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吧事件后续分析:别有用心之人的道具,撕裂网民群体的利器
作者丨淡色回忆版面丨泡泡
写在前面:
我想各位女同志们一定都非常关注这几天血小板吧发生的事情,一波风波还未平息,又一波风波又起(见短信)。
对于血小板论坛事件的后续分析,今天我转发了一位名为淡色回忆的专业知乎写手对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淡色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反正我暂时写不出来orz)
本文已获得授权
血小板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在血管破裂时能起到止血、加速凝血的作用,还能维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
但当身体里的血小板投射到现实中时,并没有带来“止血”“凝血”“维持诚信”的作用,而是成为了别有用心之人的道具,成为了撕裂、挑衅和进一步扩大网民群体矛盾的武器。
让我们从头开始。
我一直认为百度贴吧是一个创意很棒但执行力很差的产品。
首先,这款产品提供了免费的场地和勉强可用的版面,依托百度搜索的优势,让有同样需求的用户能够快速找到类似的。在贴吧最繁荣的几年里,优质贴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贡献了大量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管理上的随意性和混乱性,导致这款产品逐渐没落。很多时候,当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拥有相同的论坛名称时,贴吧的官方人员既不会判断这个论坛名称属于哪一派,也不会简单地设立两个论坛来将争吵的双方分开,而是什么也不做,等待一方凭借“人多力量大”获得论坛的实际控制权。
比如,很多年前,《三体》的一些读者就从“北京市第三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学生手中抢走了“三体酒吧”。
所以,当我上周听说血小板酒吧事件的时候,我以为这又是一出类似《三体酒吧》的悲剧——主人公粉丝们与日益减少的“血小板酒吧”本地人争斗、抢占地盘,为的就是得到一个符合自己口味的酒吧名的故事。
直到 -
我看到了这条推文:
“为什么很多病人不走,还骂人?”
“请各位病患不要管这件事。”
这两个标题让我这个在新手群里混迹多年的人感觉到了不对劲。
是的,看动漫的新手可能会说“血小板是我老婆”,或者“这是血小板的真爱大厦”,或者“指尖跳跃的闪电是我此生永恒的信仰”(暴露了他们的年龄),但是他们几乎不可能说出上面这些话。
于是,我就去翻看了一下这两个人的贴吧信息。
一个在贴吧呆了9年,一个在贴吧呆了11年,还装年轻,很好,基本可以断定这两个人就是故意来捣乱的。
那么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虽然两人都巧妙地“隐去昔日帖子”,极力掩饰自己。
但是……只需要几个搜索技巧,他们想要隐藏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
在“抗压吧”的一篇帖子下,名为“顾峰江”的用户说道:
分明就是在扮演“疯狂人物厨师”的角色。
那么他为何要扮演相反的角色呢?
在“孙笑川”论坛批评血小板论坛变装事件的帖子中,他表示:
他所谓的“做点实事”,自然是用反串的方式,先抹黑动漫观众群体,再抹黑B站。
另一位用户“Boros”使用了《一拳超人》中反派的名字和头像,看上去确实像个普通的动漫迷。然而,他的评论立刻就暴露了他……
这是他对另一条无辜帖子的回复,其中他使用了“好像某个二次元世界要赶走病人”和“我自认为是个普通的漫画迷”这样的话。
不幸的是,我们都不是只有几秒钟记忆的金鱼。
“请各位患者们留下这个。”这不是他自己发的吗?连账号都不换就引发了热议。他的敲诈程度也让人担忧。
在“孙立军酒吧”的一篇帖子下,一位酒吧朋友提供了相关证言:
我这里只举这两个例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照截图的ID去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人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动画观众,而其中很多人的日常活动恰好和一个叫“狗粉”的群体重叠。
狗粉们当然不是喜欢狗的人……而是跟一个直播群体——抽象工作室有关。这些人一开始是抽象工作室的忠实观众,后来因为一些事情(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搜)对抽象工作室的创始人李敢充满了仇恨,转而支持孙笑川。但狗粉们的“支持”并不是真的“支持”,他们只是借着这些主播的名义为所欲为而已。
他们借用主播的言语,形成了一套修辞手法,比如“安排好了”、“你说了就算了”等并不适合摆设的句子。一开始,这个群体只是用这种极其“草根”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嘲”和“反抗权威”,但就像所有文化在扩张传播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异一样,随着狗粉群体的扩大,单纯被这套修辞手法吸引的人们并不会继承这个群体原有的氛围,反而会被这些脏话反向影响,从自嘲转为攻击,从反抗权威转为单纯的惹是生非。
因此如今的“狗粉”已经不再是某个人或者一群志同道合、价值观相近的人的粉丝,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一套话语,至于想要用那一套话语表达什么,每个狗粉大概都有完全不同的想法。
“血小板吧”事件,就是这个群体中一小部分成员出于“找麻烦找乐子,找优越感”的欲望制造出来的。由于这个群体“无组织”、“思想上”不通,所以没人能阻止他们闹事,就连他们名义上崇拜的孙笑川,也拦不住。在他的微博号召下,狗粉们还在用熟悉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至于他们想表达什么,对他们来说,或许并不是那么重要。
然而,指出谁是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本文的目的。
虽然,我上文中一直用“狗迷”一词来形容某个群体,但那只是因为他们自称如此,我对这个群体本身并无恶意。
公共事件发生后,最应该避免的就是用少数闹事者来代表整个群体。
如果你去那些狗粉们日常活动的论坛里看看,就会发现有批评去血拼论坛变装闹事的帖子,也有继续骂孟儿的帖子。那么,写前者的狗粉和写后者的狗粉是一样的吗?
