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愤怒的海两极化评价,曹保平导演回应污名化 cospla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河屯影视档案(ID:htysda),作者:春佳,原标题:质疑“海涉”的“三宗罪”——恶人、乌智与二刺蝾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导演曹保平)
搁置四年之后,《跨越愤怒海》(以下简称《跨越愤怒海》)终于在11月25日上映,上映当天便斩获1亿元票房,在寒冬期表现出色,激活了沉寂已久的电影市场。
对比出色的商业成绩,大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却极为两极分化,有网友认为《她海》这部电影对cosplay进行了污名化,加深了人们对cosplayer和二次元的刻板印象。
导演曹保平在路演时回应称,影片只是呈现了老金的视角,二次元的刻板印象并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也呼吁家长们试着去理解二次元,去理解年轻人的喜好。不过,还是有人不买账,官博下的评论全是质疑的声音。
电影原本想探讨家庭、亲子关系,呼吁父母关注子女感受,不盲目爱护,但影片上映后,观众讨论的内容却与影片内核毫不相关,舆论场动荡,观众的关注点完全偏离了轨道。
当二次元世界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影视作品该如何与二次元文化融合,保持二次元世界的本色,而不是借着二次元的名义,拍摄在三次元世界作恶的剧情?
谁该为2D粉丝的愤怒负责?
影视剧中的二次元文化:是焦点还是骗局?
这已经不是电影中二次元元素第一次引发争议了,2017年上映的电影《十七岁很痛》就将二次元元素融入到了人物设定中,男主角徐娇当时是cos文化的积极推动者,安排一些二次元内容也合情合理,但过于僵硬,上课看漫画的差生角色一点创新性都没有。
作为国产青春片,缺乏活力,剧情迷失。女主因意外住院,出院时,全班同学cosplay漫画人物迎接她康复。影片以一张合影结束,仓促而僵硬。
电影最受诟病的就是猖獗的青春痛点剧情和离谱的人物设定,相比于二次元题材,影片本身的质量就存在很大问题。
有些电影为了吸引一部分动漫迷和二次元爱好者,提高票房,会把二次元元素加入剧情,当做噱头,但制片方没想到,粗糙的cosplay妆容和肤浅的刻板印象,会适得其反,二次元爱好者们并不买账。
《唐人街探案3》直接把故事搬到了日本,电影中大量运用了二次元、动漫元素,人物直接空降到“秋叶原cosplay嘉年华”的队伍中。
这种直接利用本土特色和自身喜剧元素的做法,就是影片的吸引力所在。大众不会在意二次元世界在这里是否被正确呈现。日本和动画已经说明了一切。没必要主创们出来解释,而是让文化自己说话,这是一种思辨的做法。
作为一部纯商业电影,《唐人街探案3》不会用稀奇古怪的滤镜和镜头去追求创新的艺术表达,其目标是用强大的类型学和精致的文化包装,保证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舒适。
好的作品除了万花筒式的展现,还需要尊重二次元文化。漫画改编剧《棋魂》直接改编自日本同名漫画,剧集本地化做得非常好,设定不错,剧情张力十足,二次元和喜剧元素相得益彰,关键是它不是魔改,配合日方保证剧本节奏,让剧集接地气,实属不易。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起始》中,也有二次元元素高度浓缩的角色:猫之使徒、哮喘征服者、光之选择者露,以及同样深受大众喜爱的狄。
剧情创作上借用了《起初》中的二次元世界,探讨家庭矛盾、亲子关系等,而没有强行给人物贴上二次元迷的标签。
虽然在有限的篇幅内,《起始》依然以保守的“动漫、手办、漫画展”三足鼎立的格局呈现二次元文化,穿插一些二次元的对话,但cosplay、漫画展、游戏等内容的丰富也让二次元文化有了舒适的展示空间,传递出更为正面的形象。
作为年度爆款电影,《闪光少女》斩获上海电影节五项大奖,也精准击中了二次元群体的喜好,不仅动漫、cosplay迷们,影片中的民乐、中国风元素更是一大王牌。
