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2016舆情观察与思考:互联网时代的声音汇聚成社会正能量洪流

二次元 2025-01-03 22

无论声音多么微小,都是时代的回声。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生活中。人们在这个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哪怕只是寥寥数语,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形成社会的合唱。无数微小的声音汇聚成洪流,通过关注和表达推动国家和社会前进。

2016年,喧嚣之中,我们能听到怎样的旋律?当我们突飞猛进的时候,我们能看到社会什么样的脉搏?

注:本文为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时评”发布的“2016年舆情观察与思考”系列评论合集。这组言论得到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大力支持。部分数据和观点摘自《2016年中国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舆论背景是“正能量”

——2016年舆情观察与思考①

每个人的表情都汇成一股灵魂的洪流,

让正能量从虚拟空间涌出,

在我们日日夜夜生活的土地上搅动

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出日落,将无数的人和事凝聚成一个生长的圆环。即将过去的2016年,网络上亿万网友的声音汇聚成了一个巨大的声场。正如时间和重力可以澄清浑浊一样,回顾2016年的舆论,最明显的感受之一就是,即使仍然存在不同立场、不同意见,即使仍然存在“槽点”和“出格”,焦点”、“正确的‘能量’正在成为舆论的主流和舆论的基础,在沧海桑田之际‘揭示出人心向上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短视频:很多节拍器放在一起。虽然开始时间不同,节奏也不同,但在强烈的共鸣下,节奏慢慢统一,喧闹最终变成了令人震撼的铿锵之声。这几年,舆论节奏越来越清晰。中国网民都是“老手”,在读书时代学会了读心;而互联网管理也日趋规范,堵塞与疏通之间形成了清晰明朗的空间。 2016年,如果你转发过《不亚于中国》的图片,如果你跟着说唱过《马克思诞生于1990年代》,如果你资助过那些陷入困境、寻求帮助的人……那么,我向你们致敬,你们是正向舆论能量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你们正与千万网民一道,以旺盛的活力和坚定的信心,一步步推动社会前进。

毫无疑问,互联网正在重塑当代中国的精神价值观。今年,郎平带领女排时隔12年重返奥运会巅峰,中国精神让很多人热泪盈眶;今年,《胖五》、《天宫2》、《墨子》的上线,创下中国纪录,让很多人热血沸腾;今年,“一号”郭川“中国第一水手”不幸失联,“金孔雀”余旭将军的美貌定格在天空,聂树斌21岁的冤案终于被平反,中国的面子让很多人心潮澎湃。 ..有人说,“刷”堪称2016年中国年度汉字,从移动终端到人工智能,从记录到速度,从扫清冤屈到刷新。形象,“刷”出来的就是时代最生动的写生。无数人为这些人、这些事、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欢呼、呐喊、哭泣,通过一次次的点击、转发“刷”自己的存在感。 “蜂群的声音是春天的脚步声。”每个人的表情都汇成了一股灵魂的洪流,让正能量从虚拟空间中涌出,搅动着我们日夜生活的土地。

这样的正能量不仅与时代的进步有关,也与心灵的成长有关。一张照片成为冬季的一股暖流:漆黑的马路上,一名男子骑着三轮车,载着一名白发老人。一辆警车打开头灯,缓缓前行,为他们照亮前方的路。一年来,类似的“热点”在网络上掀起涟漪:怀孕7个月的医生累得睡着了,公交车司机陷入昏迷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踩刹车,杭州警察准确地预测车流量 崩溃位置……为什么网友会被这些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如此感动?正是因为它们让平凡的生活呈现出另一种面貌,让贫穷的时代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生命的价值得以彰显,生命的意义得以超越。追求眼球和关注度的人还有很多,但当互联网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时,对主流价值观的期待也越来越明显。这里的人们正在寻找娱乐、刺激、舒适、力量和确定性。坚定不移的价值观,寻找我们为何出发的初衷。

