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纪念俞吾金教授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探讨其学术精神与时代之思

二次元 2024-12-03 14

逝世周年纪念悼词_记念逝者周年_

《于无谨全集》(王幸福、吴猛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

于无谨曾说过:“哲学不需要半心半意的追随者,而是普罗米修斯般的奉献者。”这句话也刻在了他的墓碑上。这是于无谨自身学术精神的体现。他的学术生涯也为哲学学者如何响应时代的召唤提供了典范。

近日,在纪念于武进教授逝世十周年的“哲学与时代思想”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4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缅怀于武进教授的学风,弘扬于武进的学术风范。它的学术精神和它所开创的学术路径的探索。

于武进(1948-2014)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学者中的杰出学者。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全国首位长江学者特聘哲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当代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马克思主义、外国哲学、中国哲学文化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于无谨也是公共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对社会现实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评论。他是《文汇报》资深作者,发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精神?》等多篇文章。 《哲学的迷茫与魅力》《尊严与理念:名牌大学的立足之本》《让山水文化引领上海时尚潮流》等演讲评论对推动新时代思想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历史扛在肩上”,于无谨给自己的第一本书《思考与超越》起一个“结论”,这其实一直激发着他从事学术研究的使命感。正如他所写:

历史责任感是一种崇高而深刻的力量。它植根于一个思想家、实践者或革命家对人类、对未来、对真、善、美的伟大的真挚热爱。那些生怕烫伤手指而埋头于研究的学者们,不会有这份伟大的热爱和热情……今天,心中有这份伟大历史责任感的青年理论工作者,一定会积极投身到生活中去,培育新的人才。改革中产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理念和思想。

于无谨的学术研究并不局限于一角。他把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马克思是我们当代人”、“马克思哲学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的基础”、“认识论是意识形态的批判”等许多重要概念和命题。 、《从康德到马克思》、《西方哲学史的三个转折》、《实用诠释学》、《神秘的马克思》等。 30本著作(包括合著者)和400多篇学术文章。纸。尽管他已经去世十年,但他仍然保持着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文章最多的记录。

研讨会上,学者们一致认为于无谨的学术生涯体现了“什么是哲学?”这个时代问题。他提出的诸多学术分析和思想观点至今对当代学者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与会学者从不同维度探讨了于无谨丰富的学术遗产,探讨了如何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有效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创新。议题包括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构与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阐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与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哲学文化的转型此外,讨论还涉及人工智能、未来文明等前沿问题。

论坛上还发布了共20册的《于无谨全集》。据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学术平台建设和学术活动组织,推出以“语无金”命名的系列讲座,并围绕“语无金”主题举办系列研讨会。出版《于无谨全集》。

《文慧学者》在这次摘录会上的发言,展现了同事和学生眼中的于武进教授。

于武进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意识形态》,我提交了《唯物史观的主体观》和他一起参加答辩。华东师范大学冯琪老师担任答辩主席。他用“长袖善舞”二字来评价本文的特点。擅长学术是非常困难的: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还需要掌握基数的能力。

复旦大学哲学学科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打破学术壁垒,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对话;二是重视哲学史和基础理论的原创著作;三是学术与思想并重,特别强调思想的引领作用;四是积极面对时代问题,积极促进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这些特色是于武进教授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它们不仅体现了复旦哲学学科的传统背景,也标志着复旦哲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吴晓明(复旦大学文科高级教授)

于武进教授是一位真正关心现实、勇于探索的思想探路者。他是一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百科全书式思想家。改革开放时代,于武进教授用一生在解放思想道路上的思想学术探索,为后世学者指明了方向。纪念逝者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实际行动传承于武进教授的学术精神。

——张宜斌(南京大学教授)

从余无谨教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使命就是捕捉时代精神。哲学家应该追求回应时代的追求,不断追问哲学问题的前提,超越哲学问题的界限。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于武进教授哲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重视康德、启蒙思想、意识形态的研究。他主张弘扬康德的主体性精神以进行再启蒙,并注重揭示黑格尔的思辨身份哲学如何堕落为一种压制性的意识形态。我和于无谨共事多年,我知道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话题是,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提倡思想启蒙,从而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张庆雄(复旦大学教授)

于武进教授是改革开放后最著名的真正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特别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他强调马克思的研究要揭开面纱。他以哲学史为基础对概念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中西结合的研究方法,创新的理论视角,都为学术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冯子仪(北京大学教授)

余无谨是一位议论学者。他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但有时我们觉得他的争论有点“过分”。他几乎会挑战大家习以为常的所有观点,他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非常强。

他是一位热爱智慧、渴求知识、谦虚如愚人的人。他不仅与时间赛跑,寻找每一个阅读和思考的机会,而且通过积极的提问、讨论和反思不断寻求知识。几十年来他还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重新理解马克思”。努力工作,树立榜样。

——童世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于老师的勤奋读书已成为学界的传奇:开会时读书,从不错过别人说的话;他在飞行时和车内读书;不管出去多久,他基本上都会带着一本书两天。书籍数量。唯一的例外是2012年他住院的时候,因为老师的妻子不让他去,所以他带着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经典。

于老师的文章虽然批评得很尖锐,但仍然保持了正确的做法。这种中间路线的思维体现在他在清醒的批评和毫不妥协的责任之间保持的平衡。他强调,面对现实,需要启动一个批判的过程,不仅要与这个时代的无根性作斗争,而且要与对这种无根性的掩盖作斗争。他反对知识分子自命不凡的通病,承认在商业化浪潮面前,批评可能是堂吉诃德式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弃思想家的责任。

——王幸福(复旦大学教授)

依据百度的规定 seo是如何优化的 (根据百度)
« 上一篇 2024-12-03
百度收录网站入口及方法 (百度收录网站需要多久)
下一篇 » 2024-12-0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