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世界第一,春节文化意义深远
国画《庆贺年》(局部)是清代姚文翰创作的。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民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达到44项,居世界第一。
中国人民围绕春节丰富的社会实践,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可感知的、可知的、可行的、可观察的、可体会的,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精神家园的深刻记忆。本版邀请学者、艺术家讲述春节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与读者分享他们与春节的故事以及对“年”的理解。
- 编辑
人类共同的文化礼物
肖芳
隆冬时节,南半球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传来喜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春节文化研究和教学的从业者,我参与了春节申报过程。我感到自豪的是,春节终于成为了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今天的春节虽然是在1914年命名的,作为岁首的农历新年,在中国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历年的第一天在古代有不同的名称,有正日、正旦、元日、元旦等。它的时间基础是新的年度周期的开始,即一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由于夏、商、周、秦、汉历代的历法不同,所以一年的第一天也不同。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确定了正月初一。此后,无论立法如何修改,正月初一都是固定的。
春节本来就是立春的节日。由于农历新年临近立春,因此新年常有迎春的习俗。这为民国初年元旦更名为春节提供了现实依据。从1949年起,春节就被定为法定节假日,我们都享受着春节的欢乐。 2006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随后在春节类别下不断拓展。到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布时,据不完全统计,与春节、元宵节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超过400项,更多省级项目800余项。
在神州大地上,春节文化遗产璀璨夺目、异彩纷呈。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四大类: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俗习俗和饮食。年夜饭是过年最期待的享受。中国的南北地区有不同的年夜饭。这些食品的制作工艺、口味和食用方法,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情感和道德。比如北方的面食制作技艺、霍州年糕、闻喜花馍等都是过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中,最著名的就是稷山过年的麻花。它因其独特的口味、精美的外观,又因为它象征着吉祥、团圆、幸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南方的麻糬和年糕都是必不可少的年味美食,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衢州邵永丰麻糬糕,就是春节餐桌上的“常客”。
二是春节艺术。春节是盛大的传统艺术节日,春节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数百项。进入春节,我们就进入了一个艺术的时空,红色的春联,喜庆热闹的年画,锣鼓喧闹的年戏,高耸的楼阁,怪异奇幻的脸谱,翻滚的龙狮舞蹈、美妙的管弦乐等,令人陶醉。例如,木版年画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艺术形式。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河北武强是非遗木版年画四大产区。它们都以其精美的构图和吉祥的寓意衬托了春节的红红火火的气氛。元宵节的花灯是春节艺术最后的精彩展示。比如秦淮灯、洛阳宫灯、北京灯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春节娱乐活动。春节娱乐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如逛庙会、玩社火、逛元宵、走花街等。春节期间的娱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旨在放松身心、放松心情的文化设计。增强社会活力。北京地坛庙会、厂甸庙会、汉阳桂园庙会、秦淮灯会、长治社火、宁夏六盘山区迎春官送福、广州越秀花街等都是热门节庆项目,人们从春节中得到了很多享受娱乐幸福感。
四是春节礼仪习俗。春节是一年一度循环中的重要节点。是辞旧迎新、祈福吉祥的重要节日。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创造出历史社会中的各种礼仪、仪式,构成了春节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产。虽然我们在春节申报世界遗产时,只列出了江苏省无锡市吴氏家族、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刘氏家族、桃源村陈氏家族的祭祀活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然而,这种情况更为常见。春节期间祭祖是中国人的常规习俗。过年回家的重要动力不仅是与亲人团聚,更是表达诚挚的怀念。新年送别、团圆、拜年实践中的春节礼仪习俗,建立了人际关系的纽带,为人们的情感和精神联系提供了互动的中介,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做出了文化贡献。
对春节文化习俗进行解读和艺术理解十分重要,可以为春节增添更多的光彩和魅力。民间文学部分,如过年神话、过年山歌、过年故事、谚语等,都是我们在传承和保护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要特别关注的对象。
龙年即将结束,我们的春节已成功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这是中国人民的荣耀,也是中国人民送给世界的礼物。盼望春节丰收的和平、家庭、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中国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财富。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春节是内涵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话者:刘奎利(民俗学家) 周飞亚(本报记者)
春节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春节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也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
