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列热荣获第四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一等奖,展现东方旋律之美
乌列格荣获第四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一等奖
从被誉为“中国艺术歌曲鼻祖”的朱庆根据苏轼词创作的《大江东去》,到刘学安的《红豆词》、赵季平的《幽兰草》,鲁载衣的《桥》……11 9月29日晚,上海音乐学院贺绿亭音乐厅里洋溢着充满意境的东方旋律。这些歌曲融合了中国诗词之美和现代作曲技巧,由第四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入围选手演唱。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比赛最终排名揭晓:乌列获得一等奖,方志、范雪妍获得二等奖,李庚、沈正浩、曹逸轩获得三等奖。
“所有的歌曲都与人类的灵魂相连。虽然我们的文化不同,但我们的灵魂是相连的。而艺术歌曲确实是通往人类灵魂的一座桥梁。一首歌表达了一种生活境遇——这不只是你在表演什么就是你置身其中的真实感受,我希望看到歌手在歌唱中的活力。”作为本次比赛的外籍评委之一,世界著名声乐、钢琴艺术家Hartmut Ho。尔阐述了他对艺术歌曲的理解。
用歌声告诉外国观众红豆是“相思”
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由上海音乐学院于2018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届。这是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专门针对艺术歌曲的国际声乐比赛。 “从第一届比赛有来自六七个国家的600多名选手报名,到今年第四届比赛,吸引了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2362名选手在官网报名,报名人数达到907人。国际竞争力大赛评委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表示:“大赛的实力和国际参与度大幅提升。”随着中国艺术歌曲的“体系化”,品牌的“身份”在国际上的竞争也逐渐显露出来。
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陆在义
“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和歌手,廖昌永今年将中国艺术歌曲带到了德国、芬兰等国家,明年还将前往意大利等国家演唱,为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本月,哈特穆特·霍尔教授与廖昌永共同完成了2024年“古典诗书画——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三站国际巡演。“当我第一次听廖昌永的个人音乐会时, 2018年,这场演唱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用中文唱的,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但我能感觉到他的悲伤和孤独。他的歌声和肢体语言极具感染力,简洁易懂。”此后,哈特穆特爱上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妙,尤其是《簪头凤》、《红豆词》和《春思》。旋律和动人的意象让他着迷。
钢琴家兼学者哈维尔·阿雷博拉(左)和世界著名声乐和钢琴合作艺术家哈特穆特·霍尔(右)
有朱雨前辈在前,参加本次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的后辈们压力不小。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信念——希望在更多的场合、更多的平台上唱响中国艺术歌曲,让更多的中外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蒙古族女孩乌勒格是商隐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也是本次比赛的一等奖获得者。 “我们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山河,我们的屈辱,我们的荣耀,我们一路走来所经历的一切,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的艺术歌曲。”决赛。赛场上,身着红裙的女孩深情地唱着《红豆词》和《我爱这片土地》,在歌声中诉说着对祖国的热爱。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自己的灵魂。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于我们的品格。我相信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受到赞赏。”今年,乌莱吉在芬兰萨翁林纳音乐节上演唱了一首名为《红豆》的歌曲,她发现前来观看表演的大多数都是头发花白甚至拄着拐杖行走的老人。 “他们对中国艺术歌曲很感兴趣,唱完后问我红豆是什么意思。我就引用中国古典诗词,解释红豆的意思是相思。这是在国际上推广中国文化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我感到非常自豪和荣幸。”
李庚荣获第四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三等奖
曾在德国汉堡留学、旅居欧洲多年的30岁选手李庚演唱了《大江东去》和《桥》。 “这两首歌都有家乡的情怀,我一直很想念家乡,现在要回国工作,很有感觉。”李庚告诉记者,中国人应该唱更多的中国歌曲,用更多优美的歌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彩。
中国艺术歌曲库不断扩大
907人报名参加第四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经过严格的资格筛选,685人成功报名,进入网络视频初赛。随后,60名选手在深圳晋级半决赛,20名决赛选手来到上海进行角逐。入围作品需分在A组(包括青竹、冼星海、聂耳、施光南、何绿亭等22位资深作曲家)和B组(包括叶小刚、关霞、杨丽青等18位当代作曲家)。 、卢在义、赵季平)。 )将从中国艺术歌曲库中选出一首歌曲进行展示,然后由评委打分。
让廖昌永和其他评委高兴的是,今年的参赛者比往年有更广泛的中国艺术歌曲曲目选择。 “一是大家自觉选择新作品;二是经过几年的整理创作,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可供选择。除了一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外,还有一些年轻作曲家的作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他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歌曲被编撰和新创作,曲目的丰富性和受欢迎程度形成了良性循环,也反馈到了比赛中,提高了比赛的整体水平。竞争。
夏德奇,第四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决赛入围
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师从男高音施一杰的夏德奇在金钟奖上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在施一杰老师的建议下,夏德奇选择了施光南作曲的《我的祖国》和叶小刚作曲的《上升》参加决赛。 “中国的艺术歌曲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很难唱。与西方歌剧的咏叹调相比,我们的艺术歌曲在演唱时,需要找到一种更加内敛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光有过硬的技巧是不行的。”够了,我们还需要考虑歌唱方面的强弱对比。”
“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歌曲专家来上海创作音乐”
除廖昌永主席外,本次比赛的评委还包括两位著名作曲家陆再一、赵季平,以及来自德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的四位国际评委:世界著名声乐合作钢琴艺术家、德国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前院长哈特穆特·霍尔自2015年起担任世界顶级声乐比赛——BBC卡迪夫世界声乐比赛的总监。世界歌手大赛现任卡内基音乐厅SongStudio副艺术总监、SongFest联合艺术总监兼钢琴项目总监。钢琴家、学者哈维尔·阿雷博拉(Javier Arebola)曾担任巴黎歌剧院的总监,副指挥是现任教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的钢琴家苏珊·马诺夫(Susan Manoff)。
评委现场工作
“除了一直与我们合作的Hartmut Hall教授外,我们还邀请了英语艺术歌曲、西班牙语艺术歌曲、法语艺术歌曲方面的顶尖专家,他们在半决赛后前来聆听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推广。 -决赛,人才培养很感兴趣,所以我们准备成立一个艺术歌曲创作和研究中心,整合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艺术歌曲类型的专家,比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英语,都已吸引到上海参与我们的歌曲创作和学科建设。“通过一首一首的歌曲创作,开展中国艺术歌曲和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全球推广,让大家通过诗歌了解中国的美丽山河和中国人民的人文情怀。这是廖昌永的愿景。
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大赛是商音于2017年成立中国声乐艺术研究中心后推动中国艺术歌曲“体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献收集、理论研究、声乐教学、大师示范、比赛、新人扶持等。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使用廖老师参与编着的《玫瑰花三愿:16首中国艺术歌曲》常勇和霍尔并由德国大熊出版社出版作为艺术歌曲教材。这些与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大赛相辅相成,让大赛的影响力不断传播,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唱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