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广润:北京人艺四次举全团之力来沪演出,艺术成功的关键何在?
荣光润在研讨会上发言(范家乐供图)
北京人民艺术团曾四次携全团来上海演出。除了1961年那次,1988年、2012年、今年我都看了。
我觉得北京人艺之所以能这么成功,在艺术方面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点。
一是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多元化的艺术尝试相结合。这就是剧院保持活力的原因。
1988年带来的五部作品分别是《茶馆》、《世界第一楼》、《狗师傅涅槃》、《叛变》和《推销员之死》。既是京剧儿童剧,又是两部外国剧。风格完全不同,一个是现实,《推销员之死》是最能体现现代剧手法的剧作。
这部五台剧除了《茶馆》《叛变》等经典之外,还有《杜甫》等新创作。
没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剧院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剧院。但如果仅限于某种类型的戏剧,那就不是大剧院应有的风格。
事实上,焦菊隐先生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时,就已经就戏剧与戏曲的结合展开了很好的艺术实践。但改革开放后,北京人艺在这方面做出了更加自觉的努力。即使是《茶馆》这样的经典作品,也有新的实验和创作。
《茶馆》谢幕(摄影:董天野)
我想这是上海戏剧工作者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次,对白话剧艺术本体魅力的理解与反思。
这次我特意选择看《茶馆》和《叛变》。除了台词,《茶馆》更注重形象塑造、人物表达、演员创作。 《叛变》这部剧中,身体动作是静态的,除了法官、检察官、律师之外,其他人都可以自由活动。其他人都坐着。 ,我们看的是剧中如何用最基本的对白台词来表达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精神世界。这两部剧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满足。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兵变》剧照(摄影:王凯)
我们看到,从上一代以石之老师为代表的一代人,到当代以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等为代表的一代人,在人物塑造上的高度功底和对戏剧语言的掌握能力都得到了展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依然如此精彩。
如今,戏曲、话剧、甚至戏曲都离不开麦克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可以让观众在不借助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充分感受到戏剧台词的魅力。
很多年轻演员并不具备这样的技能,这也促使我们思考目前戏剧学校对学生的教学是否足够。
事实上,戏剧真正的本体艺术魅力是不能丧失的。正如冯院长(远征)刚才所说,无论AI时代如何流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才是戏剧中最根本的东西。
戏剧是发生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事情。没有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主观互动,就没有戏剧。
三是选择合适的剧目,培养人才梯队,同时延续人类艺术最优秀的传统和最强大的艺术创作队伍。
当然,我自己的感觉是,演员的传承比导演的传承更好。事实上,整个戏剧行业可能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有很多好演员,但缺乏伟大的剧作家。我们都需要在这方面共同努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