剧节艺术委员会的艺术总监,每年冬天的此时此刻,濮存昕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的戏剧和风景中。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定好时间。”
即使对濮存昕来说,戏剧也不是来戏剧节的唯一原因。 “这里温差很大,阳光充足。你吃过这里的苹果吗?它们的颜色是红色的。还有土豆。我想把它们放进我的拉杆箱里。”拿几个回去吧。”
关于当地的土豆“传说”,成都文理学院大四学生胡欣亚也有所耳闻。 “听说有一种‘凉山汉堡’,就是切一个大土豆,中间撒上辣椒面。”
胡心雅是戏剧节的志愿者。她来自河南,在成都读书。正是因为戏剧节,她第一次来西昌。她“看了节目,交了朋友”,不虚此行。
胡欣雅觉得同样的剧场体验在大凉山和在成都是不同的。大城市的剧院只是点缀。如果你专门为了看戏来到这里,你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最让我感动的是各种谢幕,全剧组手牵着手,有一种超越剧情的精神力量。”
胡欣雅决定,明年工作结束后,去更远的乌镇戏剧节看看。
戏剧将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生活方式
今年的大凉山戏剧节为热爱戏剧的年轻人设置了新的“进阶玩法”,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观看,还可以创作。新单元“自然戏剧实验营”公开招募9组互不相识的非戏剧专业年轻人。他们组成临时团队,前往悬崖村、香格里拉湖、北斗村等9个地点,以万物为角色。创作故事,最终以慢综艺的形式呈现创作过程。
晚上10点左右,年轻人还在篝火旁玩耍、讨论自己的作品,濮存昕也加入了聆听。 “年轻人很诚实,说自己确实没拍出什么作品。但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我只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拍了‘我不知道’,很诚实,也很诚实。”濮存昕说道。
花花是北京师范大学北国戏剧社成员。当她去阿那亚戏剧节精读戏剧时,恰巧参加了希腊剧本朗读会。 “这是一本完整的书,我只能看字幕,但我是在靠近海边的一个礼堂里看的。礼堂靠海的一面是透明玻璃的,有门。当我走出去时,我看到一个悬空的平台,上面有旁边的大海让我感到特别震撼、震撼。”
“我很喜欢在有限的时间里浓缩的故事和情感,演员崩溃的时候我可以哭,也可以笑。我一般都是一个人去看,回来的路上心情很复杂。我和自己交流,真是美妙的时刻。”花花说道。
“戏剧特种兵”的身份对于年轻戏剧导演丁一腾来说并不陌生。大学时他也是北国戏剧社的成员,也被称为“戏剧迷”。 “以前我每天都看戏,总是在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华语先锋剧院、蜂巢剧院、鼓楼西剧院……我不断地去北京的各个剧院看戏。”
他记得,自己在北师大北国戏剧社时,“没日没夜地排练,非常享受”。
他相信,去剧院看戏将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和生活习惯。 “现在有大量的年轻观众进入剧院,年轻观众总有一天会变老,到时候他们仍然愿意看戏剧。那么中国戏剧观众的层次就会更加多元化。”
沉子越很喜欢去上海看戏的感觉。不同的剧院彼此距离很近。因此,“剧特种兵”如果想看多部剧,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通勤压力。看完一场演出后,他们可以立即前往那里。观看下一篇。
“剧院都在一起了,观众也都在一起了。走出剧院并不意味着就结束了。”沉紫说,因为看戏,她认识了一些“分享者”(指有相同爱好的人)。人民——记者注),如果我们聚在一起吃饭、聊剧、制作宣传品等,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看戏剧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渠道。
(应受访者要求,许嘉木、花花、路遥、于思贤、林菲均为化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