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对二次元圈层的正面描写、青春感、亚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是国产电影中少有的亮点。
周亦然是电视剧版《闪光少女》的女主角,值得注意的是,她也是《闯怒海》中金莉娜的扮演者。两部作品中她的形象变化很大,也能看到她近几年演技的成长。
电影《大海》宣传期间,周亦然每天都在微博更新“娜娜日记”,阐述自己对剧中人物、剧情的感受。
越来越多的影视剧选择二次元视角,让作品呈现出更加年轻化的面貌,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寻找归属感的重要载体,也为二次元文化在更广泛人群中传播普及提供了契机。
艺术创作总是有角度、有倾向的,电影从一开始就会经过深思熟虑,是为了盈利,还是为了呈现当下的二次元生态。
影视剧中日系动漫风格的cosplay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兴的潮玩,网游、手游、杀戮都市、密室逃脱、LOLITA、汉服……不断涌现的圈层正在分散大众对动漫的关注。被误解和被忽视,哪一个更悲惨?恐怕暂时没人能给出答案。
如果《Shehai》刻意描绘二次元的反面作为吸引观众的卖点,那么粉丝们当然有理由对这种内容感到愤怒。于是,粉丝们开始“质问”Shehai,想要得到一个解释。
问:《海》的“三宗罪”与cosplay的规则
首先我们要明确,cosplay是什么。
广义的Cosplay主要用来演绎神话传说、民间轶事、节庆故事、文学作品等,以相应的服饰、道具、信息等来呈现演绎的角色和内容。狭义的Cosplay是指模仿、装扮虚拟世界中的人物,通过服饰、道具的搭配,加上妆容、肢体语言等来扮演喜欢的角色,并要求忠实于原著,在外形和精神上都尽量相似。
我们不妨和现实对比一下,仔细看看《Shehai》中的cosplay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为什么电影里的二维场景总是被描绘成负面形象?
最大的看点在于,《大海》并不是一部二次元题材的电影,并没有承担向大众完整介绍这一文化发展历程的角色,观众不会通过一部非二次元题材的剧情片去了解二次元的现状。
影片的宣传和推广并没有依赖二次元世界,影片对待二次元世界的态度仅仅是将其作为推进剧情、补充故事信息、强化人物形象的道具。
李淼淼出身富家子弟,性格反社会,cosplay这个特质需要和这个人物形象联系起来,如果用正面的笔触去写,人物的霸道、冷漠就无法表现出来,是人物的性格导致了人物的行为,而不是行为塑造了人物的性格。
电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因为它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都做得很完美,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为什么二次元世界要承担责任?
电影与原著小说的设定存在差异,原著小说中有奈奈去日本留学的剧情,并提到她喜欢漫画,但没有cosplay的描述,也没有奈奈和李淼淼在日本生活的描写。原著小说对这两个年轻人的戏份较少,尤其是对已故金莉娜的描写。
电影的核心焦点也与原著不同,回归亲情、原生家庭,而不是残酷残酷的“以命偿命”。
如何让观众走进奈奈的世界,找到共情点?电影用流畅的电子音乐穿插人物的内心独白,构建起她的留学生活。铁路、街道、鲤鱼旗、动漫、女仆餐厅……眼花缭乱的全新日本世界,成为奈奈追寻“爱情”的抓手。二次元并非必须,只是恰好处于日本、动漫迷、留学生等几个条件的交汇处。
这不是一条金允石单独视角的复仇之路,所有的倒叙都在告诉观众一个信息——女儿的视角同样重要。
二次元世界成为了最优解,可以提升影片的最终品质,让影片更加精美。
在改编原著时,编剧加入了很多细节来丰富两个人物的性格,让人物的行为更加合理。比如两人在女仆餐厅的相遇,李苗苗的疯狂,金莉娜对爱情的渴望,都是在打乱逻辑和规则,让观众进入一个不正常的世界,完成一次探索活动。
与其说ACGN界有错,不如说她们在日本的生活混乱。奈奈身上背负着原生家庭的伤痛,即便搬到别处,身上依然会有难以愈合的伤痕。
为什么是动漫《死神》里的Uori?