三十年前,北京大学教授钱天白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如今,年轻人已经成为互联网原住民。很多人曾经认为,互联网的第二维度和现实的第三维度之间存在着一道“次元墙”。但2016年的舆论或许表明,年轻人正在主动感受时代。在他们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对话中,家国情怀超越“次元墙”,成为青春的一部分。 2016年,纵观大势,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累计观看量突破千万,全面从严治党赢得广泛赞誉;谈起大事,长征胜利80周年、建党95周年,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不忘初心”成为流行语,而《半条被子》则让年轻网友印象深刻。在南海仲裁案等事件中,“爱国”二字引发了90后心中最强烈的情感。这一代人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对国家和民族充满自豪感,愿意传播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感动。当年轻一代将注意力更多地从浪漫转向“星辰大海”时,他们正在与时代共鸣中完成自己的蜕变和成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雾;但总有人能看到火,然后过来陪我。”在人们互相求教的网络中,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心中的火,点亮眼睛,延伸“红色地带”,唱响“最美的和谐”,见证,共同参与、改变这个时代。

如何与互联网“新生代”对话

——2016年舆情观察与思考②

分享、共鸣、共情体现互联网新世代的“三观”

他们有自己相信的规则和标准。

它们是自由的、多样的、复杂的

互联网有着“无人能预测的未来”,无数人在这里寻找下一个突如其来的趋势。然而,在一个唯一不变的世界里,明天已经到来。人民日报网络舆情监测室《2016年中国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总结称,网民迭代正在完成。互联网“新一代”在生机勃勃的网络世界中呈现出新的关注、新的表现、新的形式、新的状态。

截至2016年6月,我国7.1亿网民中,“2”字头用户占30.4%,19岁以下用户占23%。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从1.0、2.0到3.0的升级。论坛里壮观的“盖楼”、“浇水”不再常见,热闹的博客也将被抛弃。门户不再是网民的唯一选择。微博、微信的平台化越来越明显……当信息传递不再局限于某种形式,当流量的产生不再被某个入口垄断,当技术变革不再局限于某种联系起来,也意味着个人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诉求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意识形态更加多变。青春有无限可能,互联网有无限可能,共同构成无限可能的未来。

“老年人什么都相信,中年人什么都怀疑,年轻人什么都知道。”王尔德的笑话,投射到当前的中国互联网语境中,无非是一幅简单的图画。今年,我们经历了“魏则西事件”、“血友病吧事件”、“雷阳事件”等网络知识社区的兴起。你提供医学知识,我负责媒体分析,他思考工程技术……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网友从各自的角度互相“包抄”。知乎、分大、国科、豆瓣、喜马拉雅,年轻人既不相信一切,也不怀疑一切,而是在“无所不知”的基础上感受一切、思考一切。 “分享”让舆论中“方形”的情感表达向知识的完善和思想的积累转化。

追求个性但也寻找共性;既要独立,又要寻求朋友的支持。在年轻人的网络空间里,“共鸣”是另一个关键词。年底,纪录片《我在故宫修复文物》进入院线。此前,这部作品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哔哩哔哩网友的集体致敬。在热闹的弹幕中,年轻人羡慕故宫的日常生活,感叹文物人的奉献,欣赏艺术的精美……他们发现传统与现代、“二维”与“三维”手工艺时代和数字时代,居然可以跨越时空相遇,更何况那些“爱你爱”“梦你梦”的同路人呢?专注与深度、探索与发现、坚持与热爱,年轻人的网络世界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色彩。 “共振”带来差异化和分层,让网络的“长尾”覆盖更多维度。

“同理心”是新一代的另一个追求。近一年来,各种网络流行语常常因为让人发笑而进入时代语料库。奥运会上,“元气少女”傅园慧让“洪荒之力”流淌了半年多。王健林的“小目标”释放出强大的气场,形成“反差萌”,“葛优躺下”成为一种还原和乐趣。治愈甚至对抗的手势; “友谊之船”、“吃瓜群众”、“不同意就XX”……这些一时的热点、热词有着不同的幽默元素,随着人们相互了解而传播开来。有人分析,即使是网络直播,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除了颜值之外,它们还提供了一种“无聊的乐趣”和“探索他人生活的欲望”。 “同理心”让乐趣成为强大的沟通力量,但也带来了“娱乐至死”的隐忧。

事实上,无论是分享、共鸣还是共情,都体现了互联网新世代独特的“三观”:不排斥崇高,但不喜欢直言不讳的说教;他们绝不颓废、消极,而是想发现自己的故事;并不是排斥意义,而是希望在探索自我中实现价值。他们有自己所信奉的规则和标准。它们是自由的、多样的、复杂的。 2016年的舆论表明,网络新生代正在利用对社会热点的广泛关注、对真理的执着探索、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消除既有成见、突破规章制度,展示新想法。或许,他们能成为互联网平台上最强大的正能量。和他们交谈不是迎合他们,也不是假装,而是主动拥抱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沟通、有效管理、合理引导。

