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大‘作’战”漫画作品展出
2020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动漫展组委会推出的《抗疫战》漫画作品展出。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抗疫英雄钟南山为主题的漫画十分引人注目。陈钰钰/光明影业摄
二次元动漫角色深受粉丝喜爱。陈钰钰/光明影业摄
2D网络社区90后内容制作人方浪浪用彩色沙画再现《红楼梦》场景。 资料图
编者注
青年亚文化是指年轻人创造的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以漫画、动漫、游戏等虚拟世界为基础的二次元文化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成为不可忽视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 二次元文化的“破墙”、“出圈”——与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对青少年弥合代际鸿沟、弘扬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流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发展传统文化。 然而,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失去真正的价值,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与光明日报组成联合研究团队。 他们通过在线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案例调查等方式,探究二次元文化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原因,并对其传播模式和社会影响进行研究。 梳理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二次元文化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20年5月4日青年节,主打“二次元”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英文名:Bilibili,简称B站)推出的《后浪》视频引起广泛热议; 富含多重跨界元素的“后浪”视频“跨年晚会”上,虚拟歌手“洛天依”与琵琶演奏家共同演绎了《茉莉花》等让全场眼花缭乱的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2D网络社区制作的《钢铁洪流进行曲》观看量突破600万; 共青团中央、各大高校、央视新闻等已入驻B站; 二次元流行语“可爱”、“萌宠”走进大众日常生活;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复文物》已上线,二次元文化平台后来走红……近年来,新媒体背景下,年轻人利用二次元元素,将经典变成经典。大众化,学术化为大众化,民族化为全球化。 二次元平台还积极拓展边界,寻求与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结合点,寻求对青少年亚文化的矫正和理解。 为什么二次元文化如此受“后浪潮”人群欢迎? 其“破墙”、“出圈”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其背后存在哪些问题? 本课题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
1、二次元与互联网的邂逅
青少年从中得到什么?
“以前接触二次元的时候,我都是处于二维状态,但现在不同了,二次元已经渗透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二次元行业7年的“李豆子”
“二次元领域有能力的人真多,UP主(即内容创作者)真是想象力丰富,有的经常能用自己的演绎和想象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有的则是使用黑科技的创作者,还有的会自发创建字幕组。现在看视频,感觉一定有弹幕。看到有趣的表情包或者刷新屏幕,我就会微笑。” - 从事2D行业6年的“会飞”小蚊子”
“二维”一词最初起源于日本,特指ACG(动画、漫画、游戏)等基于二维图像的虚拟世界,与“三维”现实世界相对。 互联网背景下,古风音乐、歌曲翻唱、宅舞翻唱、网络游戏解说、虚拟偶像等新的视听内容形式被纳入其中,进一步拓宽了二次元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二次元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年轻人最常见的文化表达形式。 以二次元文化最大的接受、创造、加工、传播社区哔哩哔哩的数据为例,用户年龄集中在1999年至2005年之间。根据艾瑞测算,泛ACG用户数量2019年动漫用户规模达3.9亿,其中95后动漫用户占比最高,达到46.4%。 青少年群体已成为二次元文化的主力军。
