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玄武湖畔非遗活动:千年泥哨子太平泥叫叫,承载长江边人们的文化记忆
“这是耳环吗?” “它还能发出声音,太神奇了!”秋风和煦,文化爱好者齐聚南京玄武湖畔的非遗活动。一个女孩的摊位格外热闹。她举着小泥塑,为来访者介绍:“这是太平泥哨,也是我们镇江的‘哨’。”然后她当场演奏了一首曲子。那声音是那样的响亮、遥远、空灵,就像是从天而降的声音,俘获了人们的心。她说,别小看这个小泥哨。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一代代长江沿岸人民的文化记忆。
一千多年历史的“泥玩具”象征平安吉祥
“我叫唐英,是一名制作太平壶的工匠。”唐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自己。她出生于1996年,从小就喜欢手工。她在课外时间发现了太平泥罐这个“宝藏”。 ,所以他无法阻止。进入初中后,唐英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土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保康学习了太平土皮的制作方法。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太平泥皮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品,起源于南朝(公元420-589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传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相传,大禹的将领之一张伯率兵来到华山村。他看到老百姓的饮用水不干净,就让战士们打井,以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井挖好后,张将军亲自尝试,结果中毒身亡。
人们为了感谢他的恩德,纷纷建庙、造像、供奉。为了永久纪念张将军,华山先民选用当地的粘土,模仿张将军的形象制作了粘土尖叫声。他们还用妇女的发夹钻哨子孔。只需轻轻一吹,即可发出清脆的哨声,祈求平安、吉祥、健康。泥浆尖叫也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
唐英说,太平土虽小,但工艺却一点也不简单。它集捏、冲压、冲、烧、画等独特技艺于一体。 “太平泥哨是集历史文化、民俗智慧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产品,它承载着感恩太平的美好梦想,被国际友人誉为‘带来幸福的泥哨’。”
联合打造、创新周边,深受年轻人喜爱
双龙卷珠、鱼化龙、荷包……太平泥哭西津渡传承点摆放着各种太平泥哭,吸引着游客前来询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唐英一年前辞去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我觉得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不仅是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在为它寻找未来的出路(太平倪苗) )”。唐颖坚定的说道。
在唐英看来,年轻的工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技艺。创新设计作品《物·非物》荣获第十四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铜奖,作品《寻声》荣获第八届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陶瓷奖荣获创新作品展金奖,并入选第六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和镇江博物馆壬寅虎年、甲辰龙年生肖展。
“源于传统但不拘泥传统,让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是唐英一直坚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她不断地从年轻人的审美角度进行一些创新尝试,比如以张波将军的形象设计6色邮票,可以用作冰箱贴、纸条夹、挂件等。“太平泥哨还可以做成耳环、手链,即使是这么小的造型,依然保留了吹的功能,每次拿出来都是热门单品,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为了扩大太平泥召的影响,唐英前往南京、苏州等地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2024年4月,参加“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陶瓷设计)”传承人培训班,进行了长期一个月的调研学习。她通过学习陶瓷的烧制方法和步骤,不断改进太平壶所用的泥料和窑炉烧制技术,使太平壶能够长久保存,更具收藏价值。
唐英说,一路走来,她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其实我身边有很多年轻人在做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我们都相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更加多元化、更加年轻化。只要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并且肯定会有变化。”采访结束,已是下午,阳光洒满西津渡青石板街。放眼望去,长江水波光粼粼,生机盎然。长江沿线的古老技艺将继续在年轻人手中“吹响”……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宋经纬/文木子健张浩然/摄影:李惠子/设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