一位作家曾说过,“写个人与时代的交集,就是一个伟大的故事”。没有人能预测互联网的未来,但拿着鼠标、看着屏幕长大的新一代注定会影响时代的进步。方向。如果你赢得了他们,你就可能赢得了未来。

构建公共生活的“经纬度”

——2016年舆情观察与思考③

明白网络时代非同寻常,社会面貌将变得年轻化。

而如果你明白了互联网和现实社会没有什么不同,你的思维就会变得成熟。

毋庸讳言,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的舆论集散地。互联网上的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也正在加速接近社会公共生活的全部。

21年前,北京中关村大街上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距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前进500米。”如今,我们不仅早已驶入“高速公路”,而且还在加速前进。在互联网高速公路上,能否明确分配“路权”和“责任”,能否设立更加显眼的标志和界碑,决定了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

如果说河流因地形高差而狂奔是一个规律的话,那么河岸约束控制流速则是一个规律。对于网络“新集体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法律不可抗拒,规则不可或缺。确实,一旦微信群这样小的群体乘以8亿多用户,即使是“封闭”的朋友圈也会拥有海量的受众。这就决定了公众和监管机构都无法“躲进小楼,大一统”。今年,“群成员违法主要责任”的判决让微信群主承受了“压力”,而“Quabo案”的判决则让更多人明白:技术可以中立,但行为中立可以是任意的。倾斜的。

某种程度上,如果你明白了网络时代的非凡,社会的面貌就会变得年轻化;而如果明白了互联网和现实社会没有什么区别,时代的思维就会变得成熟。一年来,现实中的法律规则正在以比以往更短的时间迈入新的领域,公共生活的“经纬”不断确立,定义着这个时代的公共秩序和良好风俗。正如人民网网络舆情监测办公室在《2016年中国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中指出,网络平台对公众生活的影响需要依法限制。

显然,舆论的判断不能由新产品、新平台主导,公共治理的方向应该尊重民意。这一年,魏则西事件催生了“魏则西条款”,我们见证了国家工商总局首次将“付费搜索广告”定义为互联网广告; Qvod案直播消除“技术无罪”社会“保护技术创新初衷”意识不断深化;多起侮辱英雄荣誉案件,法院已作出终审判决,英雄名誉权背后的言论是有界限的。 ;网络订餐平台黑作坊相继曝光后,各方正在推动订餐平台职责从形式上的资质审查向实质上的经营条件审查过渡;面对公众对电商企业删除差评、隐私泄露的集体投诉,电子商务法草案正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舆论与消费者的交响曲法律是2016年互联网公共生活法治的基础。

不难发现,各大互联网平台承载舆论,难免偶尔会失控,稍显混乱。虽然个人不能免除责任,但平台也不能通过指责公众没有“方向感”来逃避责任。从支付宝“圈子”推出引发的争议来看,虽然经过20多年训练的中国网民仍然或多或少地抱怨着互联网规则的约束,但正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规则的逻辑。并呼吁规则治理。 、追问技术伦理、审视违法问题、从监管角度寻找答案,让越界的互联网巨头屡屡陷入“危机”。从这个角度来看,各大平台与其说是在与监管者打交道,不如说是在与自己的“神”打交道,是在回应时代的新要求。

舆论的背后是“物”,舆论对公共生活的关注也必然从网络平台延伸到现实平台。无论是关心魏则西、关心医患关系,还是关心个人信息泄露,公众的问题都是超越技术的生命权、安全权、隐私权,是现实生活场景中的普遍正义,这就需要治理逻辑。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腹地。

这也是一个热门话题。过去几年的一个变化是,公共事件越来越成为法治事件。在舆论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中,除了情感表达和信息采集之外,对法治的思考和制度的诉求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重量。这一趋势体现在毒跑道事件的持续关注、山东疫苗案的拷问、聂树斌案的热议、电信诈骗案寻求法律解决等方面。这些日益深入的观点和表达,汇聚成一道建设性的“光束”,对接最前沿的公共治理议程,倒逼法治进程向更深层次延伸,照亮公共生活更多角落。

