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少年感十足的传统文化之旅,孔子故里的反差萌
摘要:这座小镇如何以“青春”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传统文化的精髓?
穿越古今,山东曲阜这座小城正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魅力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
在这里,孔子博物馆的“小玉马”不仅让历史变得可爱,更以灵动的姿态跃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尼山圣地的“真人秀”让礼乐文化活灵活现,让每一位游客体验到文化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体验这个小镇如何以“青春”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传统文化的精髓。
孔子故里的“反差萌”
在曲阜,孔子博物馆里有一匹人流量很大的“马”。
这是一匹诞生于战国时期的黄色“小玉马”。它的高度只有5.7厘米。圆润清澈,耳高目亮。它的嘴角微微上扬。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小马昂扬的面容。姿势,甚至皮毛的颜色和纹理都是通过一种称为“俏色”的过程呈现的。
令人惊奇的是,“小游马”不仅自带“流量”,吸引了大量游客到馆参观,而且以其为基础的文创产品也经常被抢购一空。
“以冰箱贴为例。小玉马造型可爱,小巧玲珑,非常可爱,很受欢迎。”孔子博物馆文创店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少外地朋友甚至托人代购。为了回应大家的喜爱,博物馆还开发了徽章、毛绒公仔、挂件、抱枕等更多类型的文创产品。
小徐是一位文化爱好者,平时她收藏了很多博物馆周边产品。这件战国“小玉马”冰箱贴立刻击中了她的心:“和文物的原型非常契合,大小、颜色、质感都做得很好,准确地复制了我们祖先的审美观,是罕见的”
不仅如此,小徐还观察到,孔子博物馆主体建筑与小玉马形成了“可爱反差”。
“博物馆很雄伟,很庄严,没想到博物馆的宝物是这么可爱的小东西。”小徐说道:“又多了一个买它的理由。”
事实上,展示“小青马”的建筑确实有很多历史。
孔子博物馆位于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由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规划设计。占地约16.5万平方米,藏品70万余件。与“三孔”世界文化遗产遥相呼应。 2022年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孔子博物馆前矗立着高7.2米的孔子雕像,坐北朝东。雕像后栽有两排杏树,对应孔子在杏坛讲学授徒读书的记载。当参观者进入博物馆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平静、凝重的气氛。
走进馆内,参观者还会发现,这里还有很多像“小青马”一样有趣有趣的地方——参观者不仅可以给孔子“发微信”,在线与孔子谈论“人生问题”,还可以“尝试在“鼓、琴、编”装置前奏出优雅的乐声,成为一名“春秋”音乐家。
“礼乐之美”的体现
如果说孔子博物馆里7.2米高的孔子雕像已经雄伟非凡,那么尼山圣地72米的世界最大雕像孔子雕像则彰显了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全球影响力。
《史记》记载:孔子的父母“赞于泥丘,得孔子”。尼山因此而闻名。尼山圣地位于孔子出生地曲阜市尼山镇。这是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度假产业综合体。
一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建筑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依山而建的大学堂,呈阶梯式平台形式,包括集贤堂、大学路、七十二贤长廊等各类仪式设施。文化空间。
其中,七十二德廊的雕塑生动地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
记者遇到了一群来自济宁的四年级小学生。他们一边比对人物雕像,一边认真聆听《论语》中的故事。一位带头老师告诉记者:“当《论语》的故事以人物雕塑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字,还能更生动地体验历史。”
在这里,游客随时可能遭遇一场“真人秀”。
身着古装、头戴冠冕的演员们在古韵的伴奏下鱼贯而出,展示中国传统礼仪。华丽的服饰、挺拔的身姿、动人的音乐,充分展现了“礼乐”二字。
据了解,“真人秀”还会不定期更新解说内容,包括还原周代婚礼场景、相见仪式、入场仪式等。以相见仪式为例,游客常常会不自觉地把手放上去。齐心协力,双手合十,沉浸在跨越千年的文化遗产中。
看完这样的“真人秀”,很多游客尤其是孩子们对孔子所说的“不学礼,立不立”有了更深的理解。
或许正是因为建筑之美、诠释之美、文化之美,尼山圣地被不少网友称为中国审美的“天花板”。
如今,尼山圣地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文化体验,不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成为儒学研究和儒学国际交流传播的世界高地。
尼山脚下的绿源村也因此受益。绿园新村党支部书记刘成标告诉记者:“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村里的宾馆数量已超过180家,直接为300多名村民创造了就业,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在家致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