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座谈会探讨人文关怀与温暖现实
11月26日,“人文关怀·温暖现实——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座谈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
研讨会采用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分为“时代情感与风雅”、“左翼传统与当代创新”、“知人论世、传递世界”四个单元。温暖”、“培养受众、开拓市场”。与会嘉宾就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主流价值、审美探索、创新发展和市场前景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与会人员合影
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清华大学教授尹弘在演讲中提出,现实主义有两个核心问题。 “首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什么是‘人民立场’。如何表达人民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和变化?”社会是一个创造性立场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性态度的问题。”
“第二是创作方法,包括典型细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情感四个问题。”尹鸿认为,所谓典型情感,也是最近大家一直在谈论的社会情感价值。 “我们看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没有一部作品是根据以往的流行元素进行重塑的,但都是捕捉中国社会典型情感的最新作品。”
“今天,我们更有理由将‘本来如此’的生活与‘应该如此’的生活结合起来,表达‘应有的样子’。电影创作者应该真诚地搭建一座桥梁,而不是“韦老师创造了一个明亮的标题,他认为它可以解决所有温暖的问题,应该用真诚的创作逻辑来帮助让生活更美好,让未来更美好。”尹鸿说。
《二十条》剧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以电影《二十条》为例,提出了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暗示和潜台词”两个概念。 “我们看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电影,其隐含的意义就是唤起人们救亡图存的情感。建国后的‘十七年电影’,其隐含的意义就是两个主题:目前,电影的现实性如果只考虑寓意,就会显得枯燥、僵化,很多主题第一的现实主义电影之所以不能产生生动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们只关注隐含的意义,他们想要传达的是观众接受了主义的行为和人物之后的现实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
电影《二十条》的寓意是爱情与法律的逻辑关系,而其潜台词则是观众在影片最后看到郝秀萍(赵丽颖饰)和家人在病房团聚时的想象。如果不发生,温暖在哪里?如果发生了,我觉得这就是现实主义,它与每个人的日常经历和情感有关。观众换句话说,现实的温暖在于作品提供了多少潜台词的动作,观众从中获得了对自己现实生活的信心和尊严。”吴冠平说。
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真在演讲中均谈到了左翼电影传统的演变及其对当下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影响。
“创作者应该贴近百姓,当年左翼电影提出的方法论,今天依然适用。《过马路》为什么能成功?当时的评价中有一句话,‘深者得之’其深,浅者得其浅。除此之外,电影意识形态的先进性还在于其缺乏说教性,事实上,在左翼运动期间,许多作品并不局限于工作室建设,而是走上了街头、餐馆、学校。理发店等生活场景,镜头语言与社会深度交织,展现了今天的电影创作者与90年前左翼电影运动创作者的共同特征。社会、关爱人,不是把自己置身于工作之外,而是真正贴近人,投射到人物身上,生活在工作中,用心去创造。
《逃走的决心》剧照
“在中国文化中,情感、真理和道德是相连的。在儒家文化中,‘情感’的概念是道德的起点。通常当我们说一部电影是真实的时,我们也承认它的情感可以打动人。”人们。”李真以《逃跑的决心》为例,认为这部影片作品让观众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老母亲的生活经历。 “如果你只看到最后老母亲选择逃跑,可能会觉得突兀。但看完整部影片,在主创温暖的目光下,通过投影,你可以完全理解她的选择,也能够同情她。”
“人性是一种理想,温暖是一种感情。为什么《我们一起抖太阳》、《决意逃跑》、《好事》、《热辣辣》这样的电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最关键的一点是,它们都捕捉到了这个科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对身体和性的态度的变化,它梳理和描述了今天的观众,包括创作者,在各个方面的复杂关系。满足于单一透明、简单化的叙事和情感表达,这是一种混合性,创作者和评论家都需要重新开始。”李道新说。
“当今的现实电影需要幽默和温暖”
除了多位知名学者的建议外,电影《好东西》导演邵逸辉、《野孩子》导演尹若心、《生活大事》导演刘江江、《生活大事》导演尹丽川等也得到了多位知名学者的建议。 《逃离的决心》、《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日子》导演刘泰峰与北京美好时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淼、上海3D影业总经理任宁有限公司作为嘉宾出席会议并讲话。