回想起来,2016年网络公共生活中一个有影响力的结局也许就是罗尔事件。从故事一开始,这只是现实生活中众多筹款活动之一;从故事的发展演变为一场关于新媒体时代个人行为边界的激烈争论;而从故事的结尾,就趋向于这样一个共识:公共生活不应该以网络技术为障碍,而应该有更清晰、更成熟的规则来实现定制、实现仁爱、实现善治、实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

算法盛行,更需要“主编”

——2016年舆情观察与思考④

以算法为主导的时代,

更需要一个“主编”来掌控、领导、引领,

更需要有态度、有理想、有责任的“把关人”

早上起床,看新闻客户端,关注世界时事;中午休息一下,登录社交网站,讨论新事物;晚上睡觉前,查看朋友圈,了解身边的事情……这是中国网民平凡的一天,也是互联网时代的舆论。构建过程的一部分。信息的产生、传播、接收,意见的表达、传播、汇聚,如波涛激荡、云海交汇,使舆论场蓬勃发展。

连接万物的英雄宣言和开放共享的技术架构,让信息时代变成了舆论时代。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6年中国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微信用户规模达8.46亿,微博月活跃用户达2.82亿,微信公众号已数列全国第一。数千万。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和计算机算法的红利,提高了你我互动沟通的效率,也赋予了我们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每个人都有麦克风,小事也能成为“现象”。这背后有技术和媒体的大力支持。

然而,每一枚硬币都有两个面。技术让信息蓄水池打开,从供给侧放水,变得日益丰富,但泥沙双落是不可避免的。技术可以成为生产力、引擎,但目前还无法发挥旁观者和把关者的作用。因此,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和观点既开花又杂草。年初引起大讨论的“上海女孩逃江西农村”事件,结果只是一场闹剧;年底屡屡被逆转的罗尔事件,伤透了很多“恋人”的心,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舆论场。对与错。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在扩大公众表达权的同时,也滋生了谣言和假新闻,使得基于此的舆论表达总是有些尴尬。

打开闸门不仅需要过滤,还需要分流。算法主导的信息分发机制有效开创了“私人定制”时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技术和算法更像是餐饮者,而不是领导者;他们不是提供思考的导师,而是强化偏见的囚犯。通过大数据分析,“越用越懂你”的智能新闻客户端,为每个用户推送独家新闻;依托社交网络,朋友圈不断营造出“英雄所见略同”的默契。 2016年,微信公众号新增置顶功能,让今日头条、一点新闻继续强势崛起,固化了信息传播的闭环。某种程度上,新技术、新结构可能为我们搭建通往新世界的轨道,但也可能让轨道上的列车只能通往特定的目的地。当“餐饮”成为信息资源配置的主题时,沿途的风景和多样的可能性只能转瞬即逝。

技术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打开了一扇适合读者口味的窗口,但却关闭了多样化的大门。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的过程中,公众的知识和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上的孤岛。只读自己喜欢、认同的内容,难免会带来固执、自满的危险。是否拆除社区围栏、是否乘坐网约车、是否在高速公路上救助狗……2016年,舆论空间的冲突依然时有发生。难怪有网友这样总结:不合则脸红,不合则生气。虽然总结有点简单,但也让人思考:互联网的开放一定会带来灵魂的开放吗?技术的任意性是否会强化人们的情绪气质?在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表达自己?

必须承认,无论是虚假信息,还是争吵打架,都根源于社会发展的深层土壤,不能让算法背锅。但毫无疑问,全面、权威的信息和深入、理性的观点是社会舆论和心态最坚实的基础。如果只有“眼球”引领,算法主宰一切,优质内容和理性分析可能会被边缘化,成为可有可无的废品。归根结底,技术和算法终究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思维的乐趣、价值的塑造、知识的提升是目标和基础。在算法主导的时代,更需要有引领、掌控、引领的“主编”,也更需要有态度、有理想、有担当的“把关人”。

德国哲学家韦伯曾经区分过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意味着最大化技术的有效性,而后者则强调价值和道德的重要性。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开拓者,也离不开基本价值观的守护者。毕竟,我们即将到达的未来,不仅是信息自由流动的沃海,更是建设新文明的坚实彼岸。 。

分配注意力,别忘了“深入观察”

——2016年舆情观察与思考⑤

媒体仍然是公共工具,个人仍然是公民,舆论仍然是正义

舆论场飞舞的乱云考验着每个人的自制力和自持力

当你登高,远方迎接你;顺风而行,就能听得清清楚楚。古人“好事多磨”的智慧在网络时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这个“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时代,当拇指滑动形成时代的和谐,真与假、取与舍、思与言、知与行,无不促使我们追问:面对时代的浪潮信息与海量意见,如何喝到最好的“饮料”?

