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羊城粤剧节压轴大戏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竣工庆典晚会暨剧目卷首发式
2024年11月30日晚,作为第九届羊城粤剧节的压轴之作,《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竣工庆典晚会暨《剧目卷》首发仪式在广州红线女子剧院举行。 《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系列的完成,标志着粤剧成为全国348个剧种中第一个系统、完整地呈现该剧种表演艺术体系的地方剧种。
《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系列的完成,标志着粤剧成为全国348个剧种中第一个系统、完整地呈现该剧种表演艺术体系的地方剧种。
整个海内外粤剧界都动员起来完成这个项目。
粤剧,又称“粤剧”,是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瑰宝。 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系列追溯粤剧表演艺术的起源并进行梳理。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图、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粤剧表演艺术。整体面貌记录了近百年来粤剧最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该丛书分为五大册,分别是《做戏卷》、《唱腔卷》、《音乐卷》、《舞蹈卷》和《剧目卷》,不仅为粤剧演员、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研究者和爱好者准确的依据,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是传承活生生的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五卷本《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动员大家国内外粤剧产业的全力投入,带来了丰富的粤剧遗产与理论总结研究的结合,完成了粤剧流派的体系建设,为传承的振兴树立了极好的典范。在粤剧传承、教学研究、推广等领域,在中国戏曲遗产的保护和推广等方面,真正实现了艺术和学术的自主创新和现代化转型。”
八年磨一剑,大结局《剧目卷》容量最大
《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主编倪惠英也表示:“《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是广州市委宣传文化部在市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主办的经典之作、系列丛书。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于2017年正式启动,经过近八年的努力,于11月全面竣工。 2024年,今年是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5周年,这一文化项目的完成更是意义重大。
“总的来说,《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具有系统化、规范化、数字化的特点,还具有历史性和示范性功能,是一本名副其实的词典、工具书、教科书。”据倪慧英介绍,全套图书共有4700多页、540万余字、4000多帧图片、15000多分钟视频和1200多段音频片段。 “每一卷都有自己的亮点。”
据悉,2019年出版的《打滚》的亮点在于充分展现了南派粤剧精湛精湛的武术,如《高台照镜子》、《铲椅》等。 《高台》和《斗过八》,濒临失传。独特的技能和技巧。
2020年出版的《唱读卷》对粤剧的唱腔、朗诵进行了详细介绍。书中编有《粤语韵总表》,按52韵顺序列出九声三千字。这是粤剧书籍中首次尝试采用系统的声调列韵方法。编辑部还精选了1700多个舞台普通话常用汉字,编制了首部粤剧舞台普通话读音表,填补了多年来舞台普通话研究的空白。本书还选取了雪、马、白、廖、桂、红等18种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粤剧唱腔进行典型分析,并收录了多位粤剧名演员的原创演唱音频,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2022年出版的《音乐卷》的亮点在于,在“曲牌篇”中收录了大量传统品牌组曲、散曲、小曲,并全部录制成音频。在编排粤剧传统曲牌、小曲时,剪辑团队采用了简化简谱和宫池简谱同时呈现的方法,以保证乐谱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2024年4月出版的《舞美卷》是整个系列中画面最丰富、色彩最绚丽的一册。其中,许多颇具特色的粤剧脸谱、舞台布景作品均出自知名资深艺术家之手,极具价值。本册还展示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舞台服饰和鞋帽款式,兼具知性和审美。剪辑师还对濒临灭绝的粤剧院建设全过程进行了救援4K高清实时拍摄。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极具信息性、示范性和娱乐性。
2024年11月出版的《剧目卷》是整个系列中最大的一卷。
2024年11月出版的《剧目卷》是整个系列中最大的一卷。粤剧历史上积累了11000多个剧目。编辑部精选了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表演场景和精选剧目进行介绍。本册的一大亮点是对被誉为“活化石”的粤剧场景的挖掘和编排。粤剧场面之多,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中首屈一指,特色也最为鲜明。本书收录的196个场景都是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本书收录的精选剧目中,共收录了百年来中国大陆和香港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剧目表演视频(个人音频)102部,并附有鉴赏文章。这些剧目都继承了我国表演艺术的完整性,起到了示范作用。
