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造园艺术:如何以拙政园为例设计一座江南庭院
这篇文章参考了《江南庭院——与造园人穿越时空的对话》,其作者是中村苏人。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原本建造园林是造园师或者工匠的工作。然而在中国,情况发生了变化,文人造园成为了一种潮流(至少在当下是如此)。拙政园在这当中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所以我们今天以拙政园为例,来聊一个话题。如果你是一位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文人,那么你应该怎样用文人的手法去设计一座花园呢?
第一步 立意
从有造园动机开始,到获得最初的视觉形象这个阶段,被称作“庭院的立意”。立意可以说是造园者的“初心”,也可以说是造园的动机。小蚂哥更愿意称它为“造园的情绪”。我们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能够接受情感,并且能够合适地回应,不管对象是人类还是自然。
我认为情感抒发并非无缘无故。文人造园之时,或者在造园之前的很久之前,他们的内心就已经开始确立立意。这与造园匠人随意营造的庭院是有区别的。拙政园的立意是将园主人强烈的归隐愿望融入其中。归隐和如今的流行词“自闭”不一样,归隐可没那么简单。
归隐可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有的中老年行为。中国自百家争鸣后,一直受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影响。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处事法则,却被古人巧妙地融合了。年轻时豪情满怀,便选择“入世”去成就一番大事业。到了年老干不动时,就干脆“出世”,做一只自由自在的闲云野鹤。看上去十分完美。
嗯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但在社会中做起来实在是不容易。你怎能保证年轻时的那股满腔热情不会因世道而白白流失呢?你又怎能确保在年老时还有机会去享受内心的安宁呢?所以你去了解各大古典园林园主背后的那些故事,大多都是饱含着辛酸的泪水啊~(我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可怜人的故事进行一番对比呢?)
王献臣是拙政园的园主,他生性具有文人的秉性。在如今圆滑之风盛行的时代,你或许会说他清高迂腐。然而,即便在明朝那个时期,能够做到像他这样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他曾担任巡查御史。他拒收贿赂,执法无私,这招致了被告的嫉恨。之后,他遭受谗言陷害,遭遇了贬官的厄运。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了一次。在第三次贬官之后,他在赴任的途中毅然辞官,回到了故乡。
王献臣的故乡并非穷乡僻壤,而是中国最为发达的文化城市苏州,苏州有大批富贾豪绅。当时的富豪们纷纷在此营造豪华庭院,在这样的风潮之下,王献臣开始营造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仇英画的清明上河图就很好的描绘了明朝中期苏州城的场景
今天我们知晓“拙政”,都明白这是王献臣对官场的讽刺以及愤世嫉俗的表达。然而,你仔细想想,在当时,将“拙政园”这三个字挂在大门口,需要具备何等的勇气啊!这就如同在别人都在炫耀自己在官场中多么能混的时候,王献臣却挂上了牌匾,上面写着:作沙笔官。
王献臣做了这件事,并且将拙政园打造成为“不出城市而得山林之性”的模样,他这是在践行自己心中的“道”。
所以我们说,立意是文人造园的精神内核。
我们之前讲过楹联和建筑命名。古人对每个字的拿捏都很有分寸,“拙政”这两个字也不例外。它是取自晋代潘岳的《闲居赋》。
于是明了知足的界限,期望有浮云般的志向,建造房屋、种植树木,逍遥自在、自得其乐。池塘足以用来捕鱼垂钓,舂米纳税足以用来代替耕种。浇灌菜园、售卖蔬菜,供给早晚的膳食;放牧绵羊、酿造奶酪,等待伏天和腊月的费用。孝顺啊,只有孝顺,对兄弟友爱,这也是愚拙之人的为政之道。
我坚守知止知足的本分,收敛起对富贵的念想。在乡间建造房屋、种植树木,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池塘中的鱼,足够我去垂钓;春米作为税赋,足以让我去耕田。浇灌菜园、售卖蔬菜,用来供给早晚的饭食;牧羊获取乳汁,用以供给伏腊祭祀的费用。孝顺父母,友善兄弟,这也是不善为政者所施行的为政之道啊。
你看,王献臣在官场遭遇失意。然而,他有着自己内心所坚守的“政”。这种克制自己不随意挥霍,懂得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造就了拙政园俭朴、素雅的中心思想。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拙政园与当时不同。在王献臣的那个年代,拙政园真的宛如一块自然之地,从他的好友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便可以略知一二。
深静亭
芙蓉隈
好,我们有了俭朴,素雅的立意了,那么下面如何设计呢?
第二步 设计
其实设计是我们现代的辞藻,换做文人来讲应该是营造。
营造在字典里的释义包括建造和构造,还包括编造。即要在空间里安排各种事物。然而在那个时候,没有 PS 这种软件,也没有 SU 和 CAD 这些工具。并且当时还没有平面图这样的说法。那应该怎样做呢?