如果说互联网上的信息分享是一个传播民主化的过程,那么社交媒体平台上意见的产生就是一个观点民主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和方式思考问题。知识和理解并形成不同的判断。话语权的分配呈现出多元、分散的格局,让大家更好地获取信息、分享观点,也让时代被更好地记录、观察、讲述。

然而,随着信息和观点的不断“爆炸”,“流量”迅速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2016年,一些微信公众号销量增加的消息就是眼球经济的体现。无数自媒体不仅生产“爆品”,更将受众变成“商品”,出售关注度和点击量。这样的局面,让“标题党”、“谣言党”越走越远,也让“斗争”、“见证者”越陷越穷。喋喋不休的背后是不真实的信息、不平衡的观点、失重的态度。从“上海女子逃离江西农村”的闹剧,到“王宝强离婚事件”,再到屡屡反转的“罗尔事件”,今年的舆论往往打上了“注意力经济”的烙印。

有人戏称,网络上的所有虚假信息都是“我们为智商缴纳的税”。比如“政府工作人员冒充电焊工接受领导检查”,比如“深圳水贝村拆迁重建每户赔偿近2亿”,更何况出现的名人八卦和“健康小贴士”时不时出现在微信群和朋友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实际上正在重塑人们获取新闻的过程。信息来源和传播主体的扩大,使人们不仅是新闻事件的见证者,更是新闻真实性的推动者。就在《卖文章救女性》的文章早上还在热传的时候,几个小时后,有关当事人隐藏信息的各种报道就出现了。只是暴露在公众面前。公众参与让探寻真相的过程得以呈现在舆论场中,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判断:新闻现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

应该说,注意力经济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媒体仍然是公共工具,个人仍然是公民,舆论仍然具有正义性。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照顾社会价值。混乱的舆论场考验着每个人的自制力和自制力。

今年,牛津词典发布的年度英语单词是“Post-truth”,意思是相比客观事实,情绪和个人信仰对舆论走向的影响更大,“相信你想要的”去相信。”另一方面,技术使沟通变得直观和分散。因此,许多媒体和自我媒体只遵循点击和粉丝的领导。两者的结合使公众舆论很容易被各种信息吸引,而不知道真相,区分真实和虚假,甚至问什么是对与错。在新的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和声音源。只有更深入地观察,更耐心地理解,做出更多理性的判断,允许信息飞行一段时间并等待情绪,才能有更多的公众舆论。一些良性互动可以使我们的注意力更有价值。

只有“深度观察”才能带来“深思熟虑”。麦克卢汉(McLuhan)曾经说过:“媒体不仅被动地提供信息渠道,而且在传输资源时改变了思维方式。”如今,事件发生,传播,听众接受和反馈之间的时间差距不断缩短,这使人们更加“此刻”的常见经历,并且不断地挤压时间进行深入的观察,思维和判断。目前,我们必须特别了解“反向生产”。我们不仅应该专注于单独的热点和短语,不仅“吃快餐”或“吃淡饭”,而且还要将沙子聚集成整个砖块和胶水碎片。这项努力可以有效地训练思维,辩证的问题,打破刻板印象,并拒绝成为偏见的囚犯。

互联网正在经历从工具到环境的转换,并从网络到云的飞跃。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舆论也将变得更加动荡。无论是互联网上的纯土地还是云中的美丽,他们都需要保护和理性的护送。这测试了我们的智慧并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资料来源|人们的每日评论,人们的每日在线公众舆论监控室微信帐户

实习生编辑|李小龙

次元少女形象大全_次元少女形象图片_二次元少女形象

姚记科技1.6亿控股大鱼竞技,三年对赌两亿,加速布局海外在线休闲竞技游戏市场
« 上一篇 2025-01-03
男神执事团手游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讲述高中女生与12位花美男的奇幻冒险
下一篇 » 2025-01-0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