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孔子故里济宁曲阜: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千年圣城的魅力
人民日报记者 宋翠
“有朋自远方来,不是很好吗?”在齐鲁这片明亮的土地上,有一个人和一种文化令人难忘,在历史的洗礼中更加熠熠生辉。至理名言海纳百川,海纳天下。
他就是被誉为“圣师”的儒家创始人孔子。
作为孔子的故乡,“东方圣城”济宁曲阜也吸引着众多“朝圣者”追随圣人的脚步。
2500多年前,孔子在此集弟子授业,讲学杏坛,讲授“六书”,讲授“六艺”,创立儒家学派,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各国”产生深远影响。
千年礼乐重回东麓,万世衣冠拜肃王。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合称“三孔”,举世闻名。其丰富的文物藏品和历史积淀向我们展示了孔子勤勉的教书一生,成为我们几千年来“面对面”的孔子。古色古香的建筑,苍劲古朴的松柏,历经岁月的石碑,无不诉说着辉煌的历史。
航拍孔庙。刘安琪 摄
弦乐不断奏响,火力代代相传。只有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才能开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坚持诚信创新,保护、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三老孔子”孔庙、孔府、孔林的基础上,建设了孔子学院、孔子博物馆和尼泊尔。在以善胜经为代表的“新三孔”中,人们可以多方面探寻孔子的旧藏,了解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感受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同时,我们将利用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孔子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契机,向世界传递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声音”。
“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就必须向2500年前的孔子寻求智慧。”当你来到孔子学院西南角的四书花园时,你可以看到面前影壁墙上的这句话。这是著名的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的结论。
游客漫步尼山圣地,领略绵长的古脉。人民网 乔舒 摄
孔子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古有孔子讲学群才,今尼山论坛云集天下学者。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创办于2010年,一路走来,论坛规模不断扩大,论坛形式不断创新,论坛影响力不断增强。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开热烈讨论。交流互鉴,思想观点迸发,“讲道讲剑”,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的“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来自63个国家的近400名国际嘉宾齐聚一堂。国际学者比例超过50%,规模和数量均为历届之最。在儒家文化的不断传承中,圣贤思想超越了时间、空间和国界,实现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赢得了国际友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需要“登峰”,又需要“落地”。
近年来,孔子学院聚集了儒学大师、泰山学者、尼山学者等高端儒学人才,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1300余篇, 《曲阜儒家碑刻整合》和《世界书院研究》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空白;
在孔子博物馆仿微信界面设计的“孔子问答”互动展区,参观者可以“穿越时空”与孔子对话。他们可以通过互动屏提问、听孔子解答、朗读《论语》经典句子,还可以与孔子等人互动。孔子弟子合影留念,留下美好瞬间;…………
世界儒家文献收藏中心。孔子学院供图
这种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已经融入到曲阜的教育、文化旅游、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承和创新,也融入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胞。
瞧,钟声齐鸣,古乐悠扬。 2024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2000余名海内外青年学生在孔子像前向老师行礼,高唱《尼山尊师歌》,参加“尊师”活动跨越千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师重教”的魅力。
看,他们穿上古装,走进皇宫,祭奠祖先,登上台阶祈福,手读《论语》,进行开笔仪式……他们带着孩子来“拜年”。孔子的学生”。这种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趋势。
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文脉,滋润着心灵,以平静为最珍贵。在曲阜市,家庭矛盾、邻里不和、商业纠纷等,足不出户就能在“和喜归”调解室解决,问题解决在基层。在曲阜市,三级“和谐为重”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成为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的“终点站”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压力调节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形成“和谐第一”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品牌社会治理体系。
这就是现代的“孔子”。
孔子博物馆里,师生们正在埋头学习。人民网 乔舒 摄
“新老‘三孔’的存在和延续,是新时代延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孔子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绪兵表示,孔子学院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必由之路,是激活传统文化活力、培育价值认同、建设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
理解和解读曲阜孔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在博物馆里,你可以在光影的流动中阅读《孔子思想》;在尼山圣地观看“金声玉振”,亲眼“见证”孔子思想的诞生;夜游尼山,天上的无人机将《论语》精美呈现……
时代虽变,但“孔子”始终存在。他跨越了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今天科技发达的一千多年。
国家网信办、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的“中国为何继续歌唱”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即将拉开帷幕。 《孔子》将再次带领人们“走遍天下”,探索世界,走向未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