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风光与小兵张嘎:徐光耀获终身成就奖,重温经典记忆
白洋淀风景秀丽,英雄辈出,嘎子兄弟随处可见……“小兵张嘎”走进了每个中国人的童年记忆。打日本人、锄卖汉奸、堵烟囱、卖西瓜……电影中的这些情节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日前,“张嘎小兵之父”、99岁河北作家徐光耀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实至名归。
“白洋淀应该有这样的老头”
徐光耀虽然在医院,但身体状况良好,精神焕发。与其他病房不同的是,床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版画,《战争岁月——白洋淀战士张嘎与玉英》:芦苇丛中的船头坐着两个人,青春的脸庞,灿烂的笑容。近景、远景烟雾茫茫,气氛万千。徐光耀说:“张嘎小冰的形象发布已经63年了,如果这个可爱的男孩和他的同伴今天还活着,他们一定会受到特别的尊重。”
印制《战争岁月——白洋淀战士张嘎、玉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小冰张嘎有原型吗?徐光耀的小说《平原上的火》里有一只“瞪眼的老虎”,倒握卡宾枪,帽檐翘起,气十足,应该算是嘎子的萌芽。创作时,他极力寻找记忆中的“人和事”。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张纸,记下了他记得的每一项内容。于是,那些大胯、小胯、老胯、男胯、女胯,全都跳了起来,冲了过来。他说:“嘎子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但这些嘎人、嘎事让这个人物变得活灵活现。”
1961年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和1963年的同名电影相继问世。徐光耀饰演的嘎子顽皮顽皮,但他却像孩子一样大,像敌人一样痛恨邪恶,勇敢无畏。这个英雄般的小八路早已成为不可替代的经典形象。
《小兵张嘎》的故事发生在白洋淀旁的桂不岭村。电影的水景是在雄县七间房乡拍摄的。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白洋淀的水景。很多人都是通过观看《小兵张嘎》认识白洋淀的。 “我是白洋淀附近的人,我很喜欢白洋淀,白洋淀的风景很好。”徐光耀回忆说,这么好的人物,应该有一个美好的背景。 “所以我把宁津、赵县地区实际发生的故事聚集在一起,演出地点选在白洋淀,就是为了给张嘎的故事一个美好的背景。”
我忘不了冀中这片热土
《小兵张嘎》中,张嘎是一个普通的农家男孩,徐光耀也是。 1925年出生的徐光耀,参加八路军时文化程度和知识有限。他从未离开过村子,只上过四年小学。他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数百场战役。这一切,使徐光耀成长为一名坚强的人民战士。回忆起自己的战斗经历,徐光耀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的很多战友、战友都死了,提起他们我很难过。是烈士们用生命架起了桥梁、铺平了道路,让我为了生存。” ,我分享了他们的荣耀。”
“如果你忘记了什么,不要忘记冀中这片热土!”正是这种血与火的亲身经历,让战争题材成为徐光耀不竭的创作源泉。在部队期间,他致力于写作。 1941年,他开始写日记和写战地书信。 1947年考入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同年发表长篇小说《周瑜章》。 1949年任新华社第20兵团分社记者。同年,创作长篇小说《平原上的火》。 1951年考入中央文学研究所,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徐光耀一生创作了长篇小说《平原上的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少年浩劫星》、《四百生灵》,电影及文学剧本《连马》、《乡下人》。 ..”和短篇小说集。着有《向日葵》、《徐光耀小说选》、散文集《西风昨夜绿树枯》、《忘川》等。1999年,作品《昨夜西风吹尽绿树》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2015年出版十卷本《徐光耀日记》。
好的作品一定来源于生活
“读书、看报纸、看新闻联播是我父亲不可动摇的日常习惯。”徐光耀的儿子徐丹告诉记者,虽然老人的身体活动大不如前,但他一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
徐丹是徐光耀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小冰张嘎》也是他从小看的书,电影里的情节他都熟记在心。出生于文学世家,自幼受到文学艺术熏陶的徐丹也工作在文艺战线上。他说:“父亲教导我们,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只有有了生活的基础,才能真正写出令人震惊的作品,同时也要付出最大的努力。” ”。徐丹说,良好的家风对我影响很大。我的父亲为人正直,做事严谨,是我们孩子的榜样。 “我的父亲一直教导他的孩子们要诚实做人,说实话,做诚实的事。我们都这样做。” (北京日报记者 李如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