《好东西》导演邵亦辉
电影《好东西》豆瓣评分9.1,上映不到一周票房突破2亿,是国内少有的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佳作。最近几个月。这也让影片编剧兼导演邵逸辉到达场地后心情激动。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她看来,“人文关怀、温暖现实”概括了当下所需要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核心。 “人文关怀必须以人为本,真正肯定每个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同时,每个真实的人都充满了缺陷、矛盾甚至难以忍受的东西,所以作为创作者,我们还是要真诚地面对现实。”世界。”
《好东西》剧照
邵亦辉认为,他相继推出的两部作品《爱情神话》和《美好事物》有一定的现实感,但仍然是他心中理想世界的呈现。 “无论是电影中的人物,还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所传达的感情和价值观,其实都是比较理想化的。我也注意到有评论说,电影中的人物是比较悬空和提升的。我觉得他们有一定的道理,我也有自己的困惑,如何营造出非常真实的质感,同时又非常贴近当下的观众,似乎有一个悬空的部分,但是观众能够感受到。真正的温暖,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我正在思考但还没有答案的问题。”
通过自己撰写剧本和执导,他不仅保持了鲜明的作者身份,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邵亦辉的创作秘诀是什么?说话时,她还回顾了自己在两部电影诞生过程中的烦恼。 《爱情神话》是通过FIRST创投大会推出的,当时参与创投的电影中,都市爱情题材的电影很少,我上台介绍后,很多制片人生产商也表达了他们的兴趣。”
“但我把剧情简介发出去后,收到的反馈大部分都是负面的。有人表示欣赏后要求我对剧本进行大幅修改,但我肯定不愿意这样做。只有马特影业一直表明立场。”我想积极配合,没有对剧的修改提出任何意见。”
《爱情神话》剧照
“所以一部作品最终能否上映,真的取决于创作者本人的毅力和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者的能力。《好东西》的剧本完成后,我一直无法决定给它起什么名字。”很长一段时间,几个投资人特别想让我把它命名为《爱情神话2》,看起来很容易理解,而且我认为这样会卖得更好,但我不认为“ 《爱情神话》是一部IP,而且《好事》也是一个新故事,不延续之前的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为了提高口碑,新故事应该有一个新名字。”说。
对此,张淼表示,创作者和制作者达成共识很重要,“这样我们才能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对方的坚持。我们要把彼此的坚持和彼此的坚持变成共同的坚持。”这是正确的事情,否则双方如果互相坚持,肯定会出现问题。”新千年后,张淼一直在哥伦比亚国际影业/索尼国际影业工作,并担任其中国区高级总监。近十年来,他选择就职于国内电影公司,在《战狼2》、《你好,李焕英》、《我是不是药神”。
张淼在致辞中表示,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华语电影的制作和推广。 “我有一个信念,文明在交融,但文化总是在寻求差异。近年来,我们看到能够走出国门的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有一个特点,这也正是所有优秀现实主义电影所具有的特点。”电影有一个共同点,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或亚圈文化与中国当下主流价值观的碰撞。”
“中国电影在工业级电影的表达上可能还远远落后于好莱坞大制作,但在现实题材的表达上,我认为中国电影还是不错的。记得很多年前,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敲门”出品的电影《当幸福来临时》是一部美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当时引进到国内的时候我们就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推广。但现在,优秀的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可圈可点。大幅超越美国同时期现实主义作品。”
《如果,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海报
张淼以今年暑期档电影《如果,我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为例,说道:“刘奋斗导演找到我的时候,他已经被很多制片人拒绝了,我给他的建议是我们不能把这个关于残疾人的故事做得有点像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或者像20年前迪士尼出品的那些中小成本电影,带有温暖的现实主义色彩,尽量不要有这样的感觉。强烈的痛苦感。近年来,当“现实”这个词摆在观众面前时,很可能观众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沉重感,很多现实故事都有一定的沉重感,但我们希望观众进入之后。院线可以巧妙地平衡这种沉重,这两年电影市场的强劲趋势是现实电影需要幽默和温暖,观众不喜欢痛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