好消息传来后,本报记者立即采访了著名民俗学家刘奎利。刘奎利连续多年持续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他对春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记者:作为专家组成员,您参与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的论证过程。您认为春节申遗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刘奎利: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44个项目中,春节是内涵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项目之一。这一点可以从其大量的子项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工艺。 。春节最符合社会习俗、仪式、节日等范畴,但其他四类文化元素都可以在春节中找到。
春节也是传承人数最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一个子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个世代相传的群体。春节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春节期间各种习俗和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传承者、创造者。
记者: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您认为下一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
刘奎利:继承和弘扬春节文化,首先要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其实我更喜欢用“年文化”而不是“春节文化”。 “春节”一词是从1914年才开始使用的,自古以来,我们都在庆祝“新年”。 “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年”就是总结昨天,在这里划清界线,进入新的时间周期,对未来寄予最美好的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通过共同的节日仪式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通过登门拜年来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从而结束这一年中所造成的不愉快和不幸。久别重逢而产生的疏离感,在这样的场合就消失了。云散去,感情更加融洽;人们在过年时克制自己的言行,展现出最平易近人的一面……没有一个节日像“年”一样,它包含了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记者:近年来,春节民俗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微信红包、短视频拜年、“反向”过年、旅游过年等,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
刘奎利:微信红包、短视频拜年等现象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自然产生的。它们都是传统民俗的延续,没有本质区别。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城市。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挨家挨户地送新年贺卡。每家每户的门上都有一个邮箱。每天早上去信箱找到新年贺卡并阅读,让我感到特别高兴。现在的微信拜年、短视频祝福不也是名帖的另一种形式吗?我认为,强调真实的民间传统并不意味着它们保持不变。至于“逆向”过年、出行过年,依然是一种团圆。无论过年的方式如何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幸福核心并没有改变。
记者:面对这些变化,不少人指出,“年味”似乎淡了,春节的“节日”性质越来越浓。
刘奎利:确实,过年需要更多仪式感,有一些过年习俗我们应该努力恢复。但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年味不仅仅在饺子和压岁钱上,更在人们的心里。
记得有一年我在上海,没能回家过年。大年初一,走在街上,我想对每一个见到的路人说声“新年好”。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那个特殊的时刻,你遇到的每一个陌生人,比如亲戚、朋友、同事,甚至送货员、出租车司机等,都会让你有不同的感受。
这就是今年的味道。只要我们心里还有这样的情感,年味就永远不会消失。
记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恢复和增加“过年”的仪式感呢?您对此有何建议?
刘奎利:可以从最简单的小事做起。例如,过年时更加注重穿新衣服。如今,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好。他们一年四季随时购买新衣服。过年穿新衣服似乎没什么特别的。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过年穿新衣服背后的文化内涵。剃须、梳洗代表着人们在一切焕然一新时对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大城市可以更多地恢复“走街串巷”的传统,比如跑陆船、走花街、踩高跷等。此外,在新中国,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社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年活动。通过这些行动,一些逐渐消失的传统可以重新植入每个人的心中并生根发芽。
一元恢复一切,更新一切
刘大贤
那些历史悠久的节日,都是代代相传的。人们对它们已经习以为常,往往意识不到其中隐藏的文化密码。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就是这样的存在。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家在农村。每当过年的时候,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必须回到家乡。除夕夜上坟祭祖、扫庭院、贴春联、放鞭炮、给长辈磕头、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除夕夜熬夜后的大年初一,朋友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挨家挨户拜年。当我成年后来到城市生活,许多习俗逐渐消失。回想起他们,我不禁有些怀念。
记得我见过最常见的春联是“一元重新开始,万物更新”,横线是“天下同庆”。当时我并没有多想,但后来我偶尔读一下《春秋》,发现这幅可能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对联,其实是有很深厚的基础的。出自《春秋》中的“元年春王征曰”。
