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少女如何让古风民乐大放异彩?青春片中的独特魅力与深刻主题
推荐语
我们可以哼出《致爱丽斯》这首曲子,然而却未曾听过《广陵散》;我们能够唱出“欢乐女神,圣洁美丽”这句歌词,却记不起来《平沙落雁》和《汉宫秋月》这两首曲子。在如今民乐渐渐被人们遗忘的这个时代,《闪光少女》凭借它独特的方式,使古风民乐再度展现出耀眼的光彩。
——俱乐部活动执行人 邓颖
青春片,其实就是那些招数在不断重复。有男女之间的爱情,有同舍的友谊,有同性的矛盾,有异性的勾搭。然而仔细去数,那些被称作伟大的青春片却都能从这些普通的招数里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美国往事》以青春为载体言说岁月,《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凭借少年来言说世界,《阳光灿烂的日子》借由欲望去言说变迁,这些都属于极为出色的上乘之作。
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很长。因为这三部优秀的作品都通过青春的棱角,将整个时代的面貌以及时间的变迁折射了出来。
《闪光少女》没有那么沉重的折射和表达。但它借着青春岁月,投射出了对舶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思考,也对少年志气进行了反思。
作为一个有二十年宅龄的人,我个人很不喜欢总是把 ACG 和二次元挂在嘴边的。然而,我毕竟被当作异类很多年了,深深体会到入宅的艰辛。那种被环境和他人不理解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如今,环境宽松了许多,所谓的“二次元”也逐渐被众人以一种表达方式所接受。而这部《闪光少女》,为所谓的“二次元”做出了一个更积极的榜样和表达。其中很多混搭在专业人士眼中会引起反感,然而从破壁宣传的商业手段角度来看,已经能够很好地达到目的了。要知道,就我现在所观看的二次元作品而言,其高度和内核远远不是那些 COS 以及直播番剧所能表达的,所以我不会过多谈论关于二次元的事情。
《闪光少女》的剧本完成度很高,令人惊艳。其采用三幕式结构且贯穿始终,节奏把握精妙,基本无废话和废铺陈,起承转合的掌握就像教科书一般精准。编剧很善于抓住每一个冲突点,从小冲突逐渐变大变化。每一段“合”的部分都花费了很大功夫。在最后大高潮来临之前,每一个节点的高潮以及下一幕的冲突开启都做得非常自然、浑然一体。在国内,这样的导演数量很少,这样的剧本也很少。大导演不思进取且无心经营,新导演又迫于演员的压力,大概只有由年轻人组成的这样一群团队,才能够达到契合度如此之高的程度吧。
其实在中国,青春时期的人们都会被分成两派,一派处于鄙视链的上游,一派处于鄙视链的下游。这样的鄙视链有诸多分类,例如有 DOTA 与 LOL 以及王者农药之间的鄙视链,还有马頔与李志以及宋冬野之间的鄙视链……这些鄙视链深深扎根于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土壤之中,滋生出了撕逼的种子,并且长出了键盘上的喷子。这些喷子长期处于鄙视链的下方,并且他们无法证明自己。
片中女主一方,其一处于民乐的鄙视链下方;其二处于二次元的鄙视链下方。在我国的年轻人当中,最为尖锐的是“有什么用”与“我喜欢”之间的矛盾。以大人的思维来看,“用”几乎等同于赚钱、好工作之类。然而在我看来,钱啊、工作啊,那不都是为了让我开心而服务的,要是不开心,即便有钱、有好工作又有什么用呢?青春的志气体现为“没用啊,那又怎样?!我喜欢,我高兴就足够了”。要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创造和创作,都并非以“有用”为目标。因此,弹钢琴是一种成功,弹扬琴也并非一种失败,只是因为选择不同而无法相互合作罢了。
毕竟,经历了青春期这一阶段后,往后谁还能记得谁呢?老师也好,同学也罢,谁会在意你学的是钢琴还是扬琴,也不会去考虑有用没用,谁会记得呢?
大概,只有自己记得吧。
只有自己记得,是什么东西陪伴了自己十几年,
只有自己记得,是什么人并肩走过一段路,
也只有自己知道,那些闪光的人与事,
真的不是说放就放的。
那么,青春一场,必须自己燃烧一把,
让这段岁月high起来。
青春世界,不是讨论‘有用’的时候!
那是一场叛逆个性和正统正经的斗争
是“山野村曲”和“登堂入室”的斗争
更是舶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斗争。
我的青春,
是伴着二次元acg电影摇滚乐一路走来的。
听不懂流行,也不明白古典。
那时不如今日,二次元文化就被当作是怪胎,
听摇滚被理解为标新立异。
似乎,钢琴提琴就是高端大气,
吉他贝斯就是污秽低俗。
现在想来,说这话的人,抱着这种态度的人,
可笑至极。他们不知大雅之美,
也不懂大俗之魅,人云亦云,最后不知所云。
而在闪光少女中,当这种矛盾再出现时,
那些孩子们的抗争与倔强与努力,
就和我过往一个样子。
人生啊,不不只是成功,留学,高大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