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推出万古情长松柏下特展,展现明清才女艺文巧思
南京世园会推出“松柏下千古情”特展
展示明清才女的艺术造诣
本报记者 尹晓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1月19日第07页)
李音的《荷花鸳鸯图》(局部)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供图
近日,“中国古代女子系列展——松柏下的永恒爱情——明清时期中国才女的艺术、文学与心灵手巧”在南京博物院开展。本次展览精选了101件(套)珍贵藏品,通过“庭院幽深幽静”、“秦淮河如歌情长”、“女书生灿烂别致”、“玉台上饰有名贵字墨,飘香四溢。”4每一部分都展现了明清时期中国才女的品质和艺术成就。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女性获得了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积极参与艺术创作,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次展览策展人、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曹青表示,明清时期的才女们赋诗、交友、作画、游历,融合了闺师、画家、作家。他们不仅注重个人修养,还关心家国命运,具有侠义胆识和忠诚。
柳如是善吟诵、书画,常身着儒服与“云中三子”共议国事。她是一个“侠义凶猛”“果敢”的奇女子。历史学家陈寅恪晚年写了《柳如是别传》,评价她是一位具有“民族独立精神”的“著名女英雄”。展览展出了常熟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高高题写的《柳如是肖像》。此画以白描为主,描绘柳如是常服。
马守祯以画兰技艺闻名江南,自号“马香兰”。作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她画的兰花多是荒坡深谷中的野生兰花,给人一种清雅脱俗的感觉。安徽博物院藏马守珍的《竹石兰图》简洁明快,兰竹相映,富有表现力。
明清时期,不少才女受家庭教育影响,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如著名书画家仇英之女仇珠、文氏玄孙女文楚等。正明。文楚善画花卉。他在《金石虫木》集里画了金石昆虫、植被1000多种。展览中设有文楚《黑梅图》粉丝专页。苍劲的老枝用浓墨描绘,淡墨衬托出绿枝的生机。与美丽的“无骨”梅花搭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梅花的精致神韵。 。
明清革命时期,战乱不断,一些才女走出深闺,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黄元杰在杭州西湖边卖画,名气渐渐大起来。她欣赏董其昌的文人画,以其古朴朴实的山水画而闻名。他画的风景遥远、空旷、狂野。与她同时代的张岱有诗赞道:“书画诗词未闻,巧妇有四绝”。
李寅自幼习诗画,擅水墨花鸟。其丈夫为明末画家葛正其。婚后15年里,她随丈夫去过各地,走遍了很多地方。明代葛正奇去世后,李隐以卖画为生,他的画作成为“当地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清代《郭代书画家志》称“他所画之画,威力极强,毫不示弱,当时威名赫赫,实为闺中翘楚”。李隐的《荷花鸳鸯图》描绘了一对鸳鸯在荷塘中嬉戏,笔法古朴典雅。
上海鹿香园顾氏女眷首创了“以针为笔,以纤维素为纸,以丝线为色”的绘画刺绣艺术,称为“顾绣”,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苏绣的发展。清初,因家庭变故,顾兰玉拜师三十余年,以谋生。妇女们纷纷传授顾绣,顾绣逐渐走向商业化生产。南京博物院露香园藏《麦格纳生日供品》。刺绣内容是麻姑的生日供品。上部有桃树5株,下部有石花枝。它将顾绣和珠绣融为一体,是清初刺绣的特色。
除了江南名媛之外,本次展览还介绍了一位北方才女——邢慈静。她是山东人,明代书法家邢东的妹妹。早年受哥哥影响学习书画。她在诗词、书法、绘画方面都有造诣。晚年临摹《清清唐帖》,深得王羲之神韵。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邢慈敬的《林王羲之核桃书》是一幅草书作品。虽是临时书写,但保留了原书法的竖引、折式,字迹精美。
文章评论
南京世园会推出的松柏下千古情特展展现了明清时期中国才女们的艺术造诣与生活风貌,通过珍贵藏品和详尽描述,让观众深入了解这些才女的诗词、书画等才艺成就和家庭背景的影响。,反映了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