伴随着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已经习惯了沉浸在二次元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享受现代视听手段带来的文化快感。 他们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和只能在群体内部理解的共享代码。 寓意,建设独特的精神家园。 在我们的父辈和其他社会成员眼中,二次元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异类、小众、边缘文化,从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认可。 如今,当第二维度主动打破壁垒,向全社会展示青年亚文化的力量时,我们不禁要问:一种在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从未缺席的文化形态为何会流行起来? 梳理二次元受欢迎的原因,除了社会对亚文化日益包容和开放以及商业化力量对二次元的助推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从二次元文化中得到了什么。
新媒体创造了有趣的社区,让年轻人很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人,获得认同,满足精神需求。 当代青少年可以自主选择自己适合的群体,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兴趣。 主体性的释放促进了青少年对小众兴趣的探索。 即使是非主流的人也能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兴趣栖息地”。
调查发现,有趣的联系是二维虚拟社区形成的基础。 个体成员凭借对二次元的共同热爱,构建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加团结的社区:在这种社区中,信息共享路径更加顺畅,流行语得以传播。 速度更快,2D粉丝的认同度也更高。 不仅如此,青少年还将亚文化一贯的叛逆独立精神转化为群体内特定的规则和行为符号,以与现实世界保持距离。 比如,二维视频的精彩片段往往会出现“前方高能”的提示和集中刷屏的弹幕。 这是典型的网络狂欢,很容易营造出“游行式”的快感。 二次元构建的新媒体空间被赋予了抵抗现实压力、逃离各种束缚、释放创作潜力的意义,这也是二次元文化流行背后的心理因素。
在“参与文化”的驱动下,互联网创造了多种二维传播模式,帮助年轻人获取文化资本。 参与性文化理论认为,小说影视剧爱好者可以通过分享经验、重写经验,获得主动参与文化生产的力量。 这个命题搬到二维网络平台依然适用。 例如,二维网络社区通常采用三重模式来实现年轻人的参与感。
在“互动模式”下,每发一条弹幕都是一种社交。 可以说,弹幕是二维世界中与他人互动的最小元素。 看弹幕是为了了解别人,发弹幕是为了表达自己。 这种简单的方式结合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捕捉他人的奇思妙想的能力。 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创作模式”下,UP主贡献视频、获得粉丝、赢得真实资源的正循环,为二次元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创作的动力。 知名UP主可以聚集更多粉丝,成为二次元网络平台上的意见领袖,获得关系资本。 二维创作的自由度更高。 青少年可以通过制作表情符号和拼贴材料来烙印独特的亚文化风格。 “表演模式”下,第二维度连接线上和线下。 线上拜年节、线下虚拟偶像演唱会、各类Cosplay(角色扮演)、漫画展等,都为年轻人提供了文化表演平台。 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且富有情感感染力的环境中获得文化乐趣和身份认同。
2、主动、自然的融合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新关系
“我的民族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是《那年那只兔子的那些事》给我带来的。每次弹幕上来,‘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每只兔子都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梦”,当你说这句话时,我哭了。” - 从事2D行业4年的“Mumu”
“热血动画能带来很多正能量,虽然是构建的2D世界,但里面的人物却有榜样的力量,激励你为梦想而奋斗。” ——从事2D行业5年的“羊qwq”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看似存在诸多差异,但两者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 二次元的面貌正在焕然一新,在与主流社会的融合中呈现出新的关系形态。
无抵抗文化扩张——二次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融合。 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亚文化研究模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叛逆和抵抗意义的还原,并出现凸显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潜在的。 主流文化的“潜移默化”扩张并与之融合……比如虚拟偶像洛天依演唱的“中国制造日”主题曲《天行健》,用古老的表现形式将“工匠精神”与中国历史结合起来。 ,扩大“中国制造日”的认知度。 从视频的评论来看,ACG用户对这种形式表示惊讶和赞赏。