或者我们举一些更明显的例子。Corliss 是一个引诱年轻女孩恋爱的 UP 大师。他代表其他 UP 大师吗?
一个小偷偷了一个钱包,警察抓住了他,发现他是某个地方的人。我们可以说那个地方的人都是小偷吗?
显然,在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用一两句话(往往是贬义词)来代表一群人,把少数人的错误归咎于一大群人,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只会引发战争。
最喜欢干这些事情的,就是一些靠流量生存的无良自媒体。
比如上面的例子,闹事的既不是孟儿,也不是占中,但是这些无良自媒体会故意把1分的事说成10分,5分的事说成100分,利用一些谣言,煽动情绪,为自己获取流量。
他们确实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成功。
这是因为:网络在现实中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倒退到了部落时代。
因为互联网改变了媒体的形态,在报纸、电视时代,信息都是单向传递的,从内容生产者到内容传播者再到观众。虽然我们确实有权利选择看A电视台还是B电视台,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媒体传递的信息总能归结为几个类似的方向。
互联网则完全不同,每个观众都有无限的选择,不管你的兴趣爱好有多晦涩,你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除了是观众,还是内容生产者(你的评论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也是内容分发者(你的转发)。我们不再同时接受几种相似的价值观,取而代之的是完全多元化的内容,更加直观刺激的内容。在报纸和电视时代,像抽象工作室这样的内容创造者根本不会出现在大众面前。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
喜欢动漫和草根文化的人们各取所需,组成部落。这些部落里没有拥有压倒性权力的王者,只有稍具权威的部落偶像。他们气势如虹,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和惊人的残忍,拥有花岗岩般坚固的生存力、蓬勃活跃的复制能力,统治着我们的祭坛——他们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为他们的要求而牺牲。
但一个部落的价值观并非来自于部落偶像,他们只是部落价值观的追随者和奴隶。在互联网的部落时代,一个部落的价值观来自于普通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由部落成员在乱象中共同塑造的。
(孙笑川)
哈罗德·艾罗森曾说: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孤立是所有人最害怕的事情。在基本群体中,一个人并不孤立,只要他选择留下来并归属于它,就没有人能够否认或拒绝它。它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抹去的身份,即使他想掩盖、放弃或改变它,也是徒劳的。
这就是部落形式的自由,也是部落形式的迷惑之处。只要一个人宣称自己是狗迷,那么他今天就是狗迷,谁也改变不了。同样,如果这个人明天宣称自己是二次元,那么他明天就变成二次元,谁也改变不了。
所以,不仅“用少数闹事者代表整个团体”很危险,“轻易加入一个团体”也很危险。
因为当你加入一个团体,享受到安全感的时候,你也会潜移默化地成为这个团体的一员,更多地依赖“团体意志”,而不是独立思考。当有人攻击你的团体时,不管他说的话有没有道理,不管他所描述的现象是否存在于你身上,你都会下意识地想要反击,而且打击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你认为是对方的团体。
(吴亦凡与虎扑事件热议话题)
网络上的冲突和战争往往从这里开始。
我想,在网络有些混乱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孤独,放弃听从部落偶像的宣言,依靠自己的意志去判断是非。
一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了解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
——淡淡的记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