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从早前出现的“汉服热”、“国乐热”,到传统戏曲的“出圈”,再到《黑神话:悟空》等国产IP的火爆,人们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元化。
对于传统文化引发的热潮,网络文学无疑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正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网络文学日益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已成为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网络文学成为网络文学注入传统趣味的基础,助力传统文化复兴。 。
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灵感源泉、审美追求和写作资源。以传统文化为题材或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一直是网络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趋势。
例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催生了洪荒体、修真体、盗墓体、武侠体等多种流派,使得网络文学的类型和题材日益多元化。 《凡人修仙记》《遮天》《择天记》等奇幻小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宗教、审美观念、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具有东方文化气息的仙侠世界。 《秦官》《唐砖》《宋清欢》等历史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细节描绘了古人的生活世界,呈现了中国历史某一阶段丰富的社会文化面貌。 《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经典IP的重写和延续,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热门赛道。这些经典IP衍生的作品至今仍保留在各大文学网站上。相当可观的点击率和订阅量。
由此看来,网络文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勾勒出一幅跨越民族历史、神话传说、风俗信仰、民俗技艺等不同维度的文化图景,其中蕴含着中华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天地、自然、时空、生死等问题的独特观念,以及中华文化传统积淀下来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的结合,不仅为网络文学在题材、类型、表现形式等方面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且构建了蕴含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故事”和“中国话语”。 。当然,另一方面,基于传统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及其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可以让观众对传统文化有多方位的了解,增强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的结合已成为双向过程。
然而,在传统文化热潮仍方兴未艾之际,如何更好地与传统文化融合,推出更高质量的作品,是我们审视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起点。这就涉及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应该是什么样子。 “写什么”和“怎么写”。
至于前者,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难免会出现泥沙混杂、玉石混杂的情况。写传统文化,必须正视精华,正视糟粕。作为一种快餐化、面向消费者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存在不少利用传统文化中某些负面元素作为噱头的现象,比如津津乐道轮回、因果报应、男尊女卑等旧观念,或者发现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元素。来自旧习俗、旧文化的庸俗、庸俗趣味,迎合读者的喜好和市场需求。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书写和运用,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完全接受,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迷信“传统就是好的”,而应该以精神价值来对待。的当代人。进行识别和过滤,达到去坏留良的目的。
网络文学以传统文化为表现对象。它不仅仅给作品贴上“传统文化”的标签。如何在写作中避免同质化和刻板印象,充分利用五千年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巨大遗产。文化财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网络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文化的书写确实存在同质化、刻板化的弊端。例如,历史小说常常以三国、唐初、明末、清初等特定历史阶段作为故事背景。对时代、人物、情节设置的描述往往缺乏新意,难免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在修真小说中,修真体系只是反复借用某些传统文化元素,形成僵化、封闭的模式;盗墓小说中所有人物的所谓“打斗”、“摸金队长”、“南派”、“北派”等设定几乎成为了该类型小说的“标准配置”。当然,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熟悉程度,我们不能责怪别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得十全十美,但文学的价值就在于推陈出新。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如果能够挖掘得更广、更深,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近年来,网络现实题材小说的创作出现了如此有价值的探索。许多作品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相结合,如《首席医官》、《棋妖前传》、《洞庭茶师》等。中医、围棋、茶道等传统技艺。 《我为国修复文物》、《敦煌:千年飞天舞》、《非遗传承从茶百戏开始》等作品,聚焦文化遗产的当代命运,在丰富情节结构的同时,添加文化韵味和趣味性,使这些作品读起来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为网络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写作道路。
网络文学诞生已有20多年了。从最初阶段的“野蛮生长”,到现在网络文学自觉追求与传统文化的双向联系,这一轨迹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相信网络文学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注入新的活力,让中华文学、中华文化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