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国文学的永恒瑰宝,海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要:文学传统就是民族传统,《诗经》因而具有永恒的意义。
孔子说:“不学诗,就不能言”。在中国,《诗经》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海外,《诗经》早在公元前就已流传到周边国家。它是一部可与《荷马史诗》相媲美的中国文学作品。 《诗经》被一代代读者反复吟诵。它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也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苏联汉学家费德林曾高度评价《诗经》,称其“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百科全书”。
自孔子以来,对《诗经》的研究和阐释源远流长。两千多年积累的成果,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诗经》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帮助我们今天再次走进它。 。
《诗经》既是“诗”又是“歌”
从今天看来,《诗经》既是“诗”,又是“歌”,是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全书共305章,是周周编撰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但人们不禁要问,这与后人编撰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以及后世无数的诗集是一样的吗?显然这是非常不同的。
《诗经》不是一部普通的抒情作品。它还具有宗教祭祀、礼仪、讽谏、社交、历史记录、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事实上,抒情写作只是其众多功能之一。因此,从它创作之日起,周人就不把它视为纯粹的诗意艺术品。从《左传》、《国语》记载的诸侯大臣的诗词、讽刺谏言、政论,到《周礼》记载的太史教六首诗和颜夕的歌声, 《礼记》与《礼记》舞,最近出土的《孔子诗论》,对孟子、荀子等学者的诗歌评论,我们可见《诗经》在春秋以前的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高的。因此,我们不能将《诗经》等同于一般的诗集或后世的诗选。它是周人精心挑选、编撰的一部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化经典。
因此,自战国以来,它就被尊为“经典”,位居当时“六经”之首。汉代以后,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其丰富的内容被历代儒家学者充分阐释。以对“儒家经典”的尊崇,影响了中国文化2500多年。
与《易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几部经典相比,《诗经》有很大不同。其一切内容均以“诗”的外在形式呈现。因此,想要进入《诗经》、了解《诗经》,就必须从“诗”开始。对于古人来说也是如此。 《毛诗序》云:“诗人之志在心,言为诗。情动于心,而表于言。言不足,则叹之。叹于”缺乏它,所以他永远唱它“咏歌的缺点是手舞足蹈。”可见汉人解释诗歌,也首先强调了这部经典的文学特征。出其差异借鉴其他经典,试图从诗歌的抒情性出发探讨其产生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从而提出“风雅正变”的理论,这对唐代孔颖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写了《毛氏正义》,继承了这一汉学传统。
但遗憾的是,研究汉唐诗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释它的抒情艺术,而是以它为出发点来解释“诗”在当时社会所发挥的巨大教育功能。 。他们认为“正得失,感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并改变习俗。”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以“诗之用”为目的的诗歌传统。 。这说明,在汉唐诗经学者眼中,《诗经》已不再是诗人感情激发的个人抒情作品,而是寓言教育的工具,脱离了艺术性。诗歌的本质。
巨大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与汉唐诗经学者一样,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诗经学者,也是从诗歌的抒情本质上走近《诗经》的。朱熹在《诗集》开篇中说:“人生于寂静中,这是天性,为物所动,而有欲念。既然有欲念,就不能无念。”既然有思想,就不能没有思想。”字。既然言语已经说出,言语无法完成所说的一切。除了叹息、吟诵之外,还要有自然的声音节奏(演奏)。之所以写这首诗,是因为他比《诗经》中的汉唐之士走得更远。他还强调了人性的重要性。在诗歌灵感中发挥的作用。在朱熹看来,《诗》不是美丽讽刺的工具,而是一本能够影响人心的《圣经》。但遗憾的是,朱熹仍然坚持“儒家经典”的传统。他认为先贤编纂《诗》、供后人研究《诗》的目的是为了教化。表面上他反对汉儒,反对《毛诗序》。事实上,他凭借汉代儒家“雅正”的学说来区分作者性情的恶与正,经不起事实的推敲。例如,《周南》、《昭南》中的同类型诗,“是妃子自己作的,表现出她的纯洁、宁静和专注”(《卷儿注》),而《正风》中的同类型诗“是贵妃自己作的,显示出她的纯洁、宁静和专注”(《卷儿注》)。而《魏风》中的“好色奔跑诗”,不仅凸显了他的理学偏见,而且将《诗经》的研究引向了任意解释的主观方向,这也是脱离了诗歌的艺术本质。
清代《诗经》研究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古经派、近代经派和独立思想派。清初至清中叶,中国古代典籍研究依靠日益深入的音韵、训诂、考据研究,将《诗经》的实证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清代中叶以后,现代经典反对古代经典繁琐的考证,开始注重阐释《诗经》中的“小言大义”,并将其作为“以理维新”的工具。古人。”除了两大流派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试图突破汉宋《诗经》的研究传统,进行独立思考,在《诗经》的创作目的和艺术分析上做出了更多的探索。 《诗经》”。清代《诗经》研究的成就超越了前代。无论是在历史研究还是阐发原理方面,都为现代《诗经》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总体而言,清代学者在汉学、宋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仍然没有偏离儒家经典的轨道。
“五四运动”以来现代《诗经》研究的最大成就,就是不再把《诗经》当作“经书”,而是将其回归文学本体论。用现代文化艺术观念解读《诗经》,就走上了朱熹那样的主观解读之路。新时期以来,当代《诗经》研究对此进行了认真反思,《诗经》历史文化考察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从周代礼乐文化的角度来全面审视《诗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这一研究过程也存在不足。注重文献研究而忽视艺术分析。许多冗长的《诗经》研究著作都脱离了作品,甚至美丽的诗篇也被肢解成知识的碎片。这违背了诗歌的艺术本质。这促使我们反思,《诗经》虽然不再被视为封建时代的“圣经”,但其巨大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21世纪的今天,面对丰富的《诗经》历史研究成果,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文化概念来理解《诗经》?用什么方法才能进入《诗经》呢?我们怎样才能重新认识它的伟大呢?