文人造园在中国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是别着急的原因。我们拥有文人画,这为文人造园提供了条件。
文人画,也被称作“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它属于古代的艺术教育内容。其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进行的绘画。这种绘画有别于民间绘画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它始于唐代的王维。作者通常会回避社会现实,大多取材于山水和花木,以此来抒发个人的“性灵”,偶尔也会蕴含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宣扬“士气”“逸品”,注重笔墨所蕴含的情趣,不在意外形的相似,着重神韵的体现,并且重视书法、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以及画中意境的表达。对于传统美育思想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代陈衡恪提出“文人画具备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备这四个要素,才能够达到完善的境界”。
小蚂哥最为喜爱的朱耷,被称作八大山人,实际上就是他自己。他除了擅长画画之外,还精通书法,并且能够创作诗文。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他画中的人物和动物都呈现出翻着白眼的模样。
文人画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概念。诗书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最好还懂点音律。追根溯源,要说到之前提及的王维,他对后世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深远。
不过这造就了一个特点,文人画注重神,把传神当作首要任务,所以画得像不像、好不好就不那么关键了。然而,西方的油画和蛋彩湿壁画大多是为宗教或有钱人服务的,要是画得不好,就需要一直修改,这与我们文人画的自我欣赏是不同的。
文人画中一类重要的画是山水画,它寄情于景。然而,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存在差异。西方的风景画讲究透视法则,景物的排布需遵循透视。因为油画是画在布上的,所以其大小尺寸会受到限制。
小蚂哥十分喜爱普希金的油画,你能够察觉到光线与色调那细微的变化。
中国的山水并非把视点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把画家自身的心路历程,如同戏剧那般依据时间的顺序进行精心的排列与组织,并且以“景”的方式来进行阐释说明。
山水画有衡竖两种形式。我们难以一眼看尽所有景色。只有通过从右向左、从上到下的顺序,一点一点地“游览”,才能领会整幅图画带给我们的壮美景色。这有点像今天的电影,随着手卷不断展开收回,视线也在不断上下跳跃。因此,这时西方的构图法则就不适用了,而我们把文人山水这种构图称为独有的“散点透视”。
下面给大家展示两张感觉一下:
袁江《瞻园图》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图
散点透视简单而言,是一张画面会出现多个灭点。不要以为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不科学的。当你拿出手机去拍摄一张全景照片时,所运用的原理就是散点透视。
山水画对于造园而言就是平面布局图。它虽看似更像鸟瞰图,但能表明景物的位置大小以及地形水体的大致走向。例如在《不朽的林泉》里,高居翰与两位中国年轻学者合作,将止园图册中的止园精准地还原成了平面图。
个人觉得如果你喜欢园林,同时喜欢文人山水画,一定要看看。
咳咳,说远了。文人造园实际上就是把山水画的二次元世界转化为立体的形态。听起来似乎很简单,然而这一步是相当复杂的。山水画只需考虑单面观赏,而庭院却是 360 度的全景视野。因此,要将二维山水立体化,我们需要经历三个步骤。
1、划分景区 2、布置环路 3、调和建筑
1、划分景区
文人艺术里,诗、书、画都是同源的。它们的构成都以中国古诗词的“起承转合”当作基本的标准。小蚂哥在之前的景观笔记中分析过,古典园林采用的就是这种标准。
拙政园中园四大乐章的起承转合,详解详解请看这篇:
所以在“起承转合”里,任何一个部分自然就被划分成了景区。每个景区当中或许又包含着小的“起承转合”。最终把几个景区汇聚到一起,就形成了庭院。
拙政园的主景所反映的是水乡湖岛。按照这样的思路,能够将拙政园划分成 4 个部分。其中一些部分表现湖岛,另一些部分表现水乡。通过这样的方式划分了景区。这种划分方式是不是很像我们今天的功能布局图呢?
