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花钱雇coser约会吗?这一服务竟如此火爆
你会花钱雇一个coser扮演你喜欢的角色,和他约会一天吗?
这样的服务叫“cos委托”。
别以为这是个别人的中二病犯了。
在一家社交分享网站上,与“cos委托”主题相关的笔记数量达到了19万条,这一数字超过了“家政服务”相关笔记的26倍之多。
自从有了cos委托,童话可能真的存在。
女孩花钱和女孩的纸片人约会
所谓cos委托,就是一种基于角色扮演的二次元服务。
在圈内,委托方与付费者被统称为“单主”,而扮演角色的coser则被称作“委托(老师)”。
coser需精心打扮成单主所偏爱的形象,继而在一场跨越次元界限的约会中与之相遇。
鉴于cosplay委托的兴起与乙女游戏的盛行密切相关,因此,在单主指定的角色中,男性角色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是,接受委托、扮演男性角色的coser多为女性。
这是种什么体验?
不妨想象一下和卡琳娜谈恋爱的感受吧。
卡琳娜老师虽然不承接cosplay的委托,但这并不意味着此事的梦幻色彩会因为失去一位重要成员而有所减弱。
专业性比较强的cos委托,会给你一整套服务。
一些扮演者于约会前夕,会预先将个人头像更改为与约会的对象匹配的情侣头像,并在朋友圈中发布对方的照片,从而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沉浸式恋爱氛围。
除此之外,coser们会借助调查问卷这一方式,在活动开始前对单主的个人喜好与日常习性进行深入了解。这包括但不限于约会行程的具体安排,以及单主偏好的称呼方式、饮食中的忌讳、当天是否处于生理期,以及是否需要特别的关照等方面。
当然单主的要求也不低。
从身高到性格,处处都有详细的要求。
为了确保二次元角色的形象不受损害,许多单主会要求coser在约会当天必须始终保持“上皮”状态。
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完美契合所扮演角色的身份与个性特点,不能有超出角色设定的言行,更不能涉及现实话题而影响角色的连贯性。
由于众多受托扮演者均为女性,部分对要求较为苛刻的委托人期望coser在受托期间始终保持佩戴口罩,或尽量减少声音的发出,从而防止对男性角色的真实感造成损害。
国产乙女游戏中男主角的身高通常介于175cm至180cm之间,因此,为了更真实地还原角色形象,coser们往往需要借助增高垫来调整自己的身高。
在挑选coser时,除了其外貌和个性特点,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状态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考量点。
人们普遍倾向于选择那些现实中没有伴侣的coser进行合作,以便获得更佳的沉浸体验。即便coser正处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他们也会在委托协议中予以明确说明。
高要求就意味着高回报。
通常情况下,在预订委托服务时,单主需先行支付coser的定金,这笔定金通常占据委托总费用的20%至30%比例。约会当天所产生的费用则由单主自行承担。至于剩余的委托费用,通常需要在服务结束后进行支付。
有博主结束委托订单后算了一笔账:
酒店住宿费用为241元,手工制作费用225元,餐饮消费433元,交通费用286元,陪同拍摄费用100元,再加上其他零星费用,合计共计1900元。
小红书上一个女生请了14个cos委托来帮她过生日。
在她公开的账目明细中,那位女生为14位委托人支付了商务舱机票费用、五星级酒店的费用,以及他们所准备的生日礼物的开销。
光一天就花了9万。
二次元的钱这么好赚?
有些人需历经艰辛付出大量劳动,才能赚到几百元,而另一些人则轻而易举地花费数千元,只为寻找陪伴,与之谈情说爱。
二次元的钱怎么这么好赚?
