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闽西非遗奥秘:非遗+文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在文创园区探索非遗奥秘,在景区、街区沉浸非遗,在乡村振兴主战场谱写非遗新篇章……与非遗相约,享受一场非遗盛宴,逐渐成为闽西市民和游客表达对非遗感情最真诚、最亲切的方式!
龙岩是客家人的祖籍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5人。
让非物质文化资源在保护传承中焕发出新的光芒,走进人们的生活,造福人民,是国家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龙岩市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路径,让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非遗企业和传承人积极利用非遗元素发展非遗文化创意产业,涌现出红古田、龙岩凤舞、言成旭等一批非遗文化创意企业。 。土楼富邦炉、国宝玉雕、雕版印刷创意灯笼、万英茶红茶道等一批非遗文化创意产品持续脱颖而出。
这是龙岩市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的生动实践。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近年来,龙岩市以项目为先导,实施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武平兴贤坊、连城四脚井、上杭洼子街建设等客家文化保护工程,总投资近五年超过140亿元;同时,重点建设福建永定土楼数字文化旅游产业园、上杭锡器工艺品生产基地、配田工笔画创作基地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公众打开一扇了解文化创意的窗口。近距离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持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阵地建设,建立了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建成传统工艺博物馆5个、传统工艺非遗体验中心48个、国家级项目传承人21个工作室、传统工艺 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30个。其中,连城练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入选2022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典型案例”,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工坊。据统计,近年来龙岩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已突破千亿元。
非遗+旅游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化”
近日,在新罗区龙门镇呈贡博物馆,一群前来学习的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呈贡酒的酿造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酿造。该项目每年接待近10万名游客和研究人员。这是龙岩市“非遗+旅游”发展的真实写照。
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告别“养在闺中、默默无闻”,张开双臂迎客,龙岩市近年来成立了闽西南营销联盟,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共同打造闽西南营销联盟。打造闽西南山海生态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红色旅游。 、游学游等跨区域“多站”优质旅游线路。
龙岩市还公布了龙岩市第一批47个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规划推出“客家民俗体验”等7条优质非遗旅游线路,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定期开展风景名胜区、文化街区的文化遗产游览活动。开展演出,促进非遗、景区、街区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看世界遗产永定土楼·体验非遗经典”和“游非遗城·领古韵”入选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国家;福建土楼永定风景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平兴贤坊传统文化街、上杭洼子街历史文化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
此外,龙岩市持续推出文化旅游“客家食宴”大赛、“客家非遗精彩之夜”、“非遗购物节”等非遗品牌,激发非遗市场新活力。 2020年以来,累计带动非遗产品销售额14.02亿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
漳平农民画院自2010年成立以来,注重农民画队伍建设和农民画技艺传承,每年为社会举办公益培训。目前,画院共有农民画家100余人,年创作作品1000余幅,产值30万元以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
近年来,龙岩市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创建5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村和1个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示范点。全市共有4名代表性传承人获得省级奖励。 “乡村工匠”荣誉称号,58人荣获市级“乡村工匠”荣誉称号。
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共鸣和方向,龙岩市充分发挥漳平水仙茶、连城红薯干等食品生产技术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双向共赢。赢得产业发展和非遗传承的局面。截至2023年底,龙岩市茶全产业链产值72亿元,带动农村近20万人就业增收;连城红薯产业有效带动了100多家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2023年红薯干全产业链产值将实现145亿元,增长20%。
此外,我们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下乡下乡、文艺轻骑兵、每周戏剧演出等文化活动。每年上演500余场非遗演出“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和产业。
(迟银华、张永辉 | 编辑:胡美东、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