李淼淼和奈奈在电影中经常饰演的角色是《死神》中的乌尔奇奥拉和井上织姬,乌尔奇奥拉对井上织姬的感情很复杂。
电影中的角色与漫画本身的形象存在一定的出入。动漫中,乌尔奇奥拉代表的是死道虚无,随着剧情的推进,他意识到了心的存在,拥有了清晰的人物弧线。这一人物的深度也被原作漫画的精彩剧情所展现。李淼淼则是纯粹邪恶的化身,更像是伊藤润二笔下的偏执版“双一”,恶作剧式的破坏造成无差别的伤害。
乌尔奇奥拉曾用“太阳”这个比喻来形容井上织姬,但这段关系在电影中并没有展现出来。如果用人物原文来解读电影,肯定会有很多出入。这只是巧合,并不是剧中刻意的安排。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选择更像是一种自私的尝试,想为这对情侣找一些镜头,产生一些爱意。
粉丝认为两位明星并没有很好地演绎动漫人物,也不是专业的cosplay,只是简单的换皮游戏。但在赶飞机的路上,他们却去了漫画展展示自己的角色。现实生活中能对二次元做到同样程度的热爱的人屈指可数。二次元不够纯粹,但浓度十足。
厨师受了重伤,有些人喜欢煽风点火,小题大做;粉丝抱怨,人们看得开心,而普通观众则一头雾水,不知道也不关心电影里出现了什么动漫人物,只记得一个半开的骨头面具和一个瘪了气的哆啦 A 梦气球。
为了化解这场争议,《穿越怒海》在宣传时曾打出“父母之爱就是一场cosplay”的标语,试图控制这场争议的持续发酵。并非单纯针对二次元群体的行为,而扩大的解读让这场cosplay更加具有普适性,也更加深刻。
这还不是《大海》遭遇的最大的舆论危机,版权风险、女权批判、剧情逻辑混乱、营销造假……这些针对这部电影的指责才是更为严重和致命的。
疏离的百鬼夜行:没有爱的娜娜是谁?
回到争议本身,《愤怒的大海》是一部纯粹的犯罪复仇电影,直接针对家庭关系而不是角色扮演和二次元。
《渡过怒海》以金允石的视角,探寻已故女儿的秘密,那些与记忆中女儿形象大相径庭的cos照,仿佛成为了老金复仇的导火索,也是指引他复仇的明灯。
台风天老金坐在出租车里,呆呆地看着外面参加漫画大会的少男少女,仿佛在看一群外星人。这种光怪陆离在老金眼里,就是角色扮演的常态。他在寻找他的“猎物”,那个伤害他女儿的混蛋。
这场戏的整体风格是压抑的,天气和人物的心理衬托着这场戏,透过老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一大群鬼魂在夜间游行,没有活力,没有欢乐,只有疯狂和偏执。
这种拍摄手法,在一些观众眼中,只不过是现实中对二次元角色扮演者的刻板印象的映射而已。二次元行业口碑不佳,行业辛苦维护的正面形象很容易被一些舆论破坏。影片采用这种方式,无疑让业内人士眼中的形势雪上加霜。
近年来,社会上频频曝出民生新闻,老一辈人对cosplay依然抱有固执的态度,认为那是一种邪恶、怪异的装扮方式,甚至公开诽谤、侮辱那些cosplayer。
当国内的漫画展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时,很多问题也会浮现出来:同人展变成cos秀、福利少女事件频发、cos圈变成卖肉圈、动漫鄙视链……二次元圈子形成之后,不断被细分,不同粉丝之间的打架、不同厨子之间的争吵,总是让局外人觉得“你们这个圈子真乱”。
因为缺乏了解,大众形成的刻板印象已经根深蒂固,与电影中cosplayer的形象完美契合。电影把参加漫画展的人们分成了两个极端:一边是充满挑衅和肆意狂欢的“自由”,一边是金宇实追李淼淼时的冷漠麻木的看客。《社海》不是让大众看清二次元外表的放大镜,而是一种不加思考的想象。这也是二次元粉丝们愤怒的地方,认为台风天的长镜头是在丑化这个圈子的形象。
圈子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每个圈子都有黑暗的一面,当光明的一面浮出水面时,隐藏在黑暗中的混乱景象难道不值得讨论吗?当然不。
奈奈的日记视角,用快节奏的日式画风,展现父女眼中世界的巨大差距,二次元世界是她快乐的源泉,也是她寻找爱情的方式。
导演的本意是展现两代人的差距,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二次元世界成为了塑造人物的道具,从剧情角度来看,这合情合理。但在二次元世界单挑cosplay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漫画、影院、宅文化……二次元世界不只有cosplay,选择cosplay是因为足够吸引眼球。如果没有cosplay,电影中关于漫画展的场景就需要删去,这肯定与电影人的理念相悖。
在舆论场中,任何一个镜头都可以被转译成另一层含义,这也和观众对于二次元世界的态度有关。
电影公司抗议他们的不公,而那些咒骂的2D粉丝则会被告知“你们2D粉丝就是喜欢突破防守”。
如何化解愈演愈烈的冲突,与影片探讨的亲子关系主题形成了奇妙的互文性,值得更多关注,但却很难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她海》被部分二次元粉丝批判的同时,他们本身也在被大众审视。有多元的声音,却没有多元的环境。对此,电影和那些二次元粉丝其实已经达成了共识——多一点认知,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
有些人就像娜娜一样,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却永远得不到回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