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女文化:起源、发展与现状
- 逸秋 来自 逸秋图书馆 -
▋公众号EQbooks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情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 起源
富士见二丁目交响乐团
“腐女”一词起源于日本。不过在日本,猜测并称呼女性为“腐女”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腐女”近些年才逐渐受到媒体关注,但该词本身并非新产品,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甚至更早。
腐女的“腐”字在日语中是无望的意思,“腐女”特指喜欢男同恋爱的女性,也就是BL(Boys’ Love的缩写)。是少女漫画的一个分支,是作品与幻想产生的二次元虚拟产物,之后泛指相关ACGN作品、电视剧、电影等。但不管作品本身是否BL,大多数腐女也会对现实世界的男性恋爱关系产生遐想。
虽然“腐女”一词最初是用来讽刺腐女无望的性幻想的,但后来日本的腐女出于自嘲和自虐,由被动转为主动,并自称是“腐女”,于是这个词就逐渐固定下来了。
说起“腐女”,就不得不提“耽美”,丹美本义指沉迷于美好的事物,其新义源于日本,指唯美主义,后来中国的腐女便用它来表达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情。
跟随BBC热播剧集《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的中国腐女,进入了“国际聚光灯下”,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外影视圈也意识到了腐女的重要性。电影行业的力量,就是从创作之初到演员选角,再到最后的宣传阶段,都要迎合观众的喜好。很多影视作品往往都有“卖同性恋”的看点,从前些年《上瘾》的小火爆开始,同性恋剧就开始崭露头角,后来随着《琅琊榜》、《镇魂》、《陈情令》等同性恋剧的出现,收视率和讨论度都极高,似乎代表着一种新的潮流。最近有人发了一个统计,著名BL小说的影视版权已经卖光了,我们即将迎来很多BL剧。
中国到底有多少烂女?
对于中国的资深腐女来说,如果没有看过尾崎南的《绝对恋爱》,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腐女”。两位男主角之间莫名的生死恋,让无数腐女泪流满面,也受到不少学者的称赞,堪称是中国大陆耽美文学的启蒙之作。
1994年,《绝对爱情》在国内上映,耽美开始从小众群体慢慢蔓延开来。1999年,国内出现了第一篇耽美文章——《世纪末最后一场流星雨》。这篇文章根据《灌篮高手》改编而成,你是不是感觉这些年看的动画片都是白看了?
到了世纪之交,已然有“每十个女人中,就有一个是同性恋”的说法,从2006年开始,耽美文学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晋江、起点中文网,耽美文学数量仅次于言情小说,取代了武侠小说江湖地位。
直到现在,网络上也流传着不少“十个女人九个是同性恋”的传言,虽然没有数据支撑,但发展趋势确实是这样的,只是同性恋的程度有所不同。
我们经常听到的CP这个词,是coupon的缩写,意思是两个人是一对。这个概念在腐女圈里用的最多。“男×男”的CP,“×”前面的一方是主动方;后面的一方是主动方。控制着局面的一方是被动方,也就是进攻方和被进攻方。
一位妈妈因为看不懂女儿的爱好,曾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说:“看过相关小说、漫画的人,80%都会变成烂女生。”
虽然也有原创的腐女狂热者,但数量不如那些好奇跟风的腐女多,再加上一些只是喜欢看相关作品的女生,对作品只是认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腐女。
从商业角度看,中国大概有1-2亿“烂妞”,这个数字很吓人,真可谓“得烂妞者得天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虽然网上的一些相关解释很详细,但已经过时了。
百度百科总结了“烂女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五点,其中有些原因有所重叠。
▊ 原因
1.嫉妒
一般来说,女性会对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产生自然的认同感,并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角色之中,与其同甘共苦;但真正的腐女往往无法认同或理解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甚至到了厌恶的地步,所以腐女会非常嫉妒女性角色被男性角色喜欢。
2.自卑感
很多人指出BL作品是建立在女性对女性自我厌恶的基础上的。例如唐泽俊一就充分阐述了BL是女性自我厌恶的结果。同样写过BL小说的中岛梓,在《恋恋不舍的小天使》中也给出了同样的解释。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和荣格心理学权威河井隼也探讨了同样的目的,这是至今为止最普遍的说法。
3. 防御性
女性与男性不同,深受千百年来传统思想的影响,看到裸体男女做爱时会觉得更加庸俗或害羞。即使在基本不描写性爱的女性题材的BG作品中,她们也难以接受女性拥有更多权利。被男性爱着的逆后宫剧情在她的三观中并不理性。女人怎么会有后宫?
虽然BL作品比BG作品充斥着更多、更大胆的性描写,与男性BG作品没有太大区别,但代入感的弱化让女性感觉好很多,这种距离感给人安全感,满足了腐化欲望,满足了女性真实的性需求、性欲望和性幻想。
4.逃避心态
NHK脱口秀节目《エネルインパネルイン》曾采访过腐女团,她们表示:看BG的时候难免会把自己代入画面中,作品中的女主角们都善良可爱,但她们自己却不是那样的,看BG作品会让人想起现实中截然相反的自己,这种痛苦会超过欣赏作品的乐趣。
当然,大部分中国腐女都说是因为BG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得不好,如果她们站在女主的角度,肯定比女主好很多倍,因为很难产生共情,所以她们选择拥抱BL。至于为什么这位女方的说法如此偏颇,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5. 厌女症
大部分烂女都觉得BG作品=玛丽苏,如果让她们吐槽BG,估计一天一夜都说不完,而主要的吐槽点显然都集中在女角色身上,毕竟BG和BL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女人。女角色这不擅长,那不对等等,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仔细看看那些和被吐槽女角色性格相似的男性角色,看看待遇、人气、口碑的差别绝对会让你大吃一惊。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做个小实验,瞒着烂女们,把BG作品和BL作品对调,剧情不变,只换人物性别,结果会怎样呢?挺有意思的。
文章评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次元文化逐渐深入人心,腐女这一群体也逐渐受到关注,她们喜欢男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并自称烂女孩,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代女性情感与性观念的复杂变化。理解差异、尊重多元,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去对待这样的文化和人群现象的出现和发展趋势的改变等话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情感愈发复杂,二次元腐女这一群体逐渐受到关注,她们对ACG文化中的男性角色产生深厚感情并热衷于创作和分享相关内容。次元的意思是什么?对于这群热爱二次元的少女来说早已不言而喻;然而背后的原因多样且深入:嫉妒、自卑感防御心态等交织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其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和社会影响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这个特殊的兴趣圈子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解读或歧视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每个人的爱好和情感表达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次元文化逐渐受到关注,腐女这一群体也逐渐壮大,她们对动漫、小说中的男性角色产生情感投射并热衷于BL(Boys' Love)作品的现象引人深思。烂女的世界,既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是当代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其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等话题的复杂性不言而喻需要多角度思考和分析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情感变得复杂多样,二次元腐女这一群体逐渐受到关注,她们对男同性恋题材的热爱反映了现代女性情感的多元表达。烂女的产生源于嫉妒、自卑感等心理原因以及逃避现实的心态和对玛丽苏情节的厌恶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对此现象的理解需要包容和尊重不同群体的情感体验和文化选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