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热衷买谷子现象探析:学生消费上千元背后的文化潮流
8 月 6 日消息,央广网报道,暑假期间,北京一家“谷子店”内,支付到账的收款提示音接连响起,如“微信收款 411 元”“收款 59 元”等。一群中学生来到店里,他们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到收银台前熟练地掏出手机结账,之后又撕开包装。很快,该店一盒某动漫的盲抽“吧唧”(二次元术语,即徽章,音译自 badge)就被售空了。
“谷子”是对英语 goods 的音译。它涵盖的种类十分广泛,其中有“吧唧”,还有钥匙扣、挂件、卡片、拍立得、玩偶等制品。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是由漫画、动漫、游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
近期,“初高中生买谷子”这一话题多次登上热门榜单。那么,为什么青少年会热衷于“买谷子”呢?又该以怎样的态度正确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呢?
探访:学生消费上千元“买谷子”
近日,记者抵达北京一家具有“谷子店”特色的商场。这家商场的地下二层,小店众多且排列紧密。这些小店售卖着各种热门 IP 的周边产品。记者发现,该楼层的人流量很大,在热闹拥挤的年轻人当中,有许多穿着校服并且背着书包的学生。
正在买“谷子”的学生(央广网记者 郭佳丽 摄)
现在中学生的消费能力比我们大学生强很多。李兰是在北京读大学的大二学生,课余时间她在该商场的一家“谷子店”兼职。她告知记者,每天下午 3 点多的时候,该楼层的人就逐渐多起来了。下午 6 点是客流量最为集中的高峰期,店里的顾客大多是初高中生。
李兰兼职的小店面积大概 20 平方米。下午 4 点多的时候,这个店已经有很多挑选商品的年轻人了。14 岁的初中生陈悠一下子买了 800 多元的“谷子”,她拎着的两个包都装满了她喜欢的一款动漫的周边。她向记者表示,这次“买谷子”用的是过年的压岁钱,家长不会对她进行干涉。
陈悠说她买得不算多,属于“小食量”。今年 4 月份她才开始“入坑”,到现在她花了 1000 多元。在班里,有一半同学都“买谷子”,其中有同学买了几千张“吧唧”。
李兰告知记者,多数孩子每次花费二十到三十块钱,购买两个“吧唧”或者小手办。同时,也有孩子一次的消费达到三百到四百元。然而,个别家长带着孩子到店里进行购买时,购买的数量就会更多。
陈悠向记者介绍,在谷圈中,“谷子”有着“日产谷子”和“国产谷子”的分类。“日产谷子”的价格通常要比“国产谷子”更贵一些。例如,一个国产的“吧唧”,其价格通常在 10 多元到 20 多元之间。而日产的“吧唧”价格则在 40 元至 80 元。不过,有一些稀有且具有收藏价值的谷子,其售价能够达到上万元。
记者获悉,被称作“普谷”的是平价的“谷子”,而被炒至高价的限量“谷子”被称为“海景”。今年 3 月,一枚直径 75mm 且重 20g 的限量款“吧唧”,因拍出 7.2 万元的价格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关注。如此昂贵的价格让许多“圈外人”难以理解,在“圈内人”看来,这是实力的象征。
我买的第一个“吧唧”是这个,它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动漫人物,我觉得它特别帅!段萱向记者展示她柜子里收藏的“谷子”。
段萱收藏的“谷子”(受访者供图 央广网发)
16 岁的段萱在山西读高二。她向记者讲述,初三时她就开始“买谷子”了。起初,她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有博主发布的“谷子”开箱视频,随着了解的增多,她便开始进行购买。
现在段萱对当地的“谷子店”十分熟悉,能清楚地说出相关情况。在这个小城市里,“谷子店”就那么几家,并且现在有些学校旁边的文具店也开始售卖“谷子”了,很多人也会前往那里购买。段萱表示,相较于通过线上网购“谷子”,他们更倾向于在线下进行购买。
段萱说,在网上有可能买到盗版物品,并且网购还需要支付邮费。在线下,她能够到店里去检验货物,查看“谷子”上是否存在瑕疵以及盗印的情况。此外,她和朋友可以逐个逛线下店铺,去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这样会更有乐趣。
买家:购买的是“情绪价值”
一块小小的铁皮徽章,名为“吧唧”。为何它会让青少年们如此“痴迷”呢?就此,记者在北京某商场对在“谷子店”消费的多名年轻人进行了采访,得到的最多回复是他们觉得开心,会有满足感。
我在购买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喜悦。把它买回家并摆放出来后,看着它让我更加开心,这种感觉让我感到十分满足。陈悠表示,自己的性格较为内向,平日里喜欢观看动漫和阅读小说,朋友的数量不多,仅有的那两个朋友也同样喜欢“买谷子”。
段萱告知记者,买个“吧唧”只需几十块钱,这并不算贵。买回来之后,她能够时常看着这些“吧唧”,觉得心情愉悦。怎么讲呢?她购买的是一种情绪方面的价值。