这得分两个方面来看——行为和心理。
观察行为层面,二次元文化通过消费行为塑造了群体的自我认同,并且也借助消费活动来展现这种群体认同。
消费不仅是构建认同的基础元素,同时也是表达和象征认同的符号与标志。
他们的“痛文化”就是如此。
这指的是通过将心爱的动漫周边用作装饰,往往占据较大空间且风格夸张,力求以最吸引人的方式呈现。
痛感包裹、痛感车辆、痛感吉他、痛感住所……似乎没有什么事物不能与之产生痛感联系,曾经有一段时间,二次元文化中的“痛”情绪甚至扩散到了厕所镜面上。
“痛”这一情感在二次元文化中被视为对喜爱之情的极致体现,这种文化现象还催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消费习惯——粉丝们愿意为所钟爱的人物不惜一掷千金。
谷子店就是这样。
二次元爱好者们可能会购买多件同类产品,目的在于装饰个人空间和物品,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以此向他人展示自己对角色的狂热,同时也能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次元角色因此收获了巨大的愉悦,谷子店也因此提升了单次消费金额和顾客回购率,店主们手头上的钞票越数越多。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的天性在于与他人建立情感纽带,而爱情关系无疑是这一本能的体现之一。
然而,真正的恋爱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投入往往难以预料,而时间和金钱则是显而易见的直接成本。
鲁迅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口袋里没有余粮的年轻人,谈恋爱自然也变得奢侈。
工作之后,日常交往主要围绕同事展开,若社交圈子无法拓展,便难以获得新的感情机遇。
而且人说到底是社会性动物,会被舆论环境左右。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段子,影视剧里也不断描绘着充满风险的情节,这使得爱情被赋予了危险的标签,大众的情绪被引导至“不结婚不生育以保平安”的极端思维。
有的coser档期已经排到了明年
这无疑激发了众人,尤其是女性群体对独立自主的渴望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同。然而,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却引发了新的“异常反应”——
不恋爱成为一种人设展示。
尽管内心对恋爱充满向往,但在网络世界,她仍需维持“独立酷女”的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恋爱手游能那么火。
现实中越不可得,人们才越会在虚构中追寻。
虚拟的对象能够承载人们有关爱的乌托邦式愿景。
存在的前提是“有人需要”,所以cos委托应运而生。
若能填补现实生活的空虚,不论其真实与否(即便需要花费金钱),我们又何必拒绝呢?
二次元到底多疯狂?
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泛二次元受众。
二次元消费主要发生在实体场所,这无疑是实实在在的财富积累,而二次元文化甚至被誉为线下商业的救星。
毕竟,永远不能低估他们为爱发电的热情。
之前的谷子潮流就出过不少疯狂事。
谷子这一名称源自于“Goods”的音译,通俗来讲,它指的是动漫相关的周边产品,诸如徽章、卡牌、立牌等。而所谓的“吃谷”,实际上是指购买这些谷子产品的行为。
在咸鱼平台上,一场拍卖活动顺利进行,其中一枚直径为75毫米、重量为20克的“吧唧”徽章,上面印有二次元角色的形象,最终以7.2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被一位买家成功竞得。
与此同时,上海黄金交易所中的金价是565.83元/克。
按单克价格来看,这个“吧唧”的价格是黄金的六倍。
设圈更是恐怖。
这是指那些专注于平面角色绘制的领域,简言之,即依据既定角色设定来绘制人物图像等。
这种“人设”与个人拥有的动画角色形象相仿,因此设定圈子的人往往将他们构想出的虚构角色视同子女,精心培育,为其塑造个性与世界观,并且还会为其征稿,制作相关周边产品。
这种养成代价可就不菲了。
有人浸润两年,花了十万。
有人半年内花了70万,就为了约稿买画,单价最高能达到7万。
据说曾经有拍卖价格达到了十六万元之高,然而画师认为这个价格过高,于是自行降低了售价。
这还只是画人设的钱。
拥有了人设图,你便可以预约Live2D动画效果,3D建模,制作周边产品,塑造黏土人像,以及制作球型关节人偶(BJD)和cosplay服装。
梵高听了都要说一句佩服。
各种联名活动更是大型聚会现场。
当其他商家还在提供“赠送两张贴纸、制作一个杯套”这类缺乏气度的优惠时,必胜客已经提出了“构筑二次元乌托邦”的愿景,并附赠了“全国主题店、精美周边产品、限定版皮肤以及线下活动”的精心组合,极大地满足了那些原本只在自己小圈子内活跃的二次元爱好者。
那家伙,那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二次元们集体炸街,把必胜客变成了漫展现场。
早上八点就开始蹲十点的预售,直接把点单小程序干到崩盘。
有人把cos委托形容为“一场以浪漫为名的圈内孤独契约”。
它连接起赛博和现实,让人难以分辨。
有人认为这是浪费钱财,然而在他们心中,这却是心灵的慰藉与精神上的救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