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戏剧节:从无到有,每年立冬之日开幕,传递平视世界的信息
梁山不冷。这是濮存昕对大凉山的第一印象。冬日的暖阳和彝族村的篝火,是6年前他第一次来到西昌琼海。这些年,濮存昕从未缺席过。作为大凉山戏剧节的首任发起人和艺术总监,他见证了戏剧节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今年,濮存昕因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红旗下》在上海、南京等地演出,首次缺席戏剧节开幕式。两天的行程也非常紧凑。 “戏剧节不仅每年都不一样,甚至每天都不一样。”但唯一不变的是,它在立冬这一天开幕,这是每年戏剧节向世界传递的最明确的信息。之后,它打开大门,期待着与观众的不期而遇。 ”
在濮存昕眼中,这个中国西部的小戏剧节有着一个放眼世界的大愿望。 ”本次《星归来》开场演出,我们尝试邀请外国导演,创作出一场有别于平常歌舞晚会的演出。得到了国际戏剧协会和中国戏剧协会的支持,以及帮助当地的资金,给了导演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可以与大凉山当地的演员合作,从自己的角度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印象,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存心也听到一些观众表示无法理解 它。在他看来,“这不是一个常规的玩法,我们不能只用自己的知识去面对它。”你必须适应这个世界。文化还需要有适应的心态,宽容,允许别人表达自己。这片土地、这片土地、这片气候,就是我们举办戏剧节的态度。戏发生在梁山就够了。好还是坏。”
11月23日,这部为大凉山戏剧节定制的剧目将离开凉山,以彝族文化特有的自信表达,受邀参加迦太基国际戏剧节。濮存昕说,“在大凉山的日子里,我们每天把红烧肉放进嘴里,每天走向阳光,这个样子、这个生活方式就是自信,就像我们在农村看到的悠闲生活一样。”西班牙的一个小镇。这两天我听国际客人说这里比地中海还要好,就像提到瑞士就会想到滑雪一样。印象是一个标志以后在中国西部提起它,大家就会想到大凉山,也许中国是一个有大凉山的地方,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宣传。 ”
短短两天时间,濮存昕听了《戏剧对话》,参加了《围壁炉晚会》,看了一部话剧,还接受了采访。他最近的忙碌也让他的身体状态不太好,但他却自称是戏剧节的发起人。执行董事李婷的助理表示,“她是为了执行,我们会通过电话沟通或者在北京召开筹备会议。”具体的事情我可能不会做,但我愿意参与。我们赞助商没有合同收入,没有纸质合同,只有任命书,但我们愿意。聚在一起做点什么。”
六年过去了,戏剧节仍处于发展阶段。 “戏剧节给当地带来改变当然是必要的,但还没有达到让生活在山里的山民下山买票看戏的地步。他们距离现代文明还很遥远。距离。让世界各地的观众愿意来这里,尤其是年轻人,也是一种改变。相信经过几年的培育,公众在互联网上就能搜索到大凉山戏剧节的信息。年轻人有自己的选择和兴趣,所以慢慢来。这里的苹果和土豆让我们想用拉杆箱带一些回去。即使是美食,也可以成为来大良的一部分。梁山之故。你为什么来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戏剧节继续下去。”濮存昕说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