共青团中央、各大高校、央视新闻等均已在B站设立账号。以共青团中央为例,截至2020年7月,B站账号粉丝数达697.9万,浏览量达11.5亿次。 在他提交的视频中,有不少基于二维形态创作的“正能量”作品。 古风音乐、嘻哈元素、动画风格等元素明显,语言风格也多采用二维流行语。 以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形式,有效传达家国情怀、国家荣誉、励志价值观等内涵。
此外,二次元文化还积极拥抱爱国主义。 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契合的国产动画《那年兔年》观看量已破千万。 它以兔子为主角,诠释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动漫拟人化的人物设定和口语化的台词让人很容易接受。 采访发现,追这部动漫的粉丝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还获得了民族自豪感。
文艺复兴与再创造——传统文化在二次元的弘扬。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复文物》由“哔哩哔哩纪录片”公众号上传。 该片最初在央视首播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却“一不小心”在二次元界走红。 调查发现,那些有深度、有内涵、能引起共鸣的影视作品,在看似“格格不入”的二次元文化圈中都能得到充分理解。 活跃在二次元社群的年轻人,正在以“流行”的方式探索“传统”的内涵。 这个社区有望成为弘扬传统文化、超越名利精神的“新田野”。
二次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仅局限于观赏层面,还延伸到了创作层面。 ACG用户创作的优秀古风歌曲和中国舞蹈视频在社区中非常受欢迎,经常获得数百万的观看次数。 “古风”歌舞强调历史的再现和传承。 歌词注重措辞、押韵和典故。 舞蹈需要舞步、手势、音乐美感等元素。 表演者本身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表演二代。 时代创造。 许多古风爱好者也对汉服着迷,传统文化在社区传播中的联系和扩散作用显着。 可以说,兴趣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学习,给年轻人带来了更直接、更实用的文化体验。
同伴动机与代际桥梁——第二维度积极价值观的塑造。 当代青少年对文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更习惯在网络世界中寻求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 艾瑞咨询曾调查过中国二次元用户喜爱二次元的原因。 63.4%的青少年表示,在二次元世界中能找到治愈、共鸣、爱。 从二维世界中汲取精神滋养,甚至可以影响价值观的构建。
调查发现,流行的二次元动漫角色的性格可能并不完美,甚至可能存在明显的缺点。 然而这种真实又个性的角色魅力却受到二次元粉丝的喜爱,很多人都能在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青少年通过动漫人物的情感投射来加强对理想自我的理解。 以《火影忍者》为例。 夸张的人物和超现实的情节背后,作品传递出“战斗”、“勇敢”、“友谊”、“梦想”等价值观,尤其鼓励年轻人不断探索、无悔追寻梦想。 ,迎合青少年所期待的身份想象。 这种认同感通过在线讨论在同侪群体中得到呼应和广泛传播。
调查指出,二次元引发的情感共鸣不仅激发同龄人之间的正能量,还起到弥合代际差距的作用。 B站于2018年推出微电影《小男孩》,讲述了一个热爱二次元的儿子和一个沉浸在《红莓花开》表演中的父亲的故事。 起初,他们不了解对方的爱好,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导致关系冷漠。 后来,儿子得知父亲的歌唱梦想后,瞒着父亲修复了小时候录制父亲唱歌的磁带,并制作了动画音乐录影带上传到B站。父亲看到短片后,他被儿子实现梦想的行动所感动。 父子俩和解了,关系也更加亲密了。 一位名为“当心歌末画”的网友表示:“我认为这个短视频不仅展现了两代人不同的流行文化符号,也试图让大众了解年轻人喜爱的文化“虽然磁带和哔哩哔哩是两代人的爱好,看似截然不同,但实际上都寄托着相似的情感。 他们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塑造了一代人的记忆和价值观。
3、不可忽视的隐忧
警惕商业侵蚀、粗俗和失实
“有时候,家长对2D文化‘不好’的刻板印象,只是圈内一小部分不正当的潮流造成的。他们的动机并不纯粹,但不好的是2D的声誉。” - 入行5年后的2D“千遍”
“二次元确实给了我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有时候我不想回到现实世界,但人总不能一辈子活在屏幕里吧。” ——《二次元入行6年了》啊哈哈哈哈”
