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杜甫篇:跨越千年寻访诗圣,感受大唐风骨
11月30日晚8点,大型文化综艺节目《一代宗师传·唐代诗人传》《杜甫》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撒贝宁联手杨羽、顾曙光组成探访团,穿越千年寻找诗中的“圣人”。
节目播出后,不少观众感叹杜甫诗词中的描写已经通过图像看得见了。 “我们很感动,让我们体会到了唐朝应有的勇气和中国人民应有的品格。”
节目选用了杜甫的《望山》、《从北京到奉贤五百言心颂》、《望春》、《破草堂歌》等时代名作。 《秋风》和《登高》表明他经历了现实的洗礼,成长为大师。一代忧国忧民的“诗圣”。
杜甫出生于唐朝开元年间。他从小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学识渊博。少年杜甫到洛阳应试,不幸落第。幸运的是,在他年轻意气风发的时候,遇到了李白,并与他一起穿越到了梁宋时期。杜甫视李白为自己的“偶像”,就像凡人仰望神仙一样。
天宝年间,杜甫回到长安寻求机会,参加了天宝六年举行的选举。然而,他却陷入了“人才单相思”的陷阱。由于权势宰相李林甫嫉妒人才,群雄皆被废黜。此后,杜甫的仕途之路异常艰难。
安史之乱前夕,杜甫回到奉贤探亲。一进屋,就听见院子里传来哭声。原来,他的小儿子不幸饿死了。国王的昏庸、官员的腐败、百姓的疾苦,使杜甫感慨万千,悲愤交加,写下了《自京至奉贤五百言》。这首诗充分写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对皇帝和家人的忠诚的赤诚,以及不能认清自己才华的无奈和情感,以及人生的沧桑。一句话,“朱门酒肉臭,路上有冻骨”。至今读来仍令人震撼。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安顿好家人,启程追随肃宗。但途中被叛军拦截,被押往长安。历经千辛万苦,他才得以逃脱。他看到长安城内外战火连天,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到处哀悼。杜甫在悲痛之中写下了五言诗《春望》。
这段经历用“三官”、“三别”记录了战争时期人们对平凡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依恋以及为国捐躯的复杂情感。他的诗歌汇聚了战乱年代人们的共同情感,他的“诗史”写作技巧也逐渐精进。
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一家定居成都,以贩卖草药为生,与邻里互相扶持,渡过难关。
可惜好景不长,杜甫居住的草堂屡遭大风侵袭。饱受风雨摧残的杜甫并没有感到苦涩,而是努力写出了《秋风断草堂歌》。 “浩楼万千,天下贫民皆乐”,成为千古悲悯苍生的名句。杜甫用自己的苦难来表达对人民的关心,慷慨激昂地为人民祈求生命。不久,杜甫决定返回北蜀,再次为官。
杜甫居蜀,倚仗严武之帘。严武死后,杜甫沿长江漂泊,先居夔州,后居潇湘。他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步入了晚年。杜甫在病床上以诗安慰自己,创作了《登高》,其简洁的五十六字被明代胡应林誉为“古今第一律诗”。 《登高》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就在于诗中所蕴含的“悲伤”。这种“悲”,既是杜甫对自己年老多病、漂泊异国的悲哀,也是他对国家的悲哀。担心未来和命运。
当时的杜甫或许没有想到,他会在后世掀起巨大的影响,吸引了宋代万千文人墨客关注杜,并牢牢占据了唐代诗人桂冠的称号。其实,他只是站在天地之间,践行着“亲亲”的“仁于民、仁于民、爱物”的博大情怀。
纵观杜甫的一生,人们尊他为“诗圣”,不仅因为他以诗为史,创立学派,就像诗中的“司马迁”一样,成为中国诗坛的大师,还因为他走遍世界山河,读遍天下百姓的苦难,但如果我们不因为自己的困难而停止探索生命的价值,我们就可以把它延伸到自己和他人。
红星新闻记者 邱俊峰 编辑 苏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