《公羊传》解释了这段话:“什么是元年?王之始。什么是春?岁之始。谁是王?谓之文王。是说元年吗?”王而正月?王正月是什么意思? “王正跃”是解释为“大一统”?汉代学者何休评论说“通”是“开始”,“君王之首,受命改革制度,治理教化天下,自诸侯至”。老百姓,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草木昆虫,无一不与正月联系在一起,所以“云政教之始”被广泛接受。也就是说,接受天命的君王若想将政教传播到天下,最重要的就是重新立正月初一,赐予天、地、人、物。万物有新的正气开始,开辟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天地时代,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时间支配着空间,或者说,只有时间的标准确立了,社会才能获得稳定的秩序,世界才能统一。这并不是完全人为的结果,而是自然的产物。春节是人们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的关键时期。秋收冬储后,粮食返回仓库。阶段性的收获结束了,新一轮的作业即将开始。春节体现了“辞旧迎新”的双重意义。它源于农耕的自然时序到社会的季节,进而成为生活的节律、生命的节律。自然时间、社会时间、人文时间融为一体,成为一体。它是嵌入中国文化基础的思维和语法。经过一年的努力,人们可以在春节期间休养生息,为新的开始积蓄身心能量。
这是一种源自古代文明的智慧,融汇了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工业化社会的出现当然部分打破了农业社会的时间秩序,但它不会消失。作为根深蒂固的文化核心,春节的外在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内在的尊老爱幼、合家团圆、祈福等精神理念却依然鲜活。虽然小时候的很多春节仪式都发生了变化,但人们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各种新的形式,特别是新媒体和数字化的庆祝节日的方式,继续传承着这个文明的成果。
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它为人类整体文明贡献了中华人文智慧,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当春节序曲响起
郎朗
春节世界遗产申请成功!在去参加法国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仪式音乐会的路上,我看到手机上的新闻,感到高兴和自豪。
春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目前,世界上已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世界上大约1/5的人口以不同的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2023年,春节将成为联合国节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春节将传播到世界更多的角落,受到更多朋友的喜爱。
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当我们谈论“过年”时,都会唤起我们共同的记忆,激活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我的春节记忆一半在国内,一半在国外。春节是春天的旋律,是希望的旋律。小时候,春节的序幕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高潮是除夕夜的熬夜。这旋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放灯为止。在我的家乡沉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叔叔,全家围着火堆看年。有热床、堆雪人、放鞭炮、抽雪糕、吃酸菜饺子,好热闹啊!除夕夜还有固定节目。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每个人都必须回忆一下过去一年的收获。并许下来年的愿望。后来出国留学,过年就变得更像是庆祝中秋节了。那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一个思念家乡的时刻。近年来,我更喜欢回中国过年,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新年是团聚,是重新出发。新年过后,过去的一年将圆满结束,我们将有更多的精力奔向未来。
春节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有人说,《春节序曲》一响起,就感觉新年快到了,新年的香味四溢。作为一种流动的艺术,音乐表达我们的情感并唤起我们的同理心。它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我担任2023年“欢乐春节”文化大使。我的春节记忆里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演出,以及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辞旧迎新的时刻。在华盛顿、布鲁塞尔、东京等地的春节演出中,我都会表演《摇篮曲》、《雪花》、《春天的舞蹈》等看起来没有年味的作品。在我看来,春节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用来讲述春节的音乐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美食也是向世界推广春节文化的重要途径。国外演出结束后,我们总是选择当地的中餐馆过年。席间,有中国朋友,也有外国朋友,大家分享了在各自国家迎接新年的故事。世界各地都有多种庆祝新年的方式。说到中国的春节,外国友人往往最感兴趣的是各种各样的中国美食,从火锅到饺子,从汤圆到年糕,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共生。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迎接新年的仪式。传统的年俗习俗在继承中得到更新,一些新的习俗也不断增加。我曾经爬到西安古城墙观看自贡灯展。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西北风情相融合的新款灯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节是一年中最有味道的时候。这滋味是合家团圆的热闹,晚辈在饭桌上给长辈敬一杯酒,长辈给晚辈送红包鼓励晚辈祝福,盘腿坐在热炕上吃一盘刚出炉的饺子,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中国的味道历久弥新……这年味,烟火气十足,人情味十足。
(作者为著名钢琴家)
版面设计:王哲平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7日第08页)
文章评论
该文章详细描述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传承,作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传统节日之一,年味不仅仅在于各种习俗和传统仪式上带来的热闹氛围和情感交流体验等表面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评论非常精彩!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和推广全球共享的文化遗产的里程碑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