2、布置环路
有了景区后,我们需要用好几条不同的路线将其串联起来,以方便游览。路线之间可能会相互交织,而每条路线的设计,就如同园主带领你去观赏他心中那不同的山水一般。
边走边游览这种方式被称为“动观”,停下来进行观赏这种行为被称为“静观”。陈从周在他的《说园》里,对拙政园做出评价,说拙政园准确地把握住了最适合动观的那种特征,并且亲切地把拙政园称之为“动观之园”。
在园中,除了那几个主要的静观点之外,其余的大部分都是需要边走边看的。我们之前的文章已经提及过这一点,在此就不再重复说明了。
动观,静观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幻境的直观景象。
3、调和建筑
中国的庭院与建筑共生。我们很少能见到没有建筑的中国园林。所以,如果要写一个简单的造园公式,那么就应该是:
中国园林=山水景观+建筑景观
拙政园鸟瞰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建筑与景观的比例该如何去控制呢?同时,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分配的呢?实际上,在很早之前,中国就有一本理论书籍明确指出:“优美的景观是由个人的体验所决定并进行选择的结果。”
这本书是北宋画家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就是那个画出了《早春图》的郭熙。
当年我们学习中国美术史之际,老师拿出了这幅画。我一直感到纳闷,这黑乎乎的到底在哪些地方画得好呢?直到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高清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放大后的局部吧。
黑乎乎是因为细节很丰富呢。树枝有着枝丫,米粒大小的人显得生动且活泼。
咳咳,又扯远了。不过,景观笔记就是一个会扯东扯西的栏目呀,哈哈哈。
世之有笃论者认为,山水存在可行的,存在可望的,存在可游的,存在可居的。画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皆可归入妙品。此“四可”论被造园家当作营造园林的动态法则。
可行在园林中为游览步道,桥梁,山洞,回廊,舟船
可望在园林中为观景标志物如亭子等构筑物
可游在园林中为赋诗、垂钓、对弈的娱乐空间
可居是圆领中休息、宴席的居家空间
文徵明笔下的小飞虹
这些空间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构筑物。如果处理得当,还可以是园林空间。这套动态理论不仅被绘画界视为珍宝,而且园林界也从中获益良多。
《林泉高致》中包含我们熟悉的“三远”理论,这将留待后续再谈,我们先暂且搁置。当确定了立意,并且布置好景区的道路以及建筑构筑物后,我们就只差最后一步了。
第三步 意境
设计对于我们大多数现代设计作品来说可能就意味着完成了。然而,对于文人造园而言,还有至关重要的第三步,那就是意境的融入。
意境是虚的,那怎样让它变为实体呢?文人造园将意境划分成了几个层次,大致来讲至少分成了普通意境和高阶意境。
普通意境
文人皆具性情。他们可谓对一草一木都怀有情感。这种情感的寄托,使得园林中的山不再仅仅是对自然之山的单纯模仿,而是园主心中的山,亦或是通过假山的形式表达了园主心中的思想观念。
拙政园中的山映射着王献臣的精神,你能够将其视为王献臣的自画像。
园林中的建筑通常有一定的制式,不能随意加盖或修改。然而,园中的山水和植物却可以根据园主的性情进行主观调整。因此,若想了解一个园林的主人,只需看他庭院中的“山水”即可。
意远台
钓䂬
从文徵明的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拙政园是一个供人修行、向往自然的隐居之地。因此,那里的建筑数量不多,而自然却十分葱茏。
高阶意境
中国是一个有着文字的国度。我们使用文字,不仅仅是用于记录信息。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小伙伴都明白,中国文字的修辞极为精妙,这是 26 个字母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庭院中,文字是营造高阶意境的关键。
建筑的名称、楹联、匾额以及石碑上先人的笔迹,还有每次游园活动所留下的墨宝和诗句,这些文字的沉淀共同构成了园林高阶的意境表达。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够理解。小蚂哥感到欣慰的是,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诗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本文开头提及拙政园中“拙政”值得深入探讨,此“拙政”源自西晋潘岳的《闲居赋》。
浇灌菜园、售卖蔬菜,用来供应早晚的膳食;放牧绵羊、酿造奶酪,等待伏日腊日的花费。孝顺啊,只有孝顺,与兄弟友爱,这也是愚笨之人治理政事的方式啊。
这句既有自我嘲讽,又揶揄了当时统治阶层。
我们还能在文征明创作的《题咏诗集》里找到拙政园高阶意境的诗文表达。
好,至此我们已基本建成一座园林。让我们再次进行回顾,需用文人的手法来营造一座园林。
我们首先要有立意。立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对某个人生阶段情感的一种表达。
首先是设计方面,通过“起承转合”的方式来区分景区。接着,利用主人的兴趣将不同的游览路线连接起来。最后,要特别注意与建筑的融合。
庭院中的山水是表达文人意境的最直接手段,最后涉及的是意境。想要更高阶的意境,就需要融入诗文,让人们能够看到象外之意。
这几句话或许能对你欣赏园林以及提升设计能力起到帮助作用。小蚂哥写这篇文章,完全是有感而发。近些年来,风景园林行业整体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各种理论都极力通过数据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这本身没有问题。然而,很多学生和从业者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以为弄懂了几个软件就能在任何领域都无敌,学了几套理论公式就能战无不胜。而文人造园却慢慢地被年轻一代所舍弃。因此,小蚂哥写下了这篇文章,与大家共勉。
我是小蚂哥,我热爱花园。蚂蚁景观能够以小见大。我们下期再见。
文章评论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文人造园的艺术,从立意、设计到意境的营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作者通过拙政园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文人的手法来设计和欣赏园林之美;同时强调了文学修养在理解和创造高阶意境中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文人造园的艺术,从立意、设计到意境的营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作者通过拙政园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文人的手法来设计和欣赏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尊重和传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