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三体团队:打造真实可信科幻力作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于5月5日在武汉报道,主题为:我国动画作品《三体》的制作团队,正全力以赴打造出既真实又可信的科幻佳作,专注于“二次创作”。
新华社记者喻珮
多款游戏手柄、一个七阶魔方以及未读完的书籍整齐地陈列在宽敞的办公桌上,证书、奖状以及各式各样的手办则堆满了靠墙的一整面玻璃柜,旁边还有一只猫咪和一架三角钢琴相伴……这间充满“混搭”风格的办公室,归属于武汉艺画开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阮瑞,正是全球关注的《三体》动画的制作方和联合出品方。
2018年6月,阮瑞首次收到了《三体》的邀请,对方有意与艺画开天携手制作动画版《三体》。当时,这家位于武汉光谷的文创公司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然而他们精心打造的原创动画长剧《灵笼》已经颇具盛名,吸引了众多粉丝的热情追捧。
阮瑞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这次经历既意外又幸运,但伴随着的更多的是压力。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对《三体》这部作品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正因如此,他对于这部小说所蕴含的深远意义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三体》不仅代表着中国科幻文学的成就,其独特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质感,在二次创作过程中无疑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阮瑞指出,动画《三体》的创制挑战之一在于原著并非适合直接影视化的叙述形式,它更倾向于描绘对宇宙的理解和对不同文明间想象的描绘。在影视化的制作过程中,制作团队必须首先确保所制作的动画长剧能够贴合《三体》的风格,同时能够忠实地展现小说中的世界观,并且让观众感受到其真实性和流畅度。
2015年,《三体》荣获雨果奖,引发了现象级的文化盛事,催生了“三体”IP的第一个高潮期,并使其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科幻作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即将播出的动画巨制《三体》是国内动画剧集在资金投入和制作规模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孕育了我国首批投身于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其中1982年出生的阮瑞便是这批毕业生之一。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泛二次元用户数量已突破4亿,国产动画在各个产业链条上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阮瑞所带领的艺画开天,则选择了“影视化科幻类动画作品”这一发展路径。
“‘三体’这一知识产权极富魅力,众多业内资深人士均渴望有机会亲自加入其中。”阮瑞表示,自公司承接《三体》项目以来,人员规模已从最初的百余人增至近五百人。其中,新增人员主要投入到动画《三体》的编剧、制作、外部协调以及产能整合等多个环节。不少原本身处一线城市的专业人士也因该项目汇聚武汉,共同推进。在此过程中,整个团队的能力与技术水平也在持续提升。
原画制作,这一将科幻领域的广泛构想具体化的环节,对于动画的工业化生产至关重要。蔡明亮,作为艺画开天的资深成员,在《三体》这部动画的影视原画团队中,他指导着大约30名成员,将整个剧集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形。
蔡明亮经常向团队成员强调,在塑造罗辑这类角色时,应将自己定位为“副导演”,持续进行“选角”和不断尝试。制作太空站、航天器时,需对每个机械结构进行详尽的资料查询,以此培养自己的“机械工程师”素养。而当创作一片森林时,则需深入研究植物种类、生长的地理坐标以及海鸟羽毛的色彩,仿佛化身一名“自然科学家”。
蔡明亮指出,作品需迎合观众心中所期望的形象,同时亦需带来意外之喜。《三体》这部科幻巨著,其架构宏伟,元素深邃且复杂。在创作过程中,思考如何将作品中的环境、社会功能以及世界观以视觉形式展现,是至关重要的起点。
《三体》动画项目由哔哩哔哩、三体宇宙以及艺画开天三家共同制作。目前,该动画已在哔哩哔哩平台上发布了三条预告片以及一条宇航服设计的展示。同时,通过这一平台,作品收获了众多观众和粉丝的热烈反馈和高度期待。在动画制作初期,三体宇宙便对作品的世界观和科学性进行了精准定位,为制作团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效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哔哩哔哩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发表感言:“这类以视觉呈现的科幻作品,我期望它们能超越创作者的构想,最好能让我们在观看后,不禁为之一震,感受到一种震撼。”
阮瑞将这部作品的特质归纳为沉稳、冷峻、真实且可信,这同样反映了他对科幻题材创作的看法。他认为,这部作品具有积极向上的导向,并兼顾了青少年的“科幻迷”群体,期望年轻观众能从中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作用,《三体》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在于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
在阮瑞看来,作品要想持续焕发生机,稳定且高效的批量生产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这家成立不过七载的初创企业,在未来的日子里,仍将拥有众多调整与升级的机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