过度商业化侵蚀二维文化生态。 目前,出于盈利目标等考虑,2D在线社区正在从单一的社区发展成为更为泛化的视频网站。 但调查发现,对于二次元核心用户来说,二次元是他们独特的标签和文化印记。 他们将社区商业化,例如在新的动画系列中添加前置广告,并将创作和制作普遍化以迎合观众。 教程等活动都有天然的抗拒性和谨慎性。 同时,在对一些泛娱乐创作的调查中,不少二次元网络社区的深度用户表示,资源的流动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分享和传播,但外部资本的介入却让反对他们保护自己的文化栖息地。 地观认为,资本的渗透会“污染最后的净土”。
软色情、低俗内容损害了内容质量。 调查发现,各类商业内容以二次元之名进行不公平开发,导致二次元文化领域质量良莠不齐。 特别是对淫秽色情内容的监管有待加强。 比如,一些应用的弹窗推送的消息往往带有性暗示的标题,不少照片被贴上cosplay的标签,以二次元的名义作为色情内容的“副业”。 此类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二次元用户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身心健康,暴露了二次元行业市场监管和内容管控方面的制度性疏漏。
沉迷于虚拟世界会导致现实世界的价值丧失。 二维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 即使墙被打破,也必须以不触碰现实世界中权利和责任的边界和底线为前提。 比如,有一些cosplay爱好者,在人民海军退役军舰上装扮成参与侵华战争的赤城号和加贺号两艘航母。 他们还在微博上晒出了照片,并配文“空战荣耀”。 这是完全无视行为背后的意义。 调查发现,类似现象还有很多。 这除了反映出年轻人历史知识的匮乏外,也反映出年轻人价值观的逐渐解构,导致内在意义丧失、虚无化的困境。 二维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屏障并非密不可分,但两个世界的运行规则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当在虚拟社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维世界突破障碍时,需要更加注重在现实生活的互动过程中保持必要的道德意识和规范约束。
四、通过宽容打造“共享美与美”文化景观的反思与启示
二次元文化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和渗透,让我们看到二次元文化群体所积累的文化资本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于青少年来说,二次元给了他们充足的成长空间,但也创造了另一个与现实疏离的世界。 如何避免过度沉迷其中,是社会全体成员需要面对的命题。
防止网络不良文化影响,加强二次元行业监管和自律。 二次元网络平台应考虑到其受众群体大部分是年轻人,注重内容审核和监管,出台政策规范和引导二次元文化发展。 加强ACG网络平台创作者身份认证,优化青少年用户的网页呈现机制,在ACG社区建立用户“维权中心”。 同时,建立二次元行业自律机制,建立二次元文化创作者道德公约,强化社会监督。
保持二次元文化活力,引导自主健康的社区氛围建设。 注意避免一刀切的管理,将青少年文化的合法表达与内容衍生的色情、低俗问题分开对待。 保障二次元核心粉丝权益,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过度娱乐问题。 二次元文化作为一种以内容为核心的泛文化形态,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应在经济利益、文化情感、公共性之间寻求平衡。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支持优质原创二次元IP。 在二次元内容产品的创作中,我们注重二次元文化与中国元素尤其是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有关部门要鼓励创作者的创作,鼓励作品创作中严谨的学术研究,杜绝粗制滥造、肤浅的牟利作品。 将国风音乐等相对小众但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纳入扶持计划,开设专门的交流展示平台,给UP主一个平等、宽松的创作环境。
畅通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对话路径,创新传播方式。 根据青少年精神需求开拓二次元文化线下传播渠道,支持泛二次元展览、歌曲演唱会等活动的组织和推广。 寻找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集”,比如二次元倡导的友善价值观、审美审美、对爱情和理想的仰慕,也是践行核心的新话语资源。价值观。
包容并理解二次元世界的价值观,寻求更大的文化共识。 二次元文化所展现的积极价值观、文化创造力以及青年群体的热情和活力,需要社会的关怀和认可。 寻找当下年轻一代与父辈共同的理想信念,打破文化壁垒。 只有前浪和后浪在承认和尊重彼此价值观的基础上展开对话,才能创造出“各有各的美,美是共享的”的文化景观。 这也是二次元文化消除偏见、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与光明日报社“传媒与文化研究”联合课题组成员:毛占文、高山、耿万通、白雪蕾、高新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