山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泰祺表示,今年开始,他接到了许多家长关于孩子“买谷子”的咨询。他觉得,青少年对二次元商品这般热衷,背后存在着多种因素。倘若青少年在学业发展、人际关系等现实需求方面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对他们来说,通过某些亚文化结识具有相同特征的伙伴就成为了一种依托。对于某些青少年来讲,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泰祺说。
他观察到,对于二次元领域感兴趣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很多人具备内向的特点,也有自卑的表现,还存在回避社交的情况。他们一方面渴望友谊,另一方面又对社交感到恐惧,不清楚怎样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构建稳定的关系,也难以获得在人际中的情感支持。泰祺称,这些孩子或许在日常生活里遭受到学业压力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困扰。他们关注二次元产品,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他们暂时躲避烦恼的一种手段。另外,二次元产品还能够成为社交时的话题,他们凭借相同的爱好去寻找群体中的“相似者”,借此来减轻因社交困扰而产生的“孤独感”。
正在结伴购买“谷子”的年轻人(央广网记者 郭佳丽 摄)
泰祺分析,二次元商品在设计方面呈现出可爱且炫酷的形象,这种形象与青少年群体的审美习惯相契合。另外,二次元产品借助社交网络,其传播速度较快且影响较大。青少年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以及阅读图文来进行留言互动,从而不断接收到二次元领域的发展动向。
泰祺表示,如今青少年的零花钱较为充裕。他们无需为自身的日常开销承担费用。并且,由于缺乏一定的金钱观念,这使得他们在购买二次元产品时会盲目投入资金。
泰祺认为,每个人购买的物品存在差异,然而购物的冲动体验是相同的。他们期待能将自己感觉美好的事物全部拥有或占有。对于部分青少年而言,二次元的商品就是他们内心美好的事物。与此同时,二次元产品在售卖过程中采用了“饥饿营销”“限量发行”“品牌联名”等营销策略,这些营销策略增强了青少年的购买欲。
专家:家长最重要的是做好正确引导
段萱购买“谷子”的行为,其母亲表示无法理解。她母亲说:“我不明白那些小圆片有什么意义,而女儿却攒了一柜子。”并且还提到,段萱每周的零花钱是 200 元,去一趟“谷子店”就花完了。
湖北国泰心理研究院的院长杜洺君告知记者,她的孩子喜爱购买“谷子”。她认为,“买谷子”属于一种亚文化现象,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里所进行的一种个人探索行为,倘若能理性购买,那是没什么可过分指责的。家长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做好正确的引导,与孩子一同讨论每次能够购买的数量,对标准、金额、间隔以及总量做好把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当中,家长能够学着去欣赏孩子们的爱好。通过理解,家长可以与孩子建立起共同的话题。这样一来,就能够引导孩子正确地去发现美以及欣赏美。
日前,某数据机构发布的一份《年轻人群生活偏好及购买行为研究报告》表明,全网二次元及游戏的用户规模达到了 5 亿。这 5 亿用户占据了全网四成的比例。其中,主力军是 90 后和 00 后人群,并且这些人群大多身处一二线城市。
中国教科院的研究员张家勇,他是综合研究部的副主任。他表示,二次元文化如今越来越受青少年的关注。对于这种文化,社会既需要多一些包容,也需要给予一些引导。在学校方面,特别是寄宿式学校,在注重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应当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并且要真切地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知晓孩子的身心需求,提升孩子的家庭归属感,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时,相关监管部门需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杜洺君称,青少年愿意为二次元产品付费,这是受市场作用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同时也是文化力量的相互较量。她还称,在青少年成长期间,他们需要榜样,这属于一种心理需求。他们需要持续看到榜样,接着结合自身情况,逐步明确自我的理想与目标,在模仿与思考的过程中塑造人格、培养性情。在教育方面,应当把青年亚文化里的积极元素充分利用起来,这样能增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还可以树立时代榜样,用当代青少年喜欢且乐意接受的方式,把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更好地传播出去。
(文中李兰、陈悠、段萱均为化名)
文章评论