内容丰富、艺术魅力
要读《诗经》,我认为首先重要的是要了解周朝的文化。 《诗经》是在周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既然“诗”是一门“感物而感、感而动”的艺术,那么它所感的“物”就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在中国诗歌传统中,“物”不仅指客观对象,还包括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环境,甚至包括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审美观念也是在那个时代培养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汉代《诗经》确立的“风雅正变”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不能仅限于此。近代历史、考古、文化、语言学、哲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使我们对周代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关注每首诗产生的具体文化背景,更要关注《诗经》创作和编修的整体文化环境。
没有对周代社会历史变迁、政治文化制度建立、思想建设的研究作为认识基础,我们就无法理解《诗经》的形成、地位。当时,以及它所发挥的许多社会功能。无法理解它的内容为何如此丰富,无法认识到这部作品为何伟大,更无法给予它准确的历史定位。这就好比我们不了解战国历史,不了解屈原居住的楚国文化环境,就无法了解屈原;不了解屈原,就无法了解屈原。不了解唐代社会,就无法了解唐诗。以《诗经》作为周代文化的产物,从周民族的产生、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礼乐文化的建设等方面入手,探讨《诗经》丰富的内容与《诗经》之间的密切关系。 《诗经》与周代的社会生活。这是我们进入《诗经》的第一步。
走进《诗经》的第二个要点是了解《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虽然内容丰富,在周代社会和后世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一切都是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来实现的。传统的《诗经》研究虽然不否认“诗”源于人类情感的表达,但实际上却把它当作《诗经》而不是文学作品来研究,最终偏离了其艺术本质。 。因此,传统《诗经》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普遍缺乏对《诗经》艺术特征的分析。现代《诗经》研究虽然回归了《诗经》的文学本位,但没有将其融入到对周文化的整体认识中,也没有显露出其独特的时代艺术特征,因此不能从文体形式上解释其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我们常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这不仅指文学的内容,也指不同于其他时代的艺术形式。形式和内容密不可分。 《诗经》与后世诗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音乐和歌曲特征。这来自中国早期诗乐合一的传统,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出发,我们就会发现,《诗经》的曲调组合方式、演唱的构图结构、各种演唱方法、程式化表达的演唱技巧,都与后世诗歌有着显着的不同。 《诗经》所采用的诗体、它的节奏韵律、措辞艺术、植根于象形文字的诗意表达等等,都显示出它在艺术上的独特性。 《诗经》305篇作品的丰富内容可以通过这种时代特有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因此,结合周代文化解读《诗经》的艺术形式,揭示其艺术原创性和时代特征,是我们走进《诗经》的第二步。
走进《诗经》的第三个要点就是要仔细阅读、欣赏《诗经》的文字。我们学习、研究《诗经》,最终还是要落实《诗经》的文本。其丰富的内容、优美的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具体作品的研究和文本的欣赏才能真正领略。但由于历史遥远,后人对周代文化并不熟悉,对《诗经》的考据解读始终存在诸多文化障碍。我们对《诗经》的所有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将文本融入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证明理论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避免陷入主观假设的泥潭,也是为了分析文本,理解作品,了解其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其艺术魅力。雍容华贵,出神入化,终于达到了入《诗经》的目的。
文学的传统就是民族的传统
从中国民族诗歌发展的整体进程来看,《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将中国诗歌从原始时代的自发歌唱转变为主观动机明确的艺术创作;它把中国诗歌从原始时代的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抒情,从此出现了个性鲜明的个体诗人;通过对《诗经》诸多篇章的艺术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诗人早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掌握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开始在美方面占据主动。追求并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正是以上三点,标志着《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是中国诗歌艺术真正走向文明的开始。只有从这个出发点,我们才能理解《诗经》对后世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它确立了以“抒志”、“抒情”为特征的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文化传统;确立了以“雅”、“比兴”为标准的中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艺术原则;它以四字为主,也有其他长度的诗句,以其鲜明的韵律和韵律特征,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础。语言形式基础。
《诗经》的制作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高雅品格和高超的艺术才华。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经典。从编成之日起,《诗经》就成为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典范、人生的教科书。它不仅培养了后世的中国文学,也培养、教育了后世的人。文学的传统就是民族的传统,所以《诗经》具有永恒的意义。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本文也是《诗经十五讲》的介绍,已删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