系列丛书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杰出成果
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编译工程是如何完成的? “在编写《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优势,发扬荣辱与共、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在剪辑和拍摄过程中,”倪惠英强调,“这次出版《粤剧百科全书》。 《粤剧表演艺术》编辑部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团队,无论年龄、中年还是青年,聚集了一批粤港澳的模范人才。表演人才、编剧人才、拍摄人才共1000余人参与剪辑拍摄,让大家各尽所能,各尽所能。参加拍摄示范的有很多70后、80后、甚至90后的老艺术家。还有多名中国戏剧“梅花奖”一级演员和获得者,以及一大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演员。他们还致力于为《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的成功出版撰写许多高质量的稿件。做出了贡献。”
在《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结业晚会上,著名粤剧艺术家表演了传统戏曲《六国相》。
据介绍,在编制过程中,粤港澳三地紧密相连。 《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编辑部曾组织团队前往香港收集粤剧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他们从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八和会、香港中文大学获取了电影资料。在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学电影资料馆还免费向编辑部提供多套粤剧录像、录像作为参考资料。
“香港著名粤剧艺术家袁兆辉和八和会会长龙观田还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粤剧表演艺术的传统风格和特点,让我们受益匪浅。”倪惠英说:“平时,粤港两地虽然相隔两地,但我们仍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每当编辑部需要帮助时,香港粤剧界人士都会积极支持。在编写过程中《音乐卷》的编写过程中,编辑部邀请了香港粤剧表演艺术家和内地艺术家,用国语示范演唱近百年来几乎失传的粤剧传统歌曲和主要曲调。的过程香港舞台设计师《卷》特地给我们寄来了他绘制出版的粤剧服装画册供我们参考。
倪慧英还表示,“澳门相关人士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粤剧舞台资料。在编撰定稿作品《剧目卷》时,粤港粤剧表演艺术家也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香港艺术家来到广州指导年轻演员排演传统粤剧场面,有的艺术家甚至多次下台表演拍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粤剧表演艺术全集”结业晚会上,著名粤剧艺术家表演了南方武术。
利用现代科技,以多种方式打造“有声有形词典”
南都记者发现,《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最神奇之处在于,它在纸质图书出版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数字媒体出版。通过“一套书、两延伸三形式”的模式,即通过软件、硬件、数据产品、多媒体互动、综合媒体平台内容形式的延伸,将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人类,以多媒体数字形式呈现。借助平台和线上线下互动,形成多维度的粤剧艺术知识产品,带来多元化、全感官的阅读体验。
据主编倪慧英介绍,《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在全书的技术设计上下了功夫,利用CMS管理技术,将粤剧演艺资源、图文、视频、音频等进行统一和结合。多媒体信息,并通过流媒体、H5、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大数据存储、高速访问、智能点播等功能。 《百科全书》五卷均采用H5技术进行纸质与电子联动,纸质书的封面、封底、文字结合粤剧内容的特点,MPR读者用手机扫描后即可在相关位置获取信息。同时,编辑部还与出版社合作制作了全媒体U盘。书籍并创建一个“有声有形词典”——以纸质书籍为基础,结合视频进行数字化扩展包装,存储在方便携带的U盘中“总之,我们正在通过出版探索文化、艺术和科技融合的新方式。” 《经典百科全书》。
自出版以来,《粤剧表演艺术百科全书》荣获多项重大奖项:2019年荣获“张庚戏曲学术提名奖”; 2020年荣登“羊城十大好书”榜首; 2021年,全套图书列入“广东十佳图书”五年计划国家重点图书和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计划;入选2022年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优质出版项目。据介绍,该系列丛书目前正在申报第六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采访及撰稿:南都记者周培文、实习生庄佳音、通讯员梁艳兰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