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铜绿山:牙刷草相伴的古铜矿遗址,见证古代青铜文明
人民日报记者 张安宇
“有铜的地方就有牙刷草,开紫色的花。”深秋初冬,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大片紫红色的铜草花迎风摇曳。因花朵绽放如牙刷,故又称“牙刷草”。铜草花的学名是海州祥子。它与铜一起生长。古人常用它来寻找铜矿。
大冶自古以来就与采矿、冶金有着密切的联系。几千年前的大冶桐庐山,用铜斧凿岩,开采矿山,熊熊大火熊熊燃烧。所生产的丰富的粗铜原料,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肖毅 摄
去年竣工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根据山势融入矿山之中。博物馆的结构从上到下就像一个对角的矿井隧道。除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外,博物馆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古代铜矿开采和冶炼的场景。
“这把铜斧被称为‘开山斧’,因为它揭示了铜绿山考古发掘的整个过程。”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宣传科长徐娟说。和教育科。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古铜斧。王健 摄
徐娟提到的这把铜斧,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73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铜铁矿的工人在露天剥离、开采时发现了冶炼渣、铜斧等物品。当地部门将其中一把铜斧送往北京,并收到要求“保留现场”的答复。随后考古专家来到桐庐山,发现了一批埋藏已久的春秋战国古矿山。
游客参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肖毅 摄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持续时间最长、矿冶规模最大、矿冶链条最完整、矿冶技术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矿冶遗址。载入中国乃至世界矿冶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如果说铜绿是黄石这座工业城市的过去,那么绿松石则代表了黄石未来的发展方向。
“西塞山前白鹭飞,流水中桃花流,鳜鱼肥”。西塞山因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诗句而被很多人所熟知。当白鹭从江上跃起,绕山而上时,一瞬间,江山飞鸟层次分明,动静结合,交织出一幅写意山水画。
经过生态保护和景区整治,西塞山风景区于去年底重新开放。黄石市民可以更便捷地登上这座长江边的生态文化“高地”,更好地以现代视角欣赏西塞山自然景观。和历史魅力。
西塞山位于长江之滨。王哲 摄
“西塞山风景区重新开放后,上下山的路会更容易走,配套设施会更好,游览会更方便、更安全。”黄石三中的罗老师说:“西塞山是我们老黄石人熟悉的地方,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成长。今天我也带学生们来学习,希望他们也能感受到文化内涵。”
西塞山顶的北望亭相传是三国时期孙策、孙权、周瑜阅兵的地方。远远望去,长江像一条绿色的丝带,在这里拐弯。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鸬鹚飞过河面,激起阵阵涟漪;有时长江里的鱼会跳出江面,一头扎进水里,发出“扑通、扑通”的声音。
“我只在课本上学过这些诗词,今天来到西塞山,终于看到了诗词中描述的场景。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和同学们来这里沉浸体验。”参加学习活动的中学生黄十三说。
“西塞山在黄石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建设好西塞山,我们重点挖掘西塞山的军事文化和诗歌文化,积极保留和修复古炮台、古桃花洞等。”以及西塞观景台等人文景观的残雪,此次重新开放之前,我们还增设了绿化、修建了步道,让西塞山在保留古韵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 。
西塞山临河悬崖上的栈道。王哲摄。
夕阳西下,学习结束。黄石三中的青年学生三五成群下山。 “白鹭飞西塞山前,见青不复返”。景区入口处,张志和的话语已化作西塞山的“诗意留存”。
用文化滋养时代,用诗意浸润人心。它因铜绿而崛起,因绿色而茂盛。新时代的黄石正在变